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5台灣藝術家博覽會‧無人需要陣亡的沙灘

2015台灣藝術家博覽會‧無人需要陣亡的沙灘

台灣部分除數個熟悉的替代或駐村空間參與,台南五個空間聯合的「交陪境」,除在地板上貼出各空間的平面圖外,以空間互…
台灣部分除數個熟悉的替代或駐村空間參與,台南五個空間聯合的「交陪境」,除在地板上貼出各空間的平面圖外,以空間互惠的方式開放展區給藝術家申請使用,體現出一種關於藝術家、空間、展示新的交集可能。
無差別的格鬥,如何擴充平權?
一進爭艷館展區的左手邊是博覽會實施多年、最為主體的平權區,這項機制主要是服務會員,視盟會員僅要提出申請和寄送作品,博覽會便會展示。陳擎耀稱這是一場「無差別的格鬥」,然而「藝術平權」這項視盟的神主牌,一直是協會的宗旨,即便這樣無法評選的機制常造成展示品質的難以控管,但如何在這項機制下,製造「好看」的展覽,對於歷任理事長來說皆是一項考驗。本屆平權區視盟除主動與重量級的藝術會員聯繫展覽資訊、積極邀展,也善用展覽視覺閱讀的邏輯,在作品擺放、瀏覽動線等方面下了許多巧思,並與「悍圖社」成員作品鄰旁展示,以增加此區域作品的多元和對話性。
民眾於「創作計畫的徵件展區」體驗王德瑜的作品。(福利社提供)
由於平權區有作品展示區域尺幅的限制,造成送件的作品多以平面為主,然因今年展地的擴大,視盟更開設「創作計畫的徵件展區」,讓許多非平面、需要空間呈現作品的藝術家也得以參展,其中不乏王德瑜、席時斌等人的作品,就一個展會的展覽閱讀上也多了差異的風景,一度讓人聯想在不少頂級藝博裡,從高度規格化的展區突然走到出現立體作品的展區時,對於視覺來說是多大的緩解,多元性與不使視覺疲乏的可閱讀性,是此次藝博無論從機制、視覺呈現等條件上都著力甚深的部分。
博覽會的「悍圖社」區。(福利社提供)
策展.學術.知識性
除了藝術家的主體性盡可能發揮得透徹,此屆藝博更廣邀不同的策展人參與,包括主題策展區由三位年輕、備受注目的策展人操刀,以不同視野操作出各策展人對於藝術品味、獨特觀點的差異性。原本妄想能類比成電影院的小影廳展區,陳擎耀坦言是在進入佈展階段才發現展場天光的干擾比想像嚴重許多,在無法提供每件錄像藝術作品充足展示器材的前提下,選擇以影院的時間、檔期排播方式進行,反而能使眾多的錄像和影片作品得以在藝博會現場播放。
視盟也邀集不同策展人,讓他們從短片、錄像藝術等媒材來構成類影展的影像主題策展實踐。藝博會活動期間也不乏論壇等公開的教育活動,如「合約的101問:與畫廊簽約的法律分析」等實際法律性質的內容,就吸引許多職業藝術家前來聆聽。
藝博會長久以來的傳統「平權區」。(福利社提供)
辦好一場藝博會,意味著什麼?
本屆藝博會的確比以往更像一場所謂的「藝博會」,不同於過去理事長針對政策、藝文產業結構的施力,本屆似乎更回歸到藝術家真正的需求,也許辦好一場藝博如此重要,凸顯出產業也許連藝術家最基本的需求(交流、公開展示)都是稀薄的,儘管以不可取的匿名針對藝文產業進行批判的「靠北藝術」對藝術家博覽會下了「唐不挑博覽會」的註解,然而也許僅有在視盟畫出的這塊展區,每位藝術家皆是平等的,我們不用踩著誰往上爬,也無須擔心會被後浪汰換在沙灘上,這個齊頭公平的標準也許有其不合時宜的部分,但卻也創造出一塊限時、限地難得的烏托邦情境。
施辦多年的「台灣藝術家博覽會」,因為是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主導,為會員們服務性質的意義比例較大,往年為平衡公平性與會員權益,並無設審查機制,也造成一般藝文人士對於此博覽會的印象,都會較肯定其服務性、權益性,較少拿展覽規畫、連結以及學術性等條件來檢視。
今年邁入第14屆的博覽會也許由於交託到具有藝術家身分的陳擎耀手上,以更貼近藝術家展示的使用需求,和一個更接近理想博覽會架構的規模給實踐出來。首先是歷經幾個展場的交涉,從檔期、使用性一一汰選,最後成功談成能使用花博公園的爭艷館,擴大數倍的展覽面積,也讓數年、數屆理事長多年來對於藝博會的想像,能在此階段較被完整的實踐出來。
替代空間國與國交流前線
國際展覽經驗豐富的陳擎耀表示,多個國際城市的藝博其實都設有替代空間展區邀請國際公益性的空間來做交流,如視盟就曾受邀參與韓國、北京等地的藝博會,然台灣幾個重要的博覽會卻反以商業畫廊為重,很少邀請替代空間參展。這項缺憾讓陳擎耀決定由視盟自己來補足。
今年設立的「台灣及國際替代/另類空間區」除對台灣各處的替代空間發出邀請,更請到數個東亞地區極具代表性空間,由其策畫以當地藝術家為主的展覽呈現,如由日本Tokyo Wonder Site的前任專案總監和創始董事今村有策(Imamura Yusaku)和家村佳代子(Kayoko Iemura)的TAKIBI,便帶來田村友一郎(Yuichiro Tamura)的展示,考察中國、韓國、台灣和日本等東亞地區的近代歷史;香港活化廳則以「油麻地六四文化祭2014-碧街事件-六四滾動街頭聚場」一展編排暴動的街坊劇場,透過影像紀錄讓碧街暴動重現油麻地。
受邀的日本組織TAKIBI帶來田村友一郎的展示。(福利社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