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蛻變與新生,高美館修館不休館全「面」啟動

蛻變與新生,高美館修館不休館全「面」啟動

近年來在文化部、高雄市政府的資源挹注中,今年6月起,高美館為優化展覽場域使用機能啟動了「修館不休館」計劃。高美館今年的館慶活動於即日起至7月12日 ,以「市民大眾」、「藝術家」、「館員」以及三個最貼近美術館核心的面向作為主題。
右起為藝術家洪根深先生與高雄市立美術館李玉玲館長,以及藝術家詹浮雲之女-詹淑卿女士在劉耿一的作品《父親的生日》前合影留念,為高美館26週年的館慶月揭開序幕。(高美館提供)
高雄市立美術館(簡稱高美館)在26歲展開修館計畫。高美館收到來自臺北市立美術館林平館長、國立臺灣美術館林志明館長、台北當代藝術館駱麗真館長以及臺南市美術館潘襎館長等諸位友館首長的溫暖祝福,媒體活動與代表高美館誕生與成長的藝術家洪根深、詹浮雲之女-詹淑卿共同見證高美館26歲的生日。「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李玉玲館長表示,在洪根深、陳水財和詹浮雲等眾位南部藝術家的大力推動下,歷經產、官、學三界的長期擘劃,1994年6月12日,高雄市立美術館在眾人引領期盼中誕生。洪根深回憶起美術館的建立是篳路藍縷,改變原選址於壽山的設定,亦歷經保留經費與正名運動才有今日的高美館,同時感謝當時藝術朋友與記者朋友的相挺幫助,每個人的努力內化為高美館的一部分。洪根深表示:「美術館應該與在地有更深的連結,而不是凌空的架設。」大面積的綠林腹地,及以「半屏山」為設計概念的屋簷,美術館參觀之民眾認知沒有象徵遠方金字塔的屋頂,而是在地的風景連結,亦是高美館長期深耕南部藝術與文化之源,成為台灣獨具特色的城市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李玉玲館長、藝術家洪根深先生、詹浮雲之女詹淑卿女士,與高美館全體館員合影祝賀美術館開館26週年生日快樂。(高美館提供)
2017年轉型行政法人,高美館於同年23週年之館慶上,即以「蛻變與新生」作為願景,期許高美館、兒美館、內惟埤文化園區以三位一體的「高美館藝術生態園區」之姿,重啟市民對於美術館的想像。近年來在文化部、高雄市政府的資源挹注中,今年6月起,高美館為優化展覽場域使用機能啟動了「修館不休館」計劃。高美館今年的館慶活動於即日起至7月12日 ,以「市民大眾」、「藝術家」、「館員」以及三個最貼近美術館核心的面向作為主題。館方將別開生面地策劃線上系列活動,以「館慶月」的方式取代過往僅有一日的「館慶日」,邀請民眾線上分享你我鏡頭下的高美館並給予祝福,交流彼此的美術館印象,凡參加活動即可獲贈入館門票乙張,鼓勵市民踴躍參與,共同補綴完整的高美館26年,攜手見證高美館的蛻變與新生。修館不休館,美術館的蛻變計畫從美術館內部展間、公共服務區域,再到藝術生態園區及東側廣場群等外部空間一系列由內而外的場域活化,同時持續透過多元展演活動的策劃,來串連城市美好動能,打造市民朋友美好的藝術生活。
洪根深《聖戰》,多媒材水墨,112x145cm,2020。(藝術家提供)
2020年是特別的一年,館長李玉玲表示:「藝術從困頓中而生。」高美館邀請市民大眾在線上分享鏡頭下的高美館,藉由眾人主動性的藝術參與,建立藝術與城市的新關係,在疏離中傳遞溫度,共睹高美館26年光景中,每個人心目中的高美館。接著,高美館建立且串連藝術家們分享具防疫精神之作品的線上平台,10日公開了藝術家洪根深的《聖戰》、陳永賢的錄像作品《自主隔離》以及黃法誠的《敵不動我不動》三件作品,反映疫情中的社會現象,並且討論在疫情之下的全球性消費如何發展,展現藝術家在防疫生活中的日常觀察生產創作能量。最後,由館員間響應的「cosplay」幽默挑戰,以隨手可得的物件重新詮釋高美館典藏作品如林玉山的《獻馬圖》、鄭世璠的《三等車內》、莊世和《阿里山之春》、陳瑞福《整裝》等,回應全球處境下博物館社群發起的幽默挑戰。
高美館館員Cosplay藝術家林玉山作品《獻馬圖》。(高美館提供)
此外,高雄市立美術館「修館不休館」率先推出「說吧!Chat Box」主題企劃,由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陳坤毅、建築師盧友義與王煦中,分別以「話說老內惟」、「打造城市裡的美術館」以及「美術館的蛻變」。邀請民眾搭乘時光機,回顧並且參與高美館的破繭而出、蛻變新生,7月則與吳寶春師傅、簡天才主廚等全台世界冠軍攜手推出藝術市集、8至11月則有由學者蕭瓊瑞主講的高美講堂「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南島記憶工程知識前哨站線上講座、「百夜藝術默讀」有聲有影藝術閱聽平台等活動,9月高美館將於地下樓推出高雄一百系列「凝視與穿越──藝術典藏中的高雄百景」展覽。高美館期望透過多元的展覽、講座、推廣活動以及創意市集等服務,持續為市民帶來無縫接軌的藝文饗宴。
黃法誠《敵不動我不動》,壓克力顏料、金蔥粉,25.5×17.5cm,2020。(藝術家提供)
陳永賢《自主隔離》,2020。(藝術家提供)
蔡舒帆( 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