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一詞自2000年開始發燒,不少當代藝術的表現上已是用跨領域的方式呈現,但在視覺藝術與流行音樂創作的合作中,卻是鮮少可以看到平等的交流狀態。流行音樂產業中,相較於視覺藝術有著更明確和繁複的角色分工,製作一首歌就必須有詞曲創作、音樂創作、編曲、錄音、混音、音樂版權等不同專業人士來擔綱各個細項與環節,若要舉辦演唱會則又需要再邀請舞台設計、聲音工程等專門廠商來執行,如果是要與音樂人合作,使用音樂還需要與其經紀公司洽談版權事宜。因此,兩個領域合作不易,時常是視覺藝術必須服膺音樂文本的形式延伸,或是流行音樂僅扮演配樂的角色,雙方的狀態裡仍會感受到從屬關係的存在。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委託創作計畫「思念是一首歌」,莊志維與舒米恩將於11月7日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南基地西廣場舉行跨界演唱會「思念是一首歌」,不僅是視覺藝術與流行音樂跨界的新突破,也將帶給臺灣公共藝術新轉向。(攝影/許雲喬)
然而,視覺藝術與流行音樂的合作,在今年起開始有了改變。藝術家莊志維與流行音樂人舒米恩共同合作參與《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計畫以「思念是一首歌」為主題,從成果能夠明顯地觀察到在他們之間打破舊有領域的合作方式,達到「創作者與創作者」的平衡對話,更讓臺灣的公共藝術有了全新的轉向。在這次的公共藝術計畫中,他們是如何橫跨各自領域的差異,讓雙方順利溝通並達到共識?透過視覺藝術與流行音樂間的跨領域合作,是否有鬆綁公共藝術的可能?
「思念是一首歌」於即日起至11月 15日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戶外廣場展出。(均勻製作提供)
從昆陽站往向陽路,迎面而來《思念無限》,是座橫跨北流廣場的綠色雷射空廊,則像是濃濃的思念透過樂曲與燈光射向無垠的天際。(均勻製作提供)
「概念」作為溝通的鑰匙,尋找彼此領域間的「共感」
莊志維與舒米恩兩個人在合作之前,各自都擁有跨領域的經驗。莊志維給予自己的目標是每年跨向一個不同領域,恰巧今年就和音樂創作人、詞曲人、音樂授權等不同面向的音樂人有了合作的機會;而舒米恩則是從出道以來,就有各式各樣與視覺、表演藝術、電影等與不同領域的合作經歷,兩人的合作讓人不免好奇,視覺與聽覺間如何去溝通進而到共識?面對產業間分工與形式上的差異,又怎麼去克服?
在訪談的過程中,從旁能夠明確地感覺到兩人間和諧的「磁場」氛圍,莊志維回想,產業間隔行如何山,但是讓兩個人可以順暢溝通的關鍵是透過「概念」去表達,過程中來回的討論像是打乒乓球一樣,彼此接到對方的想法後,再經過自己的轉化,提出新想法給對方,他提及:「回到創作的本質,『概念』本身就是不分領域,像我們這次談的『思念』,就沒有領域之分」,當創作回到概念,溝通就變得簡單許多,有了共同理念後再回到各自的專業領域中去詮釋。
最初會有此次計畫「思念是一首歌」的創作理念,是因為雙方正在思考什麼是彼此都具有「共感」的事情?於是舒米恩將本次的專輯主題「思念」提出。專輯的創作起源,是來自於舒米恩觀察到部落中很多表達思念的歌曲都是運用「蹦噠噠」的節奏,歌曲的時間背景剛好是部落長輩正面臨離開家鄉的過程,在講述思念的歌曲中,除了歌詞以外,每首曲子的節奏都是用「蹦噠噠」來呈現,舒米恩進一步的認為思念不只是原住民的專利,思念也蘊含著各種情緒的詮釋,因此他將思念的概念與莊志維分享,將概念透過一小段音樂作為表述,雙方達成共識後,計畫就以「思念是一首歌」為名,並延伸思念的核心持續擴展。
「思念是一首歌」配合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建築外觀燈光秀,象徵將流行音樂中的無限思念向天際投射。(均勻製作提供)
視覺藝術x流行音樂:公共藝術轉向的可能性
這次北流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中共有四件作品,分為永久設置型及計畫型兩項公共藝術分類,永久設置型是豪華朗機工及何理互動操刀,計畫型的兩件作品則由噪咖藝術以及莊志維團隊負責,希望能夠透過與流行音樂的整合,讓公共藝術有轉向與鬆綁的機會,計畫型成品及內容需要包含符合《公共藝術設置法》中保固年限為一年的公共藝術品,並涵蓋具有民眾參與計畫的提案。因此在前期工作坊的設計中,莊志維特邀五位不同面向的音樂專業人士,包括:計畫夥伴舒米恩、樂團守夜人、樂評人陳德政、作詞人吳易緯、創作人王榆鈞,這五位音樂人分別在不同場域中舉行工作坊,將自身與思念的連結用自己的專長分享其中,講者透過各層面的引導,讓民眾參與音樂公共性的過程,並在工作坊結束後,邀請聽眾在黑色烤漆玻璃上刻出與對於思念的一句話,最後將這五片玻璃組合成公共藝術作品《思念烙印》,於白晝之夜亮相展出的同時,也引導現場觀眾運用身上現有的東西在《思念烙印》共同創作,讓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能重新被打開。
莊志維邀請五位不同面向的音樂人,舉辦五場工作坊,圖片為舒米恩於家鄉台東舉辦工作坊現場。(均勻製作提供)
工作坊的尾聲,講者帶領觀眾在黑色漆面的玻璃刻下關於「思念」的一句話。(均勻製作提供)
「白晝之夜」觀眾在《思念烙印》中刻畫思念。(均勻製作提供)
除了工作坊以外,在這次的計畫中,舒米恩即將於11月7日在北流戶外舉行「思念無限」演唱會,與莊志維擅長的雷射與燈光裝置共演,讓具有時間性的演唱會也成為公共藝術的一環,而舒米恩的音樂配置也有了不一樣的調整,拋開以往的插電配器,改為弦樂團,讓小提琴、豎琴等具有線條性的樂器與雷射光束作為呼應。
計畫型的公共藝術其實並沒有限制最後呈現的形式,同時也沒有範本可以參考,計畫中涵蓋五場工作坊與演唱會的構想,也是莊志維和舒米恩透過討論想要讓民眾參與「音樂與作品要如何公共?」的議題,把時間性較短的工作坊與演唱會納入其中,實驗出公共藝術的新面貌,而在他們溝通與討論過程,有什麼技巧可以讓後人參考?
白光迴旋於草地上的《思念習慣》,光流緩如呼吸的流動著,展現思念的純粹。(均勻製作提供)
跨領域溝通技巧1:讓雙方能合而為一的形式很重要,了解彼此靈感自然會來
對於莊志維而言,找到能讓彼此都能輕鬆的場合是很重要的,跨領域並不是在死板刻意的會議中產生,反而透過喝酒聊天好好認識對方,靈感就會從中發生,好比在北藝的宿舍配置,室友都是來自不同系所,從日常生活中的相處中了解與自己不同的領域,跨領域就會自然產生。莊志維與舒米恩也是一有想法就直接約出來聊天或是用LINE保持密切的聯絡,在交流的過程,計畫也逐漸完整的被建構。而在工作坊與守夜人的合作,剛好兩邊都是夜貓子,工作坊的形式也是在某個睡不著的夜晚約出來喝杯酒後誕生的。舒米恩也補充,如果認識彼此的契機很僵硬,合作也會變得無法靈活,因此溝通的形式可能多種,但是主事者怎麼樣讓不同領域的人能夠合而唯一是很關鍵的。
守夜人於臺北當代藝術館舉辦演唱會形式的工作坊,透過音樂開啟觀眾對於思念的想像。(均勻製作提供)
跨領域溝通技巧2:模糊是一種空間,想像力是一種超能力
找到彼此都認同的溝通方式以後,雙方的信任感與默契也會隨之被建立,兩個人在訪談的過程中多次提及雙方討論都是用概念來溝通,尤其跨領域的合作如果沒有讓彼此保持在創作者間的對話,那就會產生「究竟是創作者?還是工人?」的自我懷疑,但是表述概念其實很難,尤其音樂在成形的過程,會相比於視覺藝術更抽象,這時,想像力就會成為關鍵,舒米恩說到:「講概念的時候,如果沒有被投射出來,對方就會很難去理解,尤其概念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講死了他就不是概念,他就會變成方法或是執行的內容。」為了讓不要讓概念變成方法,在溝通的時候模糊反而會成為彼此發揮的空間。
跨領域溝通技巧3:保持開放,勇於分享
除了溝通的方式與技巧,創作者的個性也是促成合作的重要因素,莊志維與舒米恩對於其他領域保有高度好奇心,喜歡去探索事情的可能性,在表達想法的過程樂於分享,兩人也都會對於來自不同領域的刺激均保持開放心態,舒米恩提及:「每個人專注的事情不一樣,有些人會趨向垂直專注在自己的領域,跨領域比較像是一種橫向的專注,找到銜接的可能性跨領域才會發生。」有趣的是,莊志維在尋找工作坊合作人選時,也試圖想要找比較偏向較為純音樂的音樂人合作,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對方不夠開放讓他找不到破口從中切入,無法激盪出新的火花,因此在這次計畫的合作對象裡,創作者的屬性都是偏向具有跨領域經驗的人選。
白晝之夜期間,觀眾群於《思念烙印》刻畫下他們的思念字句。(均勻製作提供)
臺灣公共藝術的新趨勢
過去擁有藝術節慶豐富經驗的莊志維,分析了製作公共藝術與藝術節慶的差異,公共藝術必須符合《公共藝術設置法》,在提案時就必須完整提供作品的檢核點讓評委能夠驗收,且提案過後就不能更動作品的內容,而藝術節慶活動則是在提案時僅需提供概念和模擬圖,最後展出的成品仍有修改與調整的空間,因此公共藝術的限制對於創作者而言空間是相對狹小。
然而,莊志維也觀察到近年公共藝術開始有了鬆綁的趨勢,如在2019年藝術家何采柔與周鍊共同合作的台電「點亮十三層」公共藝術裝置,即是因為評委、承辦單位、創作者三方之間有著共識,才會讓公共藝術有被翻轉的可能,包括這次的「思念是一首歌」也是三方都有共識,將流行音樂加入創作,讓公共藝術除了一件可以被放置一年的作品以外,還包含具有時間性的演唱會在內,有了莊志維與舒米恩的跨領域合作,不僅讓視覺藝術與流行音樂的合作有了更突破性的成長,也開啟了公共藝術的新轉向。
結合前期五場工作坊以及白晝之夜的觀眾群所完成的《思念烙印》,原本黝黑的5米長玻璃盒,搖身成夜晚中絢爛的思念集合體。(均勻製作提供)
思念是一首歌 戶外演唱會Thinking About You Is In Itself A Melody
時間|19:30-21:00 (19:30進場)
地點|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戶外廣場(近昆陽捷運站)
時間|19:30-21:00 (19:30進場)
地點|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戶外廣場(近昆陽捷運站)
「思念是一首歌」戶外演場會主視覺。(均勻製作提供)
「思念是一首歌」戶外演場會交通指南。(均勻製作提供)
採訪|張玉音、許雲喬 整理|許雲喬( 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