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五年一瞬,預約下一個十年:故宮南院五歲了,帶來五大禮物

五年一瞬,預約下一個十年:故宮南院五歲了,帶來五大禮物

今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開館五週年,「五年一瞬,預約下一個十年」現場,值此五週年時刻,最具代表性與象徵意義的「樹:從信仰到抒情」特展開幕,以樹寓意博物館的成長,都須要經過時間的歷練。

今日(28)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開館五週年,「五年一瞬,預約下一個十年」現場貴賓滿座,國際外交使節、藝術史學者、地方人士、志工館員,溫馨滿堂。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黃永泰表示,故宮南院於2003年1月經行政院核定設立於嘉義縣太保市,2015年12月28日開館到今天滿五週年,在南院同仁的努力及各界支持下成長茁壯,已籌辦超過51檔展覽,累積超過570萬參觀人次的肯定,南院不斷更新提升,今年觀眾再度突破100萬人次,「感謝國人對故宮南院的照顧和支持,故宮南院走過外界認定的蚊子館,到今天超過104萬的參觀人數,成為國旅打卡據點,不論是室內展覽接地氣,戶外景觀、水幕光雕、馬拉松等等多樣化的活動,促使國人接受南院,這是我們一直往前推動的原動力。」

故宮南院「五年一瞬,預約下一個十年」時光紀念展。(攝影/藍玉琦)

未來十年的重點放在哪裡?黃永泰:「我重覆我們院長說過的,普世、開放、智慧,一個平民化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典藏是屬於全人類的,我們也希望參訪者能在最快的速度進入博物館的世界。除實體之外,數位化也是進行的方向,故宮的數位化在國內可說是尖端,獲美國博物館協會(AAM)繆斯獎金質獎數座。在未來一定會繼續努力發展5G、8K、AI、AR、VR高科技,將文物送到你家,送到電腦上隨時可看到。」

故宮南院「五年一瞬,預約下一個十年」時光紀念展展覽現場。(攝影/藍玉琦)
故宮南院「五年一瞬,預約下一個十年」大合影。(攝影/藍玉琦)

故宮南院五歲,帶來五大獻禮。S301數位導覽展廳啟用,以沉浸式美感的空間設計及數位導覽,提供看展新體驗;「嘉義文史展」開幕,透過光雕地圖及互動設置,帶領觀眾古今交會;園區夜間光環境登場,開放時間延長至夜間12:00,以及嘉義市區搭高鐵BRT7212線免費到南院。值此五週年時刻,最具代表性與象徵意義的「樹:從信仰到抒情」特展開幕,以樹寓意博物館的成長,都須要經過時間的歷練,「期盼能夠和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相伴成長,一起茁壯。」

故宮南院S301數位導覽展廳「沉浸式互動劇場」。(攝影/藍玉琦)

「樹:從信仰到抒情」依主題規劃為五個單元,通期預定展出122組件文物,涵蓋書畫、碑拓、織品、器物、圖書文獻、攝影照片等,時代跨越幅度大,從,包含院藏精品、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典藏。透過「聖域:天上人間的交界」、「長生:亙久的祝願」、「徵兆:天賜的權力」、「喻物:人生的姿態」,說明「樹」作為古代中國及亞洲地區藝術表現的重要題材,從天界與宗教、國家政治,再到個人生活,由大至小依序呈現根植於文物背後的故事及歷史片段。

東漢《搖錢樹》3D列印直立複製品與本尊同櫃,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攝影/ 藍玉琦)

歷史博物館借展之東漢《搖錢樹》,以青銅鑄造枝葉插於陶質基座,為盛行於東漢時期中國西南地區之墓葬明器,和升仙思想相關。因年代久遠不宜直立展示,為保護文物且恢復原樣,首度以3D列印技術製作複製品,本尊與分身同時展出,讓觀者可細細比較古今科技技術,成為展場焦點。清代沈源《極樂世界圖》則是清代的宮廷畫家沈源在乾隆皇帝的要求下,參考唐末五代畫家貫休〈極樂圖〉的稿本,詮釋人們理想阿彌陀佛淨土中,有著各種珍禽和華麗寶樹的極樂世界。此外:有著祥瑞徵兆「木連理」、「甘露降」的《漢代武都太守李翕碑(西峽頌)碑側黃龍白鹿拓片》。清代弘旿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萬年瑞松圖》描繪祖父順治皇帝陵前的瑞松,龐大的樹冠須以朱欄承護,安穩又吉祥的氛圍,時正為第二次金川戰役勝利之時,以瑞松為蒼天保佑的象徵,顯示國運昌盛綿延。諸多展品,皆有可觀。

清代沈源《極樂世界圖》,本幅33×493.7cm,圖為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攝影/ 藍玉琦)
《漢代武都太守李翕碑(西峽頌)碑側黃龍白鹿拓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攝影/ 藍玉琦)

最後,將古代美術拉到我們今日,外一章「記憶中的靈木」從貼近生活的角度切入,展出人們記憶中熟悉的靈木。如:日本神道信仰視巨木為神靈依憑之所,日治時期日人為取得阿里山森林資源,興建鐵路、發展林業,同時籌建神社,並以樹齡久者為「神木」。隨鐵道觀光發展,宏偉的阿里山神木成為重要名勝,風景明信片、旅行合影無不以之為景。即使物換星移,巨木已然倒下,成為記憶中的風景,但新生的力量,仍將巍然屹立於臺灣山林。

日治時期1923年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發行《阿里山事業概況》(左)、1951年《臺灣阿里山神木三千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攝影/ 藍玉琦)
1933年《臺灣阿里山神木(周圍六十四尺)》(左)、日治時期1927年《阿里山神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攝影/ 藍玉琦)
藍玉琦( 25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