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人是萬物的尺度—「以身作則」的展覽策略

人是萬物的尺度—「以身作則」的展覽策略

今年7月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簡稱高美館)展開的國際特展「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邀請國內外共39位藝術家作品與文…
今年7月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簡稱高美館)展開的國際特展「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邀請國內外共39位藝術家作品與文件的展出,陣容龐大堪稱台灣行為藝術展演史的一大盛事。
展覽以有行為藝術教母之稱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為中心,延展至1960年代以降的行為藝術創作,並對照台灣本地的行為藝術發展,透過國際、國內一路連結至高雄在地的展示策略,以全觀性視野提供我們再次思考行為藝術的演變。
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與烏雷(Ulay)於1977年的作品《無法估量》(Imponderabilia)。(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甫入展場即能見到瑪莉娜與烏雷(Ulay)於1977年參與波隆納現代美術館(Museo d’Arte Moderna di Bologna)策辦的國際行為表演藝術週的《無法估量》(Imponderabilia)。影片中他們裸身相對,觀者如欲進入展場,須從他們兩者之間的縫隙穿越而過,特別的是,該片亦記錄了他們當時居住的小廂型車及一隻隨同的狗,連結著他們的生活與創作。從早期與烏雷的共同創作、1997年她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作品《巴爾幹巴洛克》(Balkan Baroque),到2010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所做的行為表演等文件檔案,不僅揭示了瑪莉娜在行為藝術史中的重要位置,亦展示了她長時間以身體創作的動能。
在國際藝術家的部分,也以大量的文件呈現藝術家藉由身體討論人與人之間關係、思考著人類最原始的野性或批判社會之不公,以最直接、震撼的方式改變我們對社會的想像。我們能見到波依斯(Joseph Beuys)、阿孔契(Vito Acconci)藉由身體、表演轉變我們所認知的藝術世界;小野洋子(Yoko Ono)與約翰藍儂(John Lennon)坐在床上,長時間不離開床鋪,藉百無聊賴的行為批判當時的越戰;奧蘭(ORLAN)、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則由扮裝、改造肉體來思考性別、批判既定成俗的審美觀念;曾獲威尼斯金獅獎年輕藝術家獎的歌琳多(Regina Jose Galindo)以對身體的折磨和對自我的摧殘,傳達家鄉瓜地馬拉對女性的不公等,透過展覽,可看見藝術家如何以自我身體為媒介,不斷踰越肉體承受的可能,試圖鬆動、震盪社會上種種的既定思維及價值。
陳界仁|機能喪失第三號 八釐米、行為紀錄 1983 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美館亦藉由展出台灣行為藝術做為比對,包含李銘盛、陳界仁在戒嚴末期以身體實踐撼動政治體制的荒謬存在;洪素珍於1986年在春之藝廊的表演;石晉華如同修行般思考生命與身體的關係;湯皇珍長時間的旅行計畫濃縮而成的「尤里西斯機器」;劉秋兒藉「豆皮文藝咖啡館」的實驗性延續早期的行為創作;許淑真以身體思考醫學科技,崔廣宇及高俊宏則藉身體進行無用的實驗凸顯常規的荒謬;林其蔚、劉曉蕙如同儀式般地介入觀眾、介入自然;東冬.侯溫則以表演重思文化價值的衝突,皆讓人見識到行為藝術在台灣長時間的發展與思考。
「以身作則」將1960年代到2015年之間行為藝術的生成與發展當作衡量的尺度,試圖在多種軸線的共同展開之中,建構一部以身體書寫的藝術史觀,揭示行為藝術對抗古典美學的力量。然而,我們如何從當時的紀錄感受到藝術家的血肉?如何在觀看紀錄影像及照片之時,思考行為、表演在身體操演之際帶給觀者的動能?或許是「以身作則」此次難以呈現的部分,然高美館對於行為藝術歷史的書寫與排列,或許仍是行為藝術研究者未來值得參照的面向。
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
展期 2015.07.18-10.18
展地 高雄市立美術館
侯昱寬( 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