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投入亞太藝術市場 義大利MDC進軍香港

投入亞太藝術市場 義大利MDC進軍香港

Massimo De Carlo(MDC)畫廊,一家正積極拓展亞洲市場的義大利畫廊,值得人們關注!去年初才加入…
Massimo De Carlo(MDC)畫廊,一家正積極拓展亞洲市場的義大利畫廊,值得人們關注!去年初才加入成為香港空間總監的義大利籍漢學家荷心(Claudia Albertini)女士,談及畫廊的形象,她重點說到:「我們要先讓人看見並知道我們!」她的談吐悠然自得,充滿著義式風格,然而在亞洲十多年的生活經驗,使她帶有實際的設想,不容許半點迷糊。以下為《典藏投資》專訪荷心。
Massimo De Carlo(MDC)畫廊香港空間總監荷心。Photographer:Winnie Yeung@iMage28. Courtesy of Massimo De Carlo, Milan/London/Hong Kong
典 畫廊分別於義大利和倫敦經營,請問是什麼促使決定在去年於香港開設第3個畫廊空間呢?香港成為MDC在亞洲的首個空間,您認為時機完全成熟嗎?
 我們畫廊成立已30年,2009年於倫敦成立新空間是我們第一次嘗試走出義大利,主要是為配合美國市場的高速發展。我們從2013年起已連續參與了5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in Hong Kong),這5年內區內的藝術活動頻繁。從2015年起我們開始思量認真投入服務亞太區,最後於同年7月拍板定案,8、9月開始尋找適合的營運空間,並於11月開始承租,及至翌年2016年3月動工裝修。一切發展起來順順利利,最重要還是我們自身準備妥當得宜。我們有鞏固穩定的基礎,有賴和藝術家經年合作的和諧關係及博物館和藝術機構的長期支持。去年是藝術市場尤其艱難的一年,碰巧我們成立於此時,我們有信心將來只會是更好,會愈來愈好的。
典 請問在這三地的營運之處各有什麼不同?或是有那些相似之處可以分享?請您說說這一路以來市場和客戶的轉變?
荷 我們畫廊於三地共有4個展覽空間,各個空間會互相配合制定一年的展覽行程,因為我們所代理的藝術家皆會陸續於三地展出,務求達到國際性的曝光,當然我們會遷就當地特有的藝術環境,從而作出適當的調節。自從2012年投入亞太區藝術市場至今,我們感受到極其正面的回應,第一是參與觀眾的增長,無論是真實買家或是對藝術感興趣者。第二便是畫廊數目的不斷增加,而此更確立我們於香港成立新空間的決定。
試想歐美藝術市場發展了多久才成為現在這樣子,然而香港卻從20年不到的時間,發展到現在這地步,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香港是一個很好的交易平台,雖然參與交易的不一定是香港人,目前也沒有想到比香港更方便作交易的地方。雖然香港毗鄰中國大陸,然而並不只是這個原因讓我們選擇進駐,我們承諾投入服務的是整個亞太區。以香港為起點,飛行時間不到5個小時可到亞洲各地,客戶是不等人的,一切得靠自己主動出訪爭取。
「Förg」─Günther Förg於Massimo De Carlo香港空間之個展。圖|Massimo De Carlo畫廊
典 那麼對於目前的中國內地的當代藝術市場,您是怎麼樣看待呢?可有考慮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其決策的關鍵點是?可否和我們多分享您世界性的籌組策略?
荷 關於未來的擴張藍圖,這很難說。說不定會不定期舉行限定展覽,只要符合我們畫廊的形象。老實說我們的目標不是在世界各地布滿落腳處,我們更在意的是展覽空間有否好好呈現畫廊的形象。如我們在米蘭的兩個空間,其中一間是從棄置咖啡工廠改建的,它位處於時尚的設計地區,樓宇本身已有200多年歷史。另外一間則位於城市中心地帶,以前更是廣場地標。而在倫敦的空間則在維多利亞式的建築內,所以我們對能在充滿歷史感的中環畢打行成立空間尤感興奮。誠如我之前所說,我們有很多重要機構的客戶,對展覽空間的要求不只是要大玻璃落地窗或偌大空間,其位處的建築物能否配合我們的形象更為重要。
典 香港作為一個藝術平台,一直扮演著中國當代藝術進入西方世界的重要媒介,那麼在接下來中、西方當代藝術交流的宏觀結構上,您認為香港會處於一個怎樣的地位?
 如先前所說,香港提供了很方便的橋樑,連接起亞洲各國。誠然如今中國市場發展迅速,然而行政配套未能完善配合,在中國營運起來充滿變數,諸事如外滙、稅務和出入口管制皆帶來不確定性。在地理和財經金融上佔盡優勢的香港,也實在比新加坡和台灣方便交易得多。當然不得不提世界性的藝術博覽會和國際拍賣公司的成績帶動了市場高漲的氛圍。
典 目前有鎖定代理新的亞洲區藝術家嗎?例如中國大陸當代藝術家。除了李傑,還有沒有其它的香港和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合作計畫呢?可以公布的話,我們非常期待MDC與亞洲當代藝術家的合作。
 我們會一直於亞洲尋找具有才華的青年藝術家。
李傑在香港Massimo De Carlo(MDC)畫廊舉行全新個展「Something you can”t leave behind」。Courtesy of Massimo De Carlo, Milan/London/Hong Kong
典 可否和我們分享這次為李傑舉行全新個展「Something you can't leave behind」的緣由與企圖?您是怎麼樣規畫這次的展覽,有何策略和想法?對是次展出有何期許?
荷 我們首先於去年為李傑在倫敦舉行其首次個展,今年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亦有展出其作品。我們對彼此的關係都有良好正面的感覺,對他充滿熱誠的創作態度尤為欣賞,直覺地感應現在為在香港舉行個展的時機。在這多事且萬變的藝術圈,由於我們極其清楚自己的客戶,對於展覽的期許,我還是抱有信心和耐性。
典 您是怎樣看待在過去一年畫廊舉行展覽的成效?也可以說一下參與上海和香港博覽會的經營策略嗎?
 我相信我們在過去一年展覽的成效超出了原來的估計,固然我們會不斷地面對形形色色的挑戰,這是無止境的,唯有鍥而不捨地盡量去做好。我們也會投入參與亞洲區的藝博會,很大可能將於10月參加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香港的藝博會是充滿正面的,而在上海我們參加了第3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和Art 021當代藝術博覽會。這些展會展期往往只有一星期,如何在這短時間內令觀眾留下正確而深刻的印象尤為重要,這需要很好的策略安排,尤其是在如此高昂的策展成本下。在訊息萬變的藝術市場,我們總要為客戶籌謀對策,回應他們的需求。
李傑在香港Massimo De Carlo(MDC)畫廊舉行全新個展「Something you can”t leave behind」。Courtesy of Massimo De Carlo, Milan/London/Hong Kong
典 在香港的展覽策略上,在2017年有排定那些展覽呢?與義大利和倫敦的畫廊空間,會有那些一樣與不一樣?
 我們一般會早於一兩年前便計畫好展覽的行程,目前今年的已全排定了,來年亦已有2、3個展覽確定舉行。基於藝術家的創作需時,我們要先把檔期鎖上。一般一年下來,我們有多達5、6個展覽。
林琬娸( 4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