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自1977年起將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今(2023)年主題為「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強調博物館扮演提升全民身心健康和永續發展的角色。「518國際博物館日」全台各博物館已準備精彩活動及免票優惠。同時,文化部也宣布閉館整建近3年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將於5月19日重新開幕。
史前館的常設展更新以「台灣史前史廳」、「南島廳」為改造重點,為學齡兒童規劃的全新探索館,讓重新開幕的史前館蛻變成親近公眾、擴大參與及強調探索場域。文化部長史哲表示,「史前館重新開館是今年博物館日最好的禮物。期許重新開館後的史前館,能讓2300萬的台灣人都到訪一次」。在「島是船‧海是路」的概念下,3萬年前的台灣島上早已出現人類足跡,透過史前文物,我們得以清楚認識,台灣同時交織融會了大陸及海洋兩種文化樣貌。
常設展:台灣史前史廳
根據考古學證據,台灣史前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至少三萬年。在「三萬年來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人的故事」主軸下,此展廳以台灣百年來考古發現的文化證據,引領觀眾進入台灣史前史的探索進行式。
常設展:南島廳
在「南島世界.世界南島」主軸下,透過「Kita我們」、「理解」、「邊界」、「交換」、「溝通」與「認同」六個單元,從南島族群的視角理解大洋多樣的文化面貌,並從世界史的角度認識群島與不同文化的獨特互動。館長王長華表示,更新後的南島廳更聚焦於當代性,連結當代社群與人群,原住民文化不能只存在於過去,在台灣社會的各階層、各角落,原住民族人扮演著多元的角色,處處可見他們的身影。
南島廳入口處一幅大尺寸精緻動畫「世界開始的地方」,繼2022年獲得台灣「金點設計獎」傳達設計類、入圍美國「ADC獎」動畫類後,近日更榮獲德國柏林「iF設計獎」動畫類殊榮。導演以一鏡到底的手法,將風格相異的插畫作品,連貫成一首暗藏多樣文化的組曲。呈現包含台灣達悟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馬來西亞伊班族,以及吉里巴斯等地南島族群多樣的創世起源神話。
文化部表示,史前館自2020年6月開始進行再造與展示更新,如今重新開幕,反映台灣對文物保護不斷付出的努力和成果,也為人類學研究、文化遺址展示與南島歷史發掘等項目增添嶄新元素,並串聯出「島是船.海是路」的海洋史觀。進入更新後的史前館,如同打開時光寶盒,將帶領觀眾探索2091件從3萬年迄今的精彩展品,包含從台灣文化起點八仙洞遺址發掘的石核器、卑南遺址挖掘的各式玉器與動物陶偶,到近代馬紹爾總統致贈我國的舷外浮桿船-台馬號、夏威夷戰神Kū雕像與印尼巴龍舞獅面具、舒米恩2016年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不要放棄》獎盃、林智勝2015年第一屆世界12強棒球賽(2015 WBSC Premier12™️)實戰球衣等。身在其中不僅穿越時間,更將彷彿超越空間,置身於世界各地的南島文化。
昨(16)日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辦史前館重新開館及啟動記者會,文化部長史哲、帛琉大使伉儷歐儒侃(David Adams Orrukem)與夫人Janet Orrukem、夏威夷比夏博物館文化顧問Marques Marzan、國立故宮博物院長蕭宗煌、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長王長華、舒米恩,以及全台公私立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相關學界代表出席。
記者會上由文化部長史哲代表接受帛琉大使伉儷歐儒侃(David Adams Orrukem)與夫人Janet Orrukem致贈的「斧頭」及「玳瑁禮盤」。歐儒侃表示,斧頭是友人之間互贈的重要物件,玳瑁禮盤則具有建造家庭的意義,2件都是帛琉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禮物,至今也仍在帛琉許多的禮俗過程中使用,今日能將2件工藝品及文物致贈給台灣,成為史前館展覽的一部分,象徵台灣與帛琉友好邦誼的文化連結。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即日起至112年6月30日止免費參觀,112年7月1日起正式收費。
地點|康樂本館 台東市博物館路1號
開館時間|週三至週日09:00至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