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立木畫廊臺北季節展覽「存在狀態」開幕

立木畫廊臺北季節展覽「存在狀態」開幕

Lehmann Maupin’s Seasonal Exhibition “States of Being” Opens in Taipei

立木畫廊季節性展覽第一階段「存在狀態」(State of Being,至8月24日),聚焦於展示探索表演、劇場和當代故事表述的作品;第二場展覽「回憶的載體」(The Medium is Memory)則將於8月28日開幕並持續至9月18日,展出探索「回憶」與「身分」的創作。

原預計6月底於臺北金普頓大安酒店一樓開幕的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季節性展覽雖因5月份升溫的疫情而被迫延遲,今日隨著疫情降級、雙北正式解禁內用,熱切地迎來期待已久的開幕。為期一個半月的季節展覽將分為兩個部分,8月3日率先開幕的為第一階段「存在狀態」(State of Being,至8月24日),聚焦於展示探索表演、劇場和當代故事表述的作品;第二場展覽「回憶的載體」(The Medium is Memory)則將於8月28日開幕並持續至9月18日,展出探索「回憶」與「身分」的創作。

立木畫廊台北季節性空間參觀預約連結:https://bit.ly/3kFASQg

立木畫廊臺北季節性展覽「存在狀態」現場。(立木畫廊提供)

如果說什麼是疫情下藝術產業最大的變化之一,或許「快閃展覽」便是最鮮明的例子。其中立基於紐約的立木畫廊更可謂箇中翹楚,除了已經在美國棕櫚灘(Palm Beach)與阿斯朋(Aspen)舉辦過此類季節性展覽並獲得相當成功,此次更首次於亞洲城市舉辦季節性展覽。靈活、輕鬆、帶點實驗性,無論對畫廊或在地藏家而言,都是一個富有彈性且容易親近的管道,既有別於博覽會的倉促忙碌,又不似固定空間的拘謹嚴肅。當國際旅遊依舊不可行,將「國際」帶至藏家身邊,自然成為國際畫廊意欲創造的新模式,也有助於畫廊持續與已經建立關係的藏家們加深聯繫。立木畫廊香港總監田鎧如(Shasha Tittmann)也表示,台灣市場一直是畫廊的發展項目之一,也不斷在討論各種可能,此次展覽正是一個最好的初步嘗試。

立木畫廊臺北季節性展覽「存在狀態」現場。(立木畫廊提供)
立木畫廊臺北季節性展覽「存在狀態」現場。(立木畫廊提供)

首檔「存在狀態」,展出的藝術家包括比利.查爾迪斯(Billy Childish)、湯姆.弗里德曼(Tom Friedman)、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亞莉克絲.普拉格爾(Alex Prager)、羅賓.羅德(Robin Rhode)大衛.薩利(David Salle),以及歐文.沃姆(Erwin Wurm)七位藝術家。展出媒材從水彩、油畫、雕塑,到攝影、錄像等,價格則落在6,000美元至50萬美元之間。

立木畫廊臺北季節性展覽「存在狀態」現場。(立木畫廊提供)
立木畫廊臺北季節性展覽「存在狀態」現場。(攝影/朱貽安)

細究立木畫廊代理藝術家的創作,不難發現多半是具有強烈觀念性探索、自我表述,或時常在社會議題,如性別、階級、宗教、歷史、政治及全球化,以及社會弱勢與生態環境等議題上進行探討,甚至挑戰典型視覺感官的藝術作品。不同文化語境產生的關聯、交融、衝突,其所投射的時代意義,我們往往可在其所挑選的藝術家之間看見聯繫。此次展出的藝術家中,不乏已廣為台灣民眾所知或已有固定收藏者的創作者。其中奧地利概念藝術家歐文.沃姆與美國錄像藝術先驅湯尼.奧斯勒分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過大型展覽,尤其是湯尼.奧斯勒於高美館的展覽更是藝術家迄今最全面的回顧展。兩位藝術家無論是就雕塑本質或影像史的討論,我們也可在大衛.薩利、亞莉克絲.普拉格爾,抑或畫廊最新合作的藝術家湯姆.弗里德曼身上看見。為了此次展覽,畫廊也特別帶來畫廊珍藏20年,大衛.薩利2001年的重要創作《Ice Flow II》。藉由他們的作品,我們不難在以其為座標的參照下,勾勒、理解這些藝術家之間共同的關懷但又有各自獨特的視覺語彙,也因而更完整認識畫廊長期經營的項目與把持的視覺品味。

朱貽安(Yian Chu)( 129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