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宮裡有真愛?清代后妃的宮廷生活與情感糾葛

宮裡有真愛?清代后妃的宮廷生活與情感糾葛

True Love at the Imperial Harem? Qing Dynasty Consorts’ Imperial Court Life and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選中秀女進入後宮,一旦蒙恩受寵,便有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不過清朝後宮位份階級森嚴,從低階的答應、常在、貴人,一步步晉升到嬪、妃、貴妃、皇貴妃,最終到母儀天下的皇后,不同地位擁有不同的年俸,從衣著佩飾、宮裡使用的器皿、分配的茶葉膳食到出門時的儀仗,各有不同,什麼身分配什麼行頭,權力地位分明。

「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歷史上眾多詩句悲嘆深宮女子的生活。經典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主角甄嬛由單純少女蛻變為深謀遠慮的權后,與雍正皇帝由相愛到猜忌、決裂,最終工於心計掌控後宮。而配角華妃深愛皇帝卻被冷落,與甄嬛鬥爭激烈,最終落得賜死慘況。

讓人不得不好奇,清代宮廷裡有真愛嗎?

皇后、妃子,清代後宮秀女怎麼選?

古代無法透過自由戀愛結成連理,更何況是異族統治的深宮。清代旗民不通婚,秀女僅限出自八旗戶口,年滿14到16歲者需造冊備選。秀女遴選的規定在順治朝初定,三年一選,《大清會典》記載:「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官員、另戶軍士、閒散壯丁秀女⋯⋯送至神武門,依次序列,候戶部交內監引閱。有記名者,再行選閱,不記名者,聽本家自行聘嫁。」如果正好因生病等緣由無法參選,也不得聘嫁他人,下次再補行送閱。而「未經閱看之女子及記名女子,私相聘嫁者,自都統、參領、佐領及本人父母族長,皆分別議處。」

秀女進宮選看的場所沒有明確規定,要看太后與皇帝的興致。《養吉齋叢錄》有較詳細的描述,秀女們須按旗份、年歲排定,安排登車,至玄武門下車,依次到順貞門外恭候,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為了選閱方便,見帝后可立而不跪。選中者留下名牌,稱為「留牌子」,選看而不留者,稱之為「撂牌子」。經複選仍被選中的秀女,除了充實皇帝後宮,也配給皇室王公或近支宗氏子孫。

選中秀女進入後宮,一旦蒙恩受寵,便有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不過清朝後宮位份階級森嚴,從低階的答應、常在、貴人,一步步晉升到嬪、妃、貴妃、皇貴妃,最終到母儀天下的皇后,不同地位擁有不同的年俸,從衣著佩飾、宮裡使用的器皿、分配的茶葉膳食到出門時的儀仗,各有不同,什麼身分配什麼行頭,權力地位分明。

根據《國朝宮史》記載,身分等級最高的皇后年俸白銀1000兩,地位低的答應僅有白銀30兩,兩者相差超過33倍。如果有幸晉身到皇太后,年俸更是垂直飛越,黃金20兩加上白銀2000兩。逢年過節還有其他賞賜,例如皇太后萬壽聖節有黃金20兩並銀1萬兩;皇后千秋恩賜金90兩並銀900兩。

表 清代後宮之身分與年俸對照表。(製表|黃睿文)

服飾方面,在重要典禮、大型祭祀等所搭配的朝冠,不同身分使用的形式材質,東珠及各色寶石數量皆有等次,乾隆十五至二十四年(1750-1764)編撰的《皇朝禮器圖式》繪製圖像,建立範式。皇后朝冠「冠頂三層,冠東珠各一顆,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冠頂外環繞金鳳七件,尾部垂掛金翟一件(圖2);妃的冠頂金鳳僅有兩層,最上層裝飾的是貓睛石,環繞冠頂金鳳五件(圖3),東珠、寶石、珍珠數量皆有差異。

圖1 清 允祿、蔣溥等纂修《皇朝禮器圖式.卷六》內頁,乾隆武英殿刊本,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左 圖2 清〈皇后朝冠冠頂金鳳配飾〉,金屬、珍珠,全高17.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右 圖3 清乾隆〈金鑲東珠貓睛石嬪妃朝冠頂〉,金屬、珍珠、貓睛石,長16公分,座徑4.8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生活用器方面,僅皇后才得以使用金器(圖4),皇貴妃以下准用銀器之壺、盂、鉢等,亦有銅錫等器,以及瓷器碗盤等。至於貴人、常在、答應等不能用銀器,只能用銅器、錫器、瓷器和漆器等。

圖4 清同治〈金碗〉,金屬,口徑1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包裹黃紙及碗底紙條註記該碗「八成金,重十二兩」。©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雖然清宮妃嬪在日常起居上的待遇差異極大,從飲食用具、服飾到儀仗,無一不體現出地位高低的分別,但她們所擁有的一切,其實都只是「暫時使用」。這些由內務府提供的華美衣飾與器物,實質上屬於皇室資產,妃嬪們僅是保管者而非擁有者。等到她們薨逝或失寵出宮,這些物品便會原數收回、清點登記,有的甚至立即轉配給其他妃嬪繼續使用。

清代後宮:深情難存,愛恨糾葛

雖然三宮六院與繁忙的政務分散了帝王的愛,後宮女子生活在森嚴宮規下難免寂寞,但年少結縭的夫妻往往情感深厚。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1654-1674)出身顯赫,祖父為輔政大臣索尼,與康熙帝同年,康熙四年(1666),兩人舉行大婚,年僅11歲的她成為皇后,陪伴皇帝親政、扶持朝局、剷除權臣鰲拜,生下兩子承祜、胤礽。然而生下胤礽後,隨即因產褥感染而病逝,得年僅20歲。或許康熙皇帝因此將感情轉移到胤礽身上,不但親自教導,更在胤礽兩歲時便立為皇太子。只可惜早年帝后的情分,抵不過時光的摧殘,皇太子的身分使其年幼時被其他皇子孤立,成年後更頻繁受到其他皇子攻訐,父子倆因猜忌、奪權而產生嫌隙,導致太子被兩度廢立。

另一對情深義重的少年夫妻,是乾隆皇帝與原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1712-1748,圖5),雍正五年(1727),富察氏在外八旗選秀中被指婚與皇四子弘曆(後來的乾隆帝),成為嫡福晉,先後育有皇長女、皇二子、皇三女及皇七子。兩位皇子深受乾隆帝喜愛,然而均不幸夭折。乾隆十二年(1747)皇七子夭折的隔年,富察皇后隨乾隆帝一同東巡的旅途中不幸染上風寒。彼時喪子之痛尚未平復,身心飽受摧殘。最終在返京途中薨逝,年僅36歲。

圖5 清乾隆 郎世寧〈心寫治平圖〉富察氏畫像,絹本設色,全卷53.8×1154.5公分,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Public Domain

富察皇后曾親手縫製一只火鐮荷包,荷包繡有精緻花卉紋飾,採三折式設計,可扣合收納,內層有二夾層袋,放置火石及艾絨(圖6)。荷包內層留下火鐮形的印記和燒痕,火鐮上亦沾有布料纖維,顯示此為皇帝日常實際所用之物。與荷包一同收存的御書可知,滿族舊俗中以鹿尾絨毛為線,以取代關外稀有的金線,而乾隆帝素重旗人傳統,在乾隆十二年(1747)木蘭秋獼時和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提及此事,皇后特別親手縫製這件道地滿人風格的火鐮荷包進獻。乾隆皇帝在回顧此物時,寫下「今覽其物,曷勝悼愴」,字裡行間滿是哀思與懷念。

圖6 清乾隆朝〈繡花卉火鐮荷包〉及其內裝物,通長13.4公分,長5.2公分,寬3.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與乾隆皇帝深情緬懷的富察皇后相比,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似乎並未在皇帝心中留下相同的溫情記憶。乾隆曾在悼念富察氏的御製詩中寫道:「斷魂恰值清明節,飲恨難忘齊魯遊。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然而那拉氏耐人尋味的史料謎團,反而成為當代人創作的繆思。

清代宮廷劇《如懿傳》中,如懿與弘曆青梅竹馬,婚後一度情深意重。但帝王多疑與後宮鬥爭讓感情日益變質。乾隆皇帝誤會如懿不忠,終至情感決裂,割髮斷情,劇終如懿剪毀郎世寧為她和乾隆帝所繪的畫像,焚燒繪有自己的那一半,孤身離世,令人動容。而這段戲劇化的情節,正呼應了歷史中那拉氏「剪髮事件」的真實記載,畫像的抹除也影射了她被排除於〈心寫治平圖〉之外的現象。

富察皇后病逝後,那拉氏晉為皇貴妃,攝掌六宮之事,並於乾隆十五年(1750)正式冊立為皇后。然而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隨帝南巡時,前期一切如常,卻在抵達杭州後,那拉氏突然私自剪去頭髮,未遵滿人傳統之禮。史書對此語焉不詳,僅在其身後喪儀奏摺副錄中略有提及:「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

斷髮一事,國俗所忌,此舉令乾隆大怒,不但先行遣送皇后回京。而後裁減宮人,幽閉在翊坤宮中,雖未正式廢后,卻於翌年病逝後僅以皇貴妃禮儀下葬。乾隆皇帝對那拉氏的怨恨也展現在清宮的畫像中。〈心寫治平圖〉為西法繪製的皇帝與后妃群像(圖7),收錄了從富察皇后、慧賢皇貴妃、令妃(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到位份較低的循嬪,唯獨其中未見那拉氏的畫像。

圖7 清乾隆 郎世寧〈心寫治平圖〉,絹本設色,全卷53.8×1154.5公分,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Public Domain

另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郎世寧〈塞宴四事圖〉,左下角有一組七人的嬪妃畫像,面容卻有著修改過的痕跡。左一女子雍容華貴,身旁女子恭敬地彎腰攙扶(圖8)。根據徐瑾考證,左一這名女子的面貌與傳世令貴妃(魏佳氏)容貌相合,不過辦理此次塞宴四事時,令貴妃正懷有身孕,即將臨盆,不太可能隨乾隆帝駐蹕熱河,因此原本描繪的可能是繼后那拉氏,而此畫在那拉氏被皇帝厭棄後以西法將其面容抹除,改畫成令貴妃。

圖8 清乾隆 郎世寧〈塞宴四事圖〉局部,絹本設色,312×554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取自Wikimedia Commons ©Palace Museum, Beijing。

乾隆皇帝在廢黜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後,未再立新后,而是由皇貴妃魏佳氏接掌部分宮務。正是清宮劇《延禧攻略》中主角魏瓔珞的歷史原型,戲中的魏瓔珞聰慧果敢、性格堅毅,歷經宮廷波折後逐步崛起,終掌六宮,這段虛構情節與史實不謀而合。

史籍記載,魏佳氏出身寒微,入宮時間與早期位份無明確紀錄,生育四子二女,其中皇十五子永琰,便是後來的嘉慶帝。乾隆三十九年(1774),魏佳氏以「令懿皇貴妃」名號病逝,然而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正式冊立永琰為皇太子,母憑子貴,魏佳氏才在同年被追封為「孝儀皇后」,躋身皇后之位,得享崇高諡號與禮遇。

佳偶難成,皇室婚姻更受到外在政局的挑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1912年退位,但仍於1922年依舊制大婚迎娶婉容為皇后、冊封文繡為淑妃。婉容容貌出眾、受西式教育,與溥儀興趣相近,常用英文通信,一同騎車、拍照、看戲、跳舞(圖9)。而文繡相貌平平,性格內斂溫婉,雖端莊有禮,卻始終未能博得溥儀的寵愛。

圖9 約1922至1924年,溥儀與婉容擺弄照相機。圖引自單霽翔主編《故宮藏影:西洋鏡里的宮廷人物》,紫禁城出版社,2018,頁147。

寓居天津時溥儀經常帶婉容出席各種摩登場所(圖10),看戲、跳舞、溜冰、玩球,然而兩人中間始終橫插了文繡,后、妃爭吵不斷。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婉容本是一位天津大小姐,花錢買廢物的門道比我多。她買了什麼東西,文繡也一定要。我給文繡買了,婉容一定又要買,而且花的錢更多,好像不如此不足以顯示皇后的身分。」

圖10 溥儀與婉容合照。圖取自Wikimedia Commons。

隨著溥儀日益沉迷復辟夢,婉容漸感孤獨,情緒低落並染上鴉片,後與他人有染並生女,精神崩潰。1945年戰敗後,婉容逃至通化,遭俘後病死於延吉監獄,葬地不明。而造成帝后情感失和的文繡命運又是如何?1931年文繡毅然離開遜清王室的天津住所靜園,並通過律師正式向溥儀要求離婚,協議後以溥儀支付5萬5000銀元贍養費,而文繡承諾終身不得再嫁,雙方互不損害名譽告終。

餘論:皇后好?太后更好!

皇后身居高位,統領後宮,看似風光;實則責任重大,難以輕鬆。若論物質待遇,當皇后遠不如當太后來得舒適。

乾隆皇帝的生母鈕祜祿氏,於雍正朝時最高身分僅為熹貴妃,直到雍正駕崩,才因子貴被尊為崇慶皇太后。她可說是命運極佳的一位太后,不僅兒子乾隆帝極盡孝道,她本人亦福壽雙全。乾隆帝頻繁進貢珍寶,事事以母為先。太后亦多次隨乾隆巡幸──南巡三次、東巡三次,更每年必隨行至東陵謁祖、木蘭圍場打獵。

凡有大典,乾隆帝總不吝為太后加上尊號以示孝敬。崇慶皇太后一生共加封九次徽號,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尊號長達二十字:「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后」,前所未見,尊榮至極,堪稱母儀天下的典範(圖11)。

圖11 清 內務府佐領管理粵海關監督李永標〈奏賀加皇太后徽號摺〉,22×10.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晚清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也是「母憑子貴」的極致範例。她不僅享有奢華生活,更在政治上掌握實權。咸豐二年(1852),年僅17歲的葉赫那拉氏在外八旗選秀中被選中。葉赫那拉氏工於書法,咸豐帝時常口授並讓其代筆批閱奏章,甚至允許她發表自己的意見。咸豐臨終前,指定由她所生、年僅五歲的獨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因載淳年幼,政事由顧命八大臣與兩宮太后處理,然期間產生矛盾,最終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掌握朝政大權。

慈禧太后熱衷窯務,不下於雍正、乾隆等盛世皇帝。燒造瓷器大費周章,后妃罕有專屬設計的瓷器,但她下令重啟因咸豐戰亂而停燒的景德鎮御窯廠,並在同治帝大婚時親自挑選瓷器花色、監督品質。此類黃釉為底,彩繪「喜鵲梅花」紋樣的組合,有「喜上眉梢」的寓意,可能便是為了大婚所製作的樣式,黃釉小心避開紋飾,成為晚清官窯的主流裝飾技法(圖12)。另外一件〈粉彩萬壽無疆花蝶紋蓋碗〉(圖13)黃地上四圓形開光萬字內各書「萬」、「壽」、「無」、「疆」,並裝飾長壽吉祥花紋,可能為慈禧太后御用茶器。

左 圖12 清同治〈洋彩黃地梅鵲紋碗〉一對,高5.6公分,口徑10.6公分,底徑4.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右 圖13 清同治〈粉彩萬壽無疆花蝶紋蓋碗〉,高10.2公分,口徑11.7公分,足徑4.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同治十二年(1873),慈禧為慶祝四十大壽,訂製「大雅齋」全套瓷器33種,「大雅齋」是慈禧太后作畫的書房(圖14)。這批瓷器造型精巧,顏色柔美,多為翠綠、豔紫或胭脂紅的低溫彩,上方所繪花鳥紋飾柔美婉約(圖15)。然而這批瓷器因財政困難,直至光緒二年(1876)才燒成解京。

圖14 清光緒〈粉彩園圃圖盆〉,高6.6公分,口徑長20.7公分,寬14.3公分,底徑長18.7公分,寬12.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圖15 清光緒〈「大雅齋」款粉彩花卉紋銀錠式盆〉,高4.9公分,口徑長21.5公分,寬9.8公分,底徑長19.3公分,寬9.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除了瓷器,慈禧對攝影亦表現出強烈興趣。據《宮中檔簿.聖容帳》記載,她的照片多達700張,涵蓋穿著各式宮廷服飾的坐像,在宮中遊園、賞景的場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扮演觀音菩薩的一系列照片,慈禧太后手握重權,垂簾聽政48年之久,權勢如日中天,這些影像不僅記錄了她的視覺形象,更具政治意涵,象徵著她自我神化的意圖與權力象徵。

圖16 約1903年,慈禧皇太后扮觀音,圖引自單霽翔主編《故宮藏影:西洋鏡里的宮廷人物》,紫禁城出版社,2018,頁45。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2期〈宮裡有真愛?清代后妃的宮廷生活與情感糾葛〉,作者:黃睿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館員)。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黃睿文( 3篇 )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館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