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來自前線的報導-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來自前線的報導-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梯子上的新天使 不同於往年多以抽象幾何設計囊括威尼斯雙年展大會主題的設計,今年的主視覺是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
梯子上的新天使
不同於往年多以抽象幾何設計囊括威尼斯雙年展大會主題的設計,今年的主視覺是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一位站在梯子上、面向一片荒蕪的老婦人。對此,威尼斯雙年展主席巴拉塔(Paolo Baratta)自去年主題「全世界的未來」談起,去年雙年展策展人歐奎(Okwui Enwezor)以克利(Paul Klee)著名的畫作《新天使》(Angelus Novus),以及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藉此談論「未來」的詮釋入題。班雅明描述的「新天使」回望著滿是殘骸的世界,但一陣名為「進步」的風暴向祂張開的翅膀吹擊,使祂無可抗拒地被刮向未來。在此,班雅明展開的是克利腦中的一片歷史殘垣,但「這名女士看到了什麼?」巴拉塔認為,這張荒蕪大地的形象除了隱喻了人類的無數失落,也像是對於建築終結的悼念,「但她也看到了創意與希望的跡象,也看見了此時此地,而非一些不確定的抱負、想像的未來。」
關於這名梯子上的老婦人,阿拉維納談到:「當年作家查特文(Bruce Chatwin)在南美洲旅行時,遇到一名肩上背著一把鋁梯在沙漠中行走的老婦人,她是研究納斯卡圖騰(Nazca lines)的德國考古學家賴歇(Maria Reiche)。站在平地上,這些石頭沒有任何意義,不過是一攤碎石。但是,一旦自梯子的高度望去,這些石頭就變成了一隻鳥、豹,樹或花朵。」賴歇花了72年棲息在一座鋁梯上,研究這片乾枯大地上被當地人稱為「the mad woman with the lines」的古代圖紙。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即是藉著賴歇的遼闊之眼(expanded eye),望見更多站在最前線、面臨各種挑戰的建築師觀點、知識與經驗,將來自前線的報導擲回到這些站在平地上的人們,在日益艱難的環境條件下看到未來的可能性。
以回收材構成的軍械庫入口展間「Making of」。(Photo by: Andrea Avezzù/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100噸重的引言,關於限制的課題
建築是所有藝術當中最為政治的一種,建築雙年展必須認知到這一點。—巴拉塔(威尼斯雙年展主席)
延續上述的概念,阿拉維納這次在被視為是呈現雙年展策展人宣言的位置:軍械庫與綠園城堡的入口展廳中也置入了鮮明的展覽引言。阿拉維納利用總長達七英哩(約11.26公里)、因重複拆卸而起皺的廢鐵架,與多達一萬平方公尺、不規則破損的廢棄石膏板搭建出位於軍械庫、名為Making of的入口展間,並以相同的石膏板材構成綠園城堡的Maria Reiche’s Room,而這批重達100噸的廢料,則是回收自去年威尼斯雙年展所拆卸下來的展板與支撐架。除了在展間命名上再次向那位畢生奉獻於研究的考古學家賴歇致敬、回應資源短缺與回收子題外,阿拉維納的入口展間也以後設性的方式重新思考何謂「建築雙年展」?
今年的大會展區沒有張牙舞爪的建築,而是大量來自實際建築行動的現場經驗,同時也同步呈現了現下世界所遭遇的迫切問題,如近年來歐洲與各地區的難民庇護設施與居住問題的挑戰,大量的顯現在今年歐洲地區國家館中,以「創建家園:德國,目的地」(Making Heimat. Germany, Arrival Country)為題的德國館,以及以「人民場域」(Orte Für Menschen)為題的奧地利館等,都提出了針對歐洲難民潮建築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如何在有限條件(經費、環境、居住空間與社會條件等)下完成目標,也是今年多數參展者的共同課題。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銀獅獎:「馬可可漂浮學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Photo by: Jacopo Salvi/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今年獲得國家館金獅獎的西班牙館,由加爾尼塞羅(Iñaqui Carnicero)、金坦斯(Carlos Quintáns)兩位建築師策畫,以「未完成」(Unfinished)為題展出80多件西班牙在經濟危機後的新興建築類型。兩位策展人也在此批判過去不斷強調創新與生產的建築想像,他們認為在缺乏資源與有效使用分配的當代結構下,現有的建築環境已成為制約,「永久性」的建築概念應該要被重新定義與思考。而本屆另一座金獅獎(最佳展覽)則頒給了軍械庫主展廳內的大型磚拱構造,來自巴拉圭建築事務所Gabinete de Arquitecture的作品《突圍》(Breaking the Siege)。這個三人團隊應用磚塊與低技術勞動力這兩種最易取得(磚也是巴拉圭最普及)的資源,構成了精巧的磚結構,而這樣的建築方法也適用於人力技術與材料較為落後的地區。
觀察今年的獲獎名單,對於臨時性、多功能性的建築發想是主要關懷,如本屆銀獅獎作品,同樣試圖在資源有限地區設立有效建築,奈及利亞建築師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及其NLÉ工作室,此次將他們在奈及利亞貧民區設計的「馬可可漂浮學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帶到軍械庫船塢水面中。這項計畫主要回應非洲近年來戲劇性的城市化問題,在馬可可這個貧人以獨木舟代步、幾乎無可用土地的地區,建築師如何在已無法爭奪、人口過度膨脹的都市土地外(水面)提供出公共性的空間,這座在當地實際做為學校使用的水上教室,同時也在回應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挑戰,而它停駐軍械庫期間也將持續在空間中進行相關課程與討論。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西班牙館。(Photo by: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來自不同地區的內省
今年兩座國家館特別榮譽獎,分別頒給日本館與祕魯館。日本館策展人山名善之(Yoshiyuki Yamana)以「en : art of nexus」做為展覽命題,在年輕世代高失業率與慢性貧困的狀態下,日本戰後的經濟成長已成歷史,而在311之後,日本社會更面臨著巨大的轉折,結構如何適應社會與時代變化,成為建築設計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此次日本館提出了在這種緊密集體生活下,如何保有生存的基礎空間。而祕魯館在策展人巴克利(Sandra Barclay)與克勞斯(Jean Pierre Crousse)的策展下,以「我們的亞馬遜前線」(Our Amazon Frontline)為題,指出做為地球之肺與生物多樣性最大來源的亞馬遜雨林,與西方社會之間搭立起的相對戰線。策展人認為,若由在地知識的學習,我們將可能持續維持雨林的存在,並重新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展覽內容涉及在亞馬遜地區數百所學校與人跡罕至處進行的大型公共計畫,希望推動多元文化與母語教育,試圖以「亞馬遜模式」建構出平衡世界的方法。
在總策展人阿拉維納的想法中,建築並非被動的見證者,同時應該是使人們見證當下的產物,「我們相信,結構的發展本身並非目的,而是改善人們生活品質的一種方式。一旦考量到生活,就必須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人類的生存條件等無形範疇都考量進去,改善建築環境品質必須從很多方面去努力:從具體的生活標準去履行人的期望,從尊重個體到關心共同利益,從有效地託付日常行為到擴大文明的邊界。」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特別榮譽獎:日本館。(Photo by: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得獎名單
終身成就金獅獎保羅.門德斯.達羅恰(Paulo Mendes da Rocha)
金獅獎(國家館)西班牙(Spain)「未完成」(Unfinished)
金獅獎(最佳展覽)巴拉圭建築事務所Gabinete de Arquitecture「突圍」(Breaking the Siege)
銀獅獎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與NLÉ工作室「馬可可漂浮學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
特別榮譽獎(國家館)日本(Japan)「藝術的關係」(en:art of nexus)祕魯(Peru)「我們的亞馬遜前線」(Our Amazon Frontline)
特別提名瑪麗亞.尤塞皮娜.格拉索.加尼索(Maria Giuseppina Grasso Cannizzo)
99%的世界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Mostra di Architettura di Venezia)邁入第15屆,今年以「來自前線的報導」(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做為大會主題,大會總策展人由長期致力於通過重新設計平價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解決住房危機,甫獲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智利建築師阿拉維納擔任。本屆共計有63個國家館參展,其中菲律賓、奈及利亞、塞席爾、葉門為首次參與。而在今年綠園城堡(Gardin di Castello)與軍械庫(Arsenale)展區中展示的88組來自37個不同國家的邀請作品中,共有50位建築師為首次參展,其中包括33位40歲以下的年輕建築師。
比較近兩屆建築雙年展,共同點也許在於都缺少了強調大師名號、星光熠熠的作品,但不同的是,在2014年策展人庫哈斯(Rem Koolhaas)以「本源」(Fundamentals)為題,與鎖定於1914至2014年間建築現代性歷史討論的定調下,幾乎所有參展者的呈現皆被拆解為元素式的單元(門、窗、牆、窗……),或以百年為單位的年表式回顧,這樣的策展概念雖削去了明星建築師的姓名,但也間接地使得整個展覽僅剩下一位「庫哈斯」。反觀今年的阿拉維納,則是延續自身對於建築與人民生活的關懷,拉回到普通人民的生活,將建築思想擴延至「房屋」以外,關於生命如何「安居」的議題。阿拉維納表示:「我們想拓寬這整個系列問題的架構,加入對於社會文化與藝術方面的系譜,政治、經濟與環境的變遷,另一方面,我們要強調的是在結構中整合各種領域,而非僅選擇其中一個」。這樣的策展理念使「來自前線的報導」得以接觸到更廣泛的受眾,審視建築師們的工作和行動範疇,直接面對不平等待遇、邊緣、衛生設施、自然災害、住房短缺、移民、犯罪、交通、污染及社區參與等關乎一般民眾的切身處境。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突圍」(Breaking the Siege)。(Photo by: Francesco Galli/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林怡秀( 1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