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博館推「Kialreba重返霧臺」文物展:魯凱族耆老進入庫房,豐富原住民史觀

台博館推「Kialreba重返霧臺」文物展:魯凱族耆老進入庫房,豐富原住民史觀

“Kialreba: Returning Wutai” at National Taiwan Museum Sees Tribal Elders in the Collection Vault to Present Enriched Perspective on Indigenous History

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魯凱的對話特展」,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魯凱族文物展,展出150件魯凱族傳統珍寶文物。本展費時四年籌辦,以原民觀點從各種角度呈現魯凱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反映霧台鄉魯凱族的傳統特色。

如果說「百合花」是象徵魯凱族精神的族花,那麼「活得像人」便是魯凱族人終其一生的生活宗旨。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博館)即日起推出「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魯凱的對話特展」,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魯凱族文物展,展出150件魯凱族傳統珍寶文物。本展費時四年籌辦,台博館曾於2021年先行於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推出「Lawbubulu魯凱的珍寶-台博館霧台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展陳110件魯凱族古文物,廣受好評。本次回歸台博館本館,展品擴增至150件,其中有86件來自霧台魯凱族,1件由台大人類學博物館提供借展。

「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魯凱的對話特展」展場照。(台博館提供)

「Kialreba重返霧臺」特展,展現了台博館史觀的改變,以原民史觀策展成為台灣博物館界重要的里程碑。

台博館館長洪世佑認為:「台博館是國內擁有最豐富台灣原住民文物典藏的機構之一,秉持以原民觀點詮釋文物與歷史,顛覆以往具漢族史觀的策展方式……。本次特展歷經四年籌備,邀請魯凱族人進入本館庫房,再返回部落進行田野調查,透過族人與耆老對文物詮釋的資料,共同進行本次策展。因此,展覽不但連結了在地部落、文物和語言,其成果所展現台博館對於史觀的改變,具重大象徵意義。」

延伸閱讀|如何展?如何看? 如何去談論? 當前原住民藝術展演的突破之道

走入百合花民族的物質生活

展覽開幕式這天(6/26),一群身穿彩色琉璃珠盛裝,頭戴百合花冠的魯凱族人,三五成群歡笑地站在展櫃前熱烈討論本族文物,現場還開心地唱起魯凱族歌,展現魯凱族天真自然的一面,愉悅的心情溢於言表。

「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魯凱的對話特展」現場。(攝影/朱佑霖)

重返霧臺特展以六瓣「bariangalai百合花」的形象,將展覽分類為六個面向:「百合花的精神」、「母親的手」、「通天達地的背負者」、「勇者的姿態」、「糧食・量時」、「禮尚往來」;分別從魯凱族百合花的象徵、男性武器、女性織品飾物、雕刻柱簷、藤編容器、儀式禮器六個角度切入展示族人物質文化。

展場展示了魯凱族勇者的狩獵工具,魯凱族男子出門上山下田工作刀是基本配備,而木盾作為防禦性武器,材質以堅實木料為佳,為了保持敏捷其尺寸多為量身訂製。

《木盾 alathare》,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台博館提供)

在魯凱族社會中製衣皆由女性專司,一位女耆老說「如果我們女生不會織布刺繡做衣服,家會很可憐!沒有被子蓋,沒有衣服穿,最難過的是過世的親人沒有裹屍布可以安葬!」部落中女性的織布屋和織布工具,雖由男性搭建與製作,一旦完成,便成為男性絕對不能觸碰或進入的禁忌。

「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魯凱的對話特展」展場照。(台博館提供)

belange是織布工具的總稱,其中傳統織品「苧麻布」為布製物品的基礎材料最為重要。琉璃飾品不但是財力的證明,更是魯凱家庭世代傳承的寶物,族中有「長女繼承琉璃」的傳統,許多腕飾、雲肩、手鐲等,通常由母親傳給長女。

魯凱族「琉璃珠貝片頸飾」較常見者為四排式,為男女盛裝時所配戴之頸飾,而琉璃珠價值性的排序,以「越靠項鍊中心者越為貴重」的方式來呈現。(台博館提供)

現場也陳列魯凱族從男性青年、報信者、獵人、長老、傳統領袖,到女性傳統領袖、婦女、少女、兒童的盛裝服飾。作為策展人之一的霧台族人貝洛桑・甦給那笛米介紹,在魯凱族所有角色中,以少女的盛裝服飾最為華麗,少女身上掛滿銀鍊墜飾,走動時相互觸碰會發出清脆的聲響,因此學習如何穩重的行走,讓聲響維持優美而非雜亂無章,是每一位魯凱族少女必須學會的日常練習。

魯凱族傳統服飾,由左至右服飾為女性傳統領袖、婦女、少女、兒童。(攝影/朱佑霖)

展場復刻出一間魯凱族傳統家屋,當我們看到立在屋內中間的承重柱《杜長助家人面文彩繪雕刻屋柱》多會先注意到立柱下半浮雕彩繪的人頭、百步蛇和狗,並想知道紋飾背後的意義。但當魯凱族人第一次看到這件文物時,問的卻是這個柱子是擺屋中的哪個位置?代表台博館方的策展人李子寧認為,這種觀看文物的不同角度,正代表了漢人與原民兩種不同中心的史觀。本次展覽透過對文物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意外查找出許多文物的原始出處,得知這些古物是由哪家人製作,並如何使用。

「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魯凱的對話」展場,復刻魯凱族傳統家屋。(攝影/朱佑霖)
《杜長助家人面文彩繪雕刻屋柱》,國立臺灣博物館藏。(攝影/朱佑霖)

這件立柱出自貴族家族,柱身上窄下寬宛如一舟。貝洛桑說明魯凱族屋中最高大、木質最堅硬的「主立柱」不但被形容為「負重者」,更是一條通往上天的「通道」。在主立柱下方會放置一張木凳,所有狩獵得到的獵物皆會推疊放在凳子上,通過柱子傳遞向上天表達感謝。這件立柱上的犬紋飾在魯凱族中十分少見,貝洛桑出生的神山部落,將犬視為協助人狩獵的獵犬,推測獵犬紋和部落起源的古老口傳故事有關。此外,本次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借展的一件霧台部落傳統家屋上的木雕簷衍,以人頭紋和百步蛇紋反覆排列裝飾,於1923年日治時期入藏台大,超過百年歷史,相當具代表性。

展品〈霧臺部落傳統家屋木雕簷衍〉,台大人類學博物館藏。(台博館提供)

本次借展出霧台鄉魯凱族部落徵集文物,有傳統服飾、服飾配件、禮器等幾類,出自於鄉內神山、霧台、佳暮、阿禮等部落,展品不乏目前已難見於部落中的古老文物。展場也同步放映文物返回霧台過程以及訪問當地耆老的影片等。展場中的所有說明更以中文、魯凱族語雙語並列,著重老人家記憶中這些文物被使用時的生活片段,以原民觀點從各種角度呈現魯凱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反映霧台鄉魯凱族的傳統特色。透過此展觀眾得以回顧百年前的魯凱生活常情及人們的精神世界。

延伸閱讀|2023英國利物浦雙年展: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受邀創作巨型陶壺雕塑

「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魯凱的對話特展」祈福儀式開幕演出。(台博館提供)

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魯凱的對話特展

展期|2023.06.20 – 2024.03.10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台北市襄陽路2號、228和平公園內)

朱佑霖(Chu Yu-Lin)( 57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