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聞摘要:Robert Smithson《螺旋防波堤》納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第一本AI生成藝術雜誌問世、日本建築巨擘原廣司逝世、空山基《機械姬》偽作爭議、美國藝術家Pippa Garner逝世、臺博館獲贈1萬1千多件偶戲文物現正展出

藝聞摘要:Robert Smithson《螺旋防波堤》納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第一本AI生成藝術雜誌問世、日本建築巨擘原廣司逝世、空山基《機械姬》偽作爭議、美國藝術家Pippa Garner逝世、臺博館獲贈1萬1千多件偶戲文物現正展出

Fortnight Digest 2024.12.24-2025.01.06

典藏Artouch雙週藝聞:2024年12月24日至2025年1月6日。

Robert Smithson的大地藝術經典作品《螺旋防波堤》被納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

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於1970年創作的《螺旋防波堤》(Spiral Jetty)近日被列入美國「國家史遺跡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此作品被視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大地藝術之一,位於猶他州大鹽湖東北岸的羅澤爾角。它由當地採集的六千噸玄武岩和泥土建成,形成一條長約1500英尺、寬15英尺的螺旋線,逆時針方向從岸邊蜿蜒伸入湖中。 

《螺旋防波堤》的創作恰逢生態學逐漸成為公共議題的時代,因此廣泛被理解為一件環境藝術作品。建造過程中,史密森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記錄了作品的施工過程。他常以空拍方式俯視湖面,螺旋從此角度看起來如同平躺的二維設計,強化了其作為地球上最廣泛運用的裝飾與象徵圖案之一的地位。螺旋象徵著宇宙的運動,並以三種主要自然形式展現:如星雲般膨脹、如漩渦般收縮,或如蝸牛殼般僵化。史密森的作品揭示了這些矛盾力量在宇宙中同時運作的方式,將自然的動態與形態融入藝術之中。 

雖然史密森曾設想這件作品最終會自然融入周圍景觀,但氣候變遷及鄰近工業活動加速了其退化。2002年,因乾旱導致湖水退卻,這件自建成以來長期浸沒水下的作品再度浮現,重新引發世人對其藝術與環境生態的關注。

Robert Smithson的大地藝術經典作品《螺旋防波堤》被納入美國歷史遺跡名錄。(Public Domain)

首本關注AI生成藝術紙本刊物《AI藝術雜誌》問世

去(2024)年12月6日,第一本專注於人工智慧(AI)與藝術的紙本刊物——《AI藝術雜誌》(The AI Art Magazine)正式發行。該雜誌透過國際公開徵集,邀請藝術家、平面設計師、技術專家等評審,其中包括墨西哥平面設計師亞德里安娜.莫拉(Adriana Mora) 、美國平面設計師大衛.卡森(David Carson),以及一位由AI生成的人工智慧評審「小米」等,共同選錄刊登之藝術作品,首期封面為日本人工智慧藝術家草野絵美( Emi Kusano) 之作。

《AI藝術雜誌》官方網站中寫道:「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以有形的印刷形式凝固藝術的瞬間。」並進一步強調:「這個計畫由純粹的熱情與共同願景驅動,為人工智慧藝術的未來規劃方向。」該雜誌的出版商兼聯合創辦人之一麥克・布勞納(Mike Brauner)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我完全理解傳統藝術家的擔憂。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人工智慧已是現實,並且不會消失。我們正處於開創性事物的起點,我只能鼓勵每位藝術家去熟悉這些新的可能性。」

《AI藝術雜誌》為一本透過獨立資助出版的半年刊雜誌,首期共176頁,售價22歐元(約22.95美元),旨在確保「編輯獨立性和創作自由」。以開線裝訂的形式製作,將數位創作的藝術與傳統書籍製作進行對比,布勞納期望此雜誌能成為「記錄藝術史上這一變革時刻的重要編年史」。目前,《AI藝術雜誌》僅提供印刷版,但布勞納透露,未來計劃推出一個配套的線上資料庫,供藝術家展示作品。他表示:「我們的首次公開徵集吸引了來自40個國家的大量參賽作品。我們非常希望為這些創作者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台。」

《AI藝術雜誌》第一期封面為日本人工智慧藝術家 Emi Kusano 的藝術作品。©The AI Art Magazine

日本建築巨擘原廣司逝世,享壽88歲

2025年1月3日,以設計京都車站大樓與大阪藍天大廈而聞名的日本建築大師原廣司(Hiroshi Hara)逝世,享壽88歲。1936年,原廣司出生於神奈川縣川崎市,隨後於東京大學取得建築博士學位。1970年代,原廣司展開對於全球各地的「聚落」研究,途經地中海、中南美洲、中歐中東,再到中亞直至非洲西部等地,並在走訪40多個聚落後,將五次聚落調查之旅的訪談內容匯集為《聚落之旅》一作。原廣司認為「看似雜亂的聚落,實際上依循着某種緩和秩序編織而成」,並在往後將此概念落實於其建築設計之中。

原廣司的建築生涯代表作,包括JR京都車站大樓(1997)、札幌巨蛋(2001),以及位於大阪站附近,有著獨特空中花園展望臺設計,以古代遺跡為靈感而聞名的梅田藍天大廈(1993)。原廣司常將「有孔體」與「浮游」概念,應用於大型且複雜的空間中,建築形式跨越一般住宅、美術館、商辦、車站與校舍,曾獲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日本建築學會獎大獎等。1992年,他亦曾為好友、諾貝爾得主大江健三郎故鄉愛媛縣的內子市立大瀨中學設計校舍。

原廣司曾以建築學、數學及圖形學為基礎、哲學為核心,提出全新的「場」的概念,研究21世紀建築學的發展方向,著有《空間:從功能到形態》一作,描寫如何探索「空間」的語言,作為導師其建築理論亦影響了後來學生,如:2024年普立茲克獎得主山本理顯、隈研吾與小嶋一浩等日本當代建築大師。

延伸閱讀|「對我來說,認識空間就是認識整個社區。」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獲202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日本建築師原廣司(Hiroshi Hara)。©FAM

「藍寶堅尼潮流藝術首展」空山基偽作爭議,代理畫廊發聲明槓上主辦單位

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事件之後,今年於上海出現了另一樁藝術偽作爭議。藍寶堅尼中國總代理「上海缔百年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主辦的「藍寶堅尼潮流藝術首展」,其中展出的空山基(Hajime SORAYAMA,b.1947)雕塑作品《機械姬》,遭到藝術家與日本代理畫廊NANZUKA指控為偽作,而主辦單位則駁斥畫廊的上海分部誣陷官方,並將進一步循法律途徑追究誹謗。對此,NANZUKA藝廊因而在社群平台上公開事件,空山基本人亦有轉載貼文表達立場。

「藍寶堅尼潮流藝術首展」是於中國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天后宮舉辦的一檔以藍寶堅尼珍藏館、藍寶堅尼潮流藝術家聯名作品、新晉潮流藝術家與藍寶堅尼藝術家裝置匯聚而成的展覽,展期為2024年12月24日至2025年1月5日。在展前,展覽方更以空山基的知名作品《機械姬》──這件全球限量3件、高達2.4公尺的雕塑作為宣傳亮點。然而,實體展出的作品卻和宣傳照有幾處明顯的差異。據悉,代理空山基的日本畫廊NANZUKA在向主辦單位抗議無效之後,無奈於社群平台發布一則「如何分辨空山基雕塑」的貼文,並點出該展展出的《機械姬》應為偽作的幾點特徵。

NANZUKA畫廊表示:「根據廣大收藏家的要求,請讓我們解釋如何辨別空山假雕塑。請注意 NANZUKA 是出售空山基原創藝術品的唯一畫廊。我們強烈建議,在二級市場上從私人經銷商、商店或畫廊購買任何不清楚的作品之前,先徵求我們的建議。」

代理空山基的日本畫廊NANZUKA在向主辦單位抗議無效之後,無奈於社群平台發布一則「如何分辨空山基雕塑」的貼文,並點出該展展出的《機械姬》應為偽作的幾點特徵。(圖片取自NANZUKA Instagram帳號發布的聲明。)

美國諷刺消費主義藝術家Pippa Garner逝世

皮帕.加納(Pippa Garner, 1942–2024)於1942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以犀利而詼諧地諷刺消費文化聞名,12月30日因白血病在洛杉磯辭世,享壽82歲。1950年代,加納一家搬到工業繁榮的底特律,她曾短暫在克萊斯勒汽車廠工作,隨後從多所藝術學校輟學。越戰期間,她應徵入伍,加入美國陸軍第25步兵團,擔任戰地藝術家,負責繪製與拍攝前線的戰爭場景。返國後,她進入洛杉磯藝術中心藝術與設計學院就讀。

1969年,就讀期間的加納創作了雕塑作品《半人半車》(Kar-Mann),預示了她未來20年的創作方向。從1980年代中期起,加納開始變性過程,稱其為「性別駭客」。她表示,這並非因為認為自己「生錯了身體」,而是出於藝術創作的渴望。汽車、家電和其他消費品成為她作品的核心,近年來,加納的藝術實踐重新獲得關注,包括:2021年在紐約Jeffrey Stark的首次個展「The Bowels of the Mind」;2022年於加州薩克拉門托邊緣藝術中心的「完美誤解」;以及2023年White Columns的回顧展「Act Like You Know Me」與Art Omi的「$ELL YOUR $ELF」,她的作品也於2024年惠特尼雙年展展出。

皮帕.加納2024新書封面《Pippa Garner: SELL YOUR SELF》;雕塑作品《半人半車》 (Kar-Mann)。 Photo: Courtesy of Pippa Garner。(Public Domain)

50多年來,皮帕將她的作品融入了世界,並經常在畫廊、博物館或嚴格定義為藝術的界限之外實現項目。她堅持認為材料永遠在發揮作用:擺弄陳腐的措辭、廉價的小擺設、肌肉車,甚至她自己的身體,沒有任何材料會陷入被修復或廢棄的困境。

臺博館獲贈1萬1千多件偶戲文物,特展「偶・多元文化之身」現正展出

國立臺灣博物館自即日起至8月31日舉辦「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展出偶戲120件。並同步發行《揭開台原蒐奇櫃》及《亞洲多元文化之身》偶戲叢書。精選來自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博士捐贈的萬件偶戲文物,以多元面向展示偶戲文化的豐富與共融性。林經甫分享他30多歲時看到大英博物館和歐洲人收藏文物和歷史,觸發他戲偶蒐藏的緣起及歷程,歷經約50年的蒐藏之路,他開始思考這些偶最佳的活化和收藏地點,經過文化部的引介,最後與臺博館結緣。

經過2019年西田社、2020年林經甫的捐贈,目前臺博館偶戲典藏已多達1萬5千餘件,躋身當今世界收藏重要亞洲偶戲藏品的博物館之列。本次展覽透過3大主題區域展示偶戲文化的多面性與深厚底蘊,包括「打開偶戲珍寶箱」、「偶戲千面收萬象」和「觀覽偶戲萬花筒」,是林經甫於2020年捐贈偶戲文物給臺博館後首次全面亮相。

國立臺灣博物館「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即日起至8月31日於臺博館本館展出。(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69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