正在閱讀
何創時基金會「王鐸.傅山」展

何創時基金會「王鐸.傅山」展

乾隆未覽之寶──「王鐸.傅山」展於何創時書法基金會六樓創時講堂盛大開幕啦! 晚明大書家王鐸、傅山,是當今的藝術…
乾隆未覽之寶──「王鐸.傅山」展於何創時書法基金會六樓創時講堂盛大開幕啦!
晚明大書家王鐸、傅山,是當今的藝術市場上火熱的明星。何創時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以「乾隆未覽之寶」來形容兩人的書作,他表示,歷史上愛好文藝出了名的乾隆皇帝,卻因為政治因素沒有典藏他們,而如今的收藏家不囿於此,眼界早已超越這位深具影響力的皇帝收藏家了;王鐸臨寫王羲之法書,把原來小小的王字變成大大的王字,小王變大王,傅山雜書卷摻雜各體,古怪難讀,體現的卻是其獨特的美學思想,希望藉由此展讓雅好藝術的朋友能夠看到這些好作品。
何創時書法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
何創時基金會主任吳國豪介紹以下。王鐸(1592~1652),河南人,明末、清初時候的大官,博學好古,書作以草書、漲墨為特色,書風雄健。王氏勤勉日課,「一日臨帖,一日應酬請索」30年不輟,特別的是自題款識留下許多有趣的蛛絲馬跡,既有非常人性化的生活面,也可以看到其經營官場、比較應酬的一面。展作行書〈懷友詩〉特別值得一提。王氏書作多丈二大幅,三行大字寫在綾上,因材質發墨、吸墨的特性造成特色的漲墨點點,書寫時也有另一番好說,採「懸空寫字」,由僮僕拉住頭尾兩端,其先立於右方寫下第一行,再到左方寫下另外兩行,造成第一、二行間距比較開的現象。是作原來是箇中典型之作,基金會入藏時早已被後人改裝成四行,所幸當今留下若干的〈懷友詩〉三行摹本,成為改裝的鐵證,此次展覽基金會找來老料重新裝裱,還以本來面目。
傅山(1607~1684),出生山西書香世家,不僅同樣以草書著稱,集結各種自體的雜書尤為一別,風格奇崛。展作〈太原段帖〉是傅氏一生三部帖的最後一部,是集結畢生心力之作,由學生段鋅段叔玉幫忙刻帖,歷時兩年始成,其中一段記下時人評論傅氏親筆與兒子代筆之別特別生動,「又輒云能辨吾父子書法,吾獨為之掩口。大概以墨重筆放、滿黑枒杈者為父,以墨輕筆韶、行間明媚者為子。每聞其論,正詅癡耳」,評論以為能辨別傅氏父子的書法,卻沒想到傅山本人聽到都掩嘴偷笑呢。此外,展中還有學者白謙慎稱為「中國書法史上最難理解的作品」的〈嗇廬妙翰〉,該作即為雜書作品,混大小楷、草、行、篆、隸、古體字、自創的異體字與各類金文,寫就雜記、處方箋與莊子《天地篇》與傅山注,以奇妙又和諧的書風烘托思想內涵。展覽至5月9日止。
鄭婷婷( 9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