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觀物之生: 沈周《寫生》冊

觀物之生: 沈周《寫生》冊

沈周(1427-1509)能詩文,工書善畫。雖未曾任官,卻是當時蘇州的名人。本文領眾細觀國寶 明 沈周《寫生》冊〈驢〉、〈菊〉、〈雞〉及〈蠣房與蛤〉,見「任意」的創作態度,與「若生」的審美追求,被積極運用於《寫生》冊中。不同於一般花鳥畫的設計性,《寫生》冊的隨意性更強,沈周自己也提到「聊自適閒居飽食之興」,處處記錄下日常的視角與關心,畫面中更是充滿濃濃的個人情性與意識。

我於蠢動兼生植, 弄筆還能竊化機;
明日小窗孤坐處, 春風滿面此心微︒
戲筆此冊, 隨物賦形, 聊自適閒居飽食之興︒
若以畫求我, 我則在丹青之外矣︒

─沈周自題《寫生》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亦稱白石翁。江蘇長洲人,能詩文,工書善畫。雖未曾任官,卻是當時蘇州的名人,學生文徵明(1470-1559):「內自京師,遠而閩浙川廣,莫不知有沈周先生也。」(《甫田集》)反映聲名傳布之廣。王鏊(1450-1524)〈石田先生墓誌銘〉︰ 「販夫牧豎持紙來索,不見難色。或為贗作求題以售,亦樂然應之。」(《震澤集》)強調各階層的人會向他求畫,甚至還有人拿偽作來求題字,也從不回絕,可見其為人之敦厚。

國寶 明 沈周《寫生》冊〈驢〉,34.7×55.4公分,紙本水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據高士奇(1645-1703)跋,知《寫生》冊原為李日華(1565-1635) 家族所藏,畫冊上仍有其子肇亨(1592-1664)的收藏印。李日華《六研齋二筆》提到︰「客攜示沈石田寫生二卷, 其一最妙, 乃晚年率意神化之筆︒ 所作 蝦︑ 蟹︑ 魚︑ 螺與葵萱諸種, 皆粗筆淡瀋, 一揮而就, 而生氣奕奕如睹︒ 末又掃一驢, 蹄踠皆一筆曲折, 起止可數, 真絶品也︒翁亦自以為不可復得, 題一絶云:『我於蠢動兼生植, 弄筆偏能竊化機︒ 明日小窗孤坐處, 春風滿面此心微︒』蓋自言其用思入微, 而以神取之之妙也︒」

國寶 明 沈周《寫生》冊〈驢〉蹄腕一筆畫出,起收運筆痕跡清楚。©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特別指出「粗筆淡瀋,一揮而就,而生氣奕奕如睹」,最後一開的驢子則強調蹄腕都一筆畫出,起收運筆痕跡都清清楚楚,用筆相當精絕。這些原始無修飾的筆觸,就跟書法中的點畫一樣,觀者可 以透過動作連結到畫家手部的肌肉,進而一路窺探其內心深處。

國寶 明 沈周《寫生》冊〈菊〉,34.7×55.1公分,紙本水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接著看看沈周如何「一揮而就」處理菊花,繁複的花瓣採用雙鉤方式一次完成,毫無遲疑或重複性的描摹動作。透過每一道線條的清晰起落與運筆,不難感受到畫家手部揮灑的快速動作, 同時也會聯想到綻放盛開的生長狀態,超越僅從菊花外型來欣賞的侷限。

國寶 明 沈周《寫生》冊〈菊〉繁複的花瓣採用雙鉤方式一次完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無論刻畫得多麼逼真,都很難利用具象的外觀來傳達植物的生命力,充其量就是植物標本而已。儘管花瓣在保留筆觸的狀況下稍微沒有那麼精緻,似乎有違菊花嬌嫩的本質。不過,在中鋒用筆的粗厚花莖下,配合偏鋒掃出的寬扁菊葉,有效地襯托出菊瓣的細緻感。葉子的安排也十分巧妙,有迎著觀者正面而來的,也有側出的葉子,在深淺顏色搭配下,產生不同深度的空間層次變化,展現出不同的觀察角度。

國寶 明 沈周《寫生》冊〈菊〉葉子不同深度的空間層次變化。©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從莖、葉、葉脈到花瓣,幾乎都是一筆完成,沒有多餘的修飾性用筆,因此在一點一畫的欣賞過程中,能感受到一股直率與坦蕩。雖然全畫不施顏色,不過在沈周生動的筆法描繪下,不僅讓花卉活了過來,加上精準地抓住了物象特徵,讓觀者依據經驗自行腦補出該有的顏色,達到所謂「墨具五色」的境界。也就是,雖然沒有上一丁點顏色,卻在觀看者腦中譜出最真實的顏色,這無疑是傳統水墨的一大發明,遠比那些宣稱想要捕捉「真實」光影色彩的幻想來得高竿許多。

國寶 明 沈周《寫生》冊〈雞〉,34.8×53.8公分,紙本水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乍看下有點呆呆的母雞也很有意思,仔細端凝後可以感受到專注感,顯然畫家捕捉到雞覓食前的一瞬間。透過一動也不動的眼神,告訴觀者已經發現食物,前傾的身體也取得平衡,準備大快朵頤一番。能夠達成這般精準,顯然是經過深刻的觀察,才能選出這個動作來表達生機與造化。

國寶 明 沈周《寫生》冊〈雞〉眼神一動也不動。©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顯目的雞喙,在中鋒挺勁線條下顯得堅硬光潔。背上雞毛以偏鋒大片掃出片狀感,在筆勢的暗示下,生動合理地表現出將羽毛的樣態與生長方向,有別於其他畫家只是裝飾一堆華麗的雞毛。腹部的柔軟絨毛以更淡的飛白來表現,雞翅上堅挺的羽毛則輔以更加圓厚的線條,最後以濃墨粗筆揮灑出高聳的尾毫。

為了支撐龐大的身軀,使用了雄強的線條來畫健壯的雞跤,也以方折銳利的筆法處理爪子,穩穩地站在地面上。懂得欣賞筆墨的人,此時大概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畢竟這完全不同於山水皴法,而是另外一套作畫觀念與技巧,隨著物象的特性必須採用相對應的筆法。

國寶 明 沈周《寫生》冊〈雞〉使用了雄強的線條來畫健壯的雞跤。©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此開作品還有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就是整隻雞嚴重偏向畫面左邊,右邊只畫了個雞屁股,留下大片空白。考慮到畫中的留白都是有意義的,例如空氣留白、地面留白、雞飼留白,連雞嘴、細毛、間隙、爪腹等也都出現留白手法,所以右方大片空白絕非偶然,必然有其道理。從雞頭的側面清晰特寫鏡頭,推測知道沈周應該處在一個很近的觀察點,才能精確捕捉到雞的覓食神情樣貌。

雞頭除了近距離特寫,比例上也顯得稍微大一些,加上雞尾的格外高聳挺立,都暗示很可能就是畫家自己蹲低在餵食這隻雞,才會先看到一顆大頭,最後是矗立的尾毫。若以雞腳站立的地平空間來想像,眼睛從低於雞身往斜右上方角度望去,此時就會看到雞右後的空間。為了清楚交代如此近距離的特殊視角,才會刻意在雞的右後方留下空白,表現出視線從雞身往後看的整體視覺感。也就是說,此作完全符合當時「觀物」時的真實場景,類似的實景觀察在〈蠣房與蛤〉也可以見到。

國寶 明 沈周《寫生》冊〈蠣房與蛤〉,34.7×50.9公分,紙本水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最大的殼擺放的角度,顯示以一種俯視的方式觀察,而且就在距離視野非常近的餐桌上。空殼顯示裡面的肉已經吃完,左邊有一顆還能見到肉的,顯示尚未食用完畢,整個場景其實是暗示還處在享用的過程中。想像力豐富些的觀者,搞不好還能遙想老先生當年咀嚼的動作,搭配自己的實際美食經驗,隨著沈周生動筆觸帶動刺激下,或許不知不覺中還會嚥下幾口口水。

較早的「寫生」概念可參考沈括(1031-1095)《夢溪筆談》:「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蹟,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儘管之後的畫家與文人都不斷賦予新的意義,不過與花鳥畫仍是密不可分。董其昌(1555-1636)〈題沈啟南畫冊〉︰「寫生與山水,不能兼長,惟黃要叔能之……我朝則沈啟南一人而已。此冊寫生,更勝山水。間有本色,然皆真虎也。」(《畫禪室隨筆》)認為寫生跟山水無法兼善,古代也只有五代黃筌(903-965)一人能辦到,整個明代則是沈周。稍晚唐志契(1579-1651)《繪事微言》:「昔人謂畫人物是留影,畫花鳥是寫生,畫山水是留景。」可知董其昌的「寫生」也是指花鳥畫,所以舉了擅花鳥畫的黃筌為例。

山水皴法是用來表現峰巒的渾厚,需要層層皴擦渲染出山體厚度,本質上與花鳥畫所講究的靈活生動本來就背道而馳,因此兩者要兼善的確有其難度。元以後受到極高推崇的山水畫宗師黃公望(1269-1354)在《寫山水訣》中提到:「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漸用濃墨者為上」,提倡多層次皴染的用筆,還強調「山水之法在乎臨機應變」,讓這種隨時修改調整的作畫方式成為主流。在這樣的觀念下,要求類似《寫生》冊以「一揮而就」的方式作畫,確實是強人所難,難怪沈周能夠獲得董其昌的讚譽。

沈周曾在吳寬(1435-1504)家見到過法常(牧溪)的〈水墨寫生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並跋:

余始工山水, 間喜作花果︑ 草蟲, 故所畜古人之製甚多, 率尺紙殘墨, 未有能兼之者︒ 近見牧溪一卷於匏庵吳公家, 若果有安榴︑ 有來擒︑ 有秋梨︑ 有蘆橘︑ 有薢茩, 花有菡萏, 若蔬有菰蒻︑ 有蔓青︑ 有圓蘇︑ 有竹萌; 若鳥有乙舄︑ 有文鳧︑ 有鶺鴒, 若魚有鱣︑ 有鮭, 若介虫有郭索︑ 有蛤︑ 有螺︒ 不施采色, 任意潑墨瀋, 儼然若生︒ 回視黃荃︑ 舜舉之流, 風斯下矣︒ 且紙色瑩潔, 一幅長三丈有咫, 真宋物也︒ 宜乎公之寶藏 也歟︒

法常「不施采色,任意潑墨瀋,儼然若生」的表現手法,顯然引起沈周的注意。此時無需糾結於法常此作的真偽,只要關心畫家所受到的影響與啟發即可,也就是「任意」的創作態度,與「若生」的審美追求,兩者很清楚都被積極運用於《寫生》冊中。

不同於一般花鳥畫的設計性,《寫生》冊的隨意性更強,沈周自己也提到「聊自適閒居飽食之興」,處處記錄下日常的視角與關心,畫面中更是充滿濃濃的個人情性與意識。如此一來,原先與畫家關係沒有那麼密切的花鳥,透過筆墨及獨特描繪角度,同樣也能展現創作者的人格特質。這樣的寫生手法不僅新穎,也相當具有開創性。當文人想要透過繪畫表達個人,山水(胸中丘壑)不再是唯一的選項,寫生花鳥也俱備同樣的功能,随後也出現陳淳、徐渭、八大、石濤等寫意花鳥大家。


國寶聚焦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5年1月7日至4月13日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88期〈觀物之生: 沈周《寫生》冊〉,作者:何炎泉(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

《典藏.古美術》388期〈觀物之生: 沈周《寫生》冊〉頁面預覽。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何炎泉( 14篇 )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