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派博粉要帶大家前往臺南科學園區!
看到這個引人注目的黑色方塊嗎?!它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南科考古館,述說了臺灣5,000年以來的故事呢~
你知道為何要將建築設計成方塊造型嗎?
原來,在田野進行考古時,考古人員會將發掘區域分割成好多個相等的方格,以此為單位(稱為探方)進行分工和向下發掘。因此,方塊造型的建築就象徵著考古學的文化層,蘊藏豐富的臺灣史前文化。
外牆由玄武岩砌成的黑色方塊,也像個黑盒子,等待參觀者打開臺灣的過往,而入口處的黑色玻璃管廊道,正如同時空隧道,帶領我們進入黑盒子、回到過去。
正式入館前,你一定會先被戶外公共藝術給吸引住!
他們是穿越時空的「蔦松家」,有爸爸、媽媽、兩個小孩與一隻狗。臉部形象是出土於蔦松文化道爺遺址的人面陶偶,與本尊對照來看,同樣有著細眼、大鼻子、薄唇,藝術家除了復刻放大陶偶鮮明立體的五官與神韻,還為蔦松家的成員都穿上了如太空衣的白色外衣,如同他們從千年前穿越時空來到現在,也將航向未來。
與蔦松家見面後,你一定會想要親眼見到人面陶偶本尊!
進入館內、搭乘電扶梯直達4樓常設展的第一展廳,就可以找到它~發現了嗎?脫去白色外衣的人面陶偶,頭頂可是紮著4條髮。另外,你也許也會驚訝陶偶本身的精巧,在不到10公分的頭像上,史前先民竟然可以將面部表情捏塑地如此精細,仔細觀察,在大鼻子下方還有被戳出兩個孔,作為鼻孔喔~
看完人面陶偶後,你還可以試著找找有人臉裝飾的鹿角刀柄,提示:刀柄在被放置在自動旋轉的黑色圓盤上。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上頭共有四組人面紋飾,單面的上下則各有一組人面。他們有著三角形的雙眼,還有Y字形的鼻梁與眉骨,以及嘴角上揚的嘴巴,表情看起來像是在笑,是不是很生動可愛呢?
而鹿角刀柄上頭的幾何紋與人面紋,也被應用在南科考古館的社群大頭貼上~如果你有追蹤南科考古館的Facebook或Instagram,一定對這個紋飾不陌生!
讓我們繼續觀察南科考古館的社群大頭貼,你一定會發現人臉的上方還有個黃色正方形,但這個黃方塊並沒有出現在鹿角刀柄上啊?但為什麼會出現在頭像上呢?
原來在黑色方塊的博物館建築體中,還藏著黃色的方形天井,聽說是熱門的拍照景點!
當我們從4樓的第一展廳,沿著常設展動線走向3樓第二展廳時,會發現途中有著大大小小的方形窗戶,透過窗可以看到天井內的景象,而到了3樓,就可以走到室外,沉浸在四面黃色牆所包圍的天井內、看著藍天與白雲。你可以在此稍作休息,享受靜謐的時刻,再前往常設展的第三展廳。
常設展的第一、二展廳,可讓我們了解到南科地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 5,000 年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而到了第三展廳,則讓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考古學,看看考古學家如何運用體質人類學、地質學、生物學等科學分析方法,在一件件破碎又細小的史前遺留中,推敲出過去人類的生活樣貌。
參觀下來,或許你對考古學愈加好奇,甚至想要進一步與考古相關的工作人員聊聊,那不妨到「開箱!秘室日常」展區,除了可以親眼看到考古遺物的整飭工作,還可以在特定時段利用對話設備,與現場的工作人物進行互動Q&A喔!
【博物館二三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為開發南部科學工業園區之臺南園區,而發現了許多遺跡,自1995年起於該地進行考古遺址調查,這些遺址中所埋存史前文化的年代,最早可達5000年前左右,最晚則約距今300多年,涵蓋的時間範圍長達4500年,包括大坌坑、牛稠子、大湖、蔦松、西拉雅及明清漢人等六個文化層。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保存、展示臺南科學園區的出土文物,故於園區基地內興建南科考古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