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在電影大本營打造藝術博覽會:斐列茲進攻洛杉磯

在電影大本營打造藝術博覽會:斐列茲進攻洛杉磯

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以下簡稱斐列茲)2003年誕生於倫敦,以展出當代藝術為主,近年來不斷成長壯大,2012年來到紐約,同年於倫敦又推出斐列茲大師展(Frieze Masters)。32%的就業成長不可能只靠外來畫廊,洛杉磯在地的藝術產業也有了發展,並已經有足夠的條件向國際藝術市場開放!
天氣似乎喜歡與洛杉磯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LA)作對,鮮少下雨的洛杉磯竟在開幕第一天下起了傾盆大雨。
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以下簡稱斐列茲)2003年誕生於倫敦,以展出當代藝術為主,近年來不斷成長壯大,2012年來到紐約,同年於倫敦又推出斐列茲大師展(Frieze Masters)。當2016年全美最大的體育娛樂集團威廉.莫里斯奮進(以下簡稱WME)收購了斐列茲70%的股份後,斐列茲到WME總部所在地洛杉磯發展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洛杉磯雖然有一流的藝術家、頂級美術館,而且相當富裕,除了只進行了三年就無疾而終的洛杉磯巴黎攝影博覽會(Paris Photo Los Angeles)之外,與國際藝術博覽會毫無緣分。斐列茲觀察到,洛杉磯最是個編織夢想的創意城市,不僅僅是電視電影,《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記者Laura van Straaten就引用了2019年的奧蒂斯報告(Otis Report)的數據:從2010年到2017年,洛杉磯的藝術產業就業率成長了32%。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馬格斯畫廊(Sprüth Magers)等歐洲畫廊落地洛杉磯,但32%的就業成長不可能只靠外來畫廊,洛杉磯在地的藝術產業也有了發展,並已經有足夠的條件向國際藝術市場開放! 
斐列茲首先找到在洛杉磯土生土長的貝蒂娜.克萊克(Bettina  Korek)擔任總裁,扛起洛杉磯斐列茲博覽會的重任。克萊克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美術史學系,不僅擁有多年的策展經驗,還是專門為藝術家與藝術機構牽線製作公共藝術項目,宣傳推廣洛杉磯藝術活動的機構「For Your Art」的創始人。當來自英國的斐列茲進軍洛杉磯,克萊克成了不二人選。  
然而,克萊克在接受本刊採訪時也很坦誠地表示,雖然這是她首次參與舉辦藝術博覽會,但她發現這個過程十分有意思。由於是第一屆,必須先為市場測溫,於是找了洛杉磯當地三家畫廊老闆:大衛.卡丹斯基畫廊(David Kordansky)的大衛.卡丹斯基(David Kordansky)、The Box畫廊的麥卡錫(Mara McCarthy),以及Regen Projects的雷根(Shaun Regen)與倫敦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的合夥人加雷(Daniela Gareh)、紐約Greene Naftali畫廊的格林(Carol Greene)以及位於聖保羅Mendes Wood DM畫廊的伍德(Matthew Wood),篩選邀請了68家國際加本地的畫廊參與。她認為:「洛杉磯本來就有許多藝術家,他們已經吸引了愈來愈多的收藏家與畫廊,加上原有的藝術機構,以及支持贊助這些機構的慈善家們。除此之外,洛杉磯人對自己城市的自豪,自然而然地讓我們吸引了這麼多國際人士。」 
談到背後支持藝博會的娛樂界老闆,克萊克充滿自信地說:「WME非常支持,雖然總裁阿里.伊曼紐(Ari Emanuel)熱愛藝術收藏,從與WME同事間的互動中還是讓她得知許多人對藝術感到陌生,而且不少洛杉磯當地的收藏家也不一定為藝術博覽會奔波,因此我決定此次博覽會必須有親切的形象,給收藏家提供一個入門的機會的同時,也為特定前來洛杉磯的的國際藝術愛好者服務。」
斐列茲洛杉磯藝術博覽會入口現場。(Frieze New York & Frieze Los Angeles提供)
派拉蒙片廠裡的大帳篷
延續倫敦紐約的傳統,洛杉磯也是在大帳篷內展出。獲得派拉蒙片場的同意,斐列茲在曾經拍攝過《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與《鐵達尼號》(Titanic)等水上場景的空間,讓泰國建築師Kulapat Yantrasast設計一個具有空調防水功能,走道通暢還可以讓人一眼望盡的大帳篷。 
「這是一個為洛杉磯量身定製的藝術博覽會,派拉蒙是個一個製造夢想的工廠,片場內的紐約布景又是城市內的城市。我們很高興能在好萊塢和好萊塢告示牌的背景下來到這裡。」克萊克進一步強調藝術博覽會與在地電影工業的結合,藝術家們不但有機會從這個充滿歷史性的片場找尋創作的靈感,「而且我們選擇在格萊美獎(Grammy Award)與奧斯卡獎頒獎之間舉行,讓藝術盛會發生在音樂與電影之間。」
我不禁問她對過去外來到洛杉磯舉行博覽會的看法,她說:「對洛杉磯而言,斐列茲是最合適的博覽會。因為斐列茲是從藝術雜誌誕生的,所做的每件事都採取編輯的態度,像所挑選的時間、地點、時段等,都證明斐列茲對洛杉磯有普遍的認知與瞭解。」
由於後台老闆代理了運動娛樂界的巨星,洛杉磯斐列茲主辦委員會有好萊塢明星也有體育名人,如皮諾的兒媳婦莎瑪.海耶克(Salma Hayek)、蜘蛛人陶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網球健將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等人。除此之外,洛杉磯市長艾瑞克.賈西迪(Eric Garcetti)、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館長邁克爾.戈文(Michael Govan)、漢默美術館館長安.菲爾賓(Ann Philbin)、收藏家大衛・格什(David Gersh)、艾倫.赫戈特(Alan Hergott)、柯特.謝潑德(Curt Shepherd)、V Joy Simmons,藝術慈善家埃迪絲.布洛德(Edythe Broad)與艾利.布洛德(Eli Broad)夫婦,尼古拉斯.伯格魯恩(Nicolas Berggruen)也都是博覽會委員。 
開幕當天雖然傾盆大雨,但開幕典禮上上依然衆星雲集。除了常在藝術場合見到的布萊德.彼特(Brad Pitt)、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約翰.馬克安諾(John McEnroe)和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之外,還有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珍.芳達(Jane Fonda)、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等超級巨星;喜劇演員艾米.波勒(Amy Poehler)、歌手貝克(Beck)、攝影師安妮.萊博維茲(Annie Leibovitz)、服裝設計師瑞夫.西蒙斯(Raf Simons)、收藏家莫里斯.馬爾基亞諾(Maurice Marciano)、派拉蒙總裁吉姆.吉納布利斯(Jim  Gianopulos)、洛杉磯市長艾瑞克.賈西迪(Eric Garcetti)、收藏家艾利.布洛德(Eli Broad)和 V. Joy Simmons等人也都出席。除了當地人之外,斐列茲也吸引了大量的來自歐洲與亞洲的收藏家。根據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的許宇透露,光是中國來了30多名收藏家。正因如此,在斐列茲舉辦的同時,有4檔藝術博覽會也同時展開。除了全新的菲利克斯藝術博覽會之外,連有多年歷史的洛杉磯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Los Angeles Contemporary) 都決定從一月改期,與斐列茲同時舉行。第一屆的斐列茲效應可觀,讓洛杉磯在這一週成為國際藝術要聞焦點。
斐列茲洛杉磯藝術博覽會現場。(Frieze New York & Frieze Los Angeles提供)
參展畫廊
關注到畫廊大小與經濟能力,斐列茲的展位費從8千到7萬6千美元不等。美國畫廊占大多數,尤其是洛杉磯就有16家本土的畫廊參與。除了經常在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出現的,像大衛.卡丹斯基畫廊、Blum & Poe畫廊、雷根項目畫廊(Regen Projects)、 Kayne Griffin Corcoran畫廊之外,還有The Box畫廊及Anat  Ebgi畫廊等當地畫廊。當然,博覽會也少不了卓納畫廊、高古軒畫廊(Gagosian)、豪瑟沃斯、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佩斯畫廊(Pace Gallery)與白立方等重量級畫廊,以及來自首爾的現代畫廊(Hyundai Gallery)和國際畫廊(Kukje Gallery),來自墨西哥城的OMR等畫廊。
大衛.卡丹斯基畫廊展出了凱瑟琳.安德魯斯(Kathryn Andrews)「黑色大理花」系列的攝影與雕塑。她將一段發生在1940年代,一位女演員慘遭殺害的血腥懸案出發,探討了性別與權力,藝術與電影神話對峙的問題。運用了大量的電影道具,像是《戰馬》(War Horse)的頭盔,以及其他來自《MIB星際戰警》(Men in Black)、《靈動檔案》(The Awakening)等電影的道具結合成的雕塑 。另外,一件用《魔鬼終結者》的殺人手指道具做成的《T1000》雕塑在開幕時就已經以8萬5千美元出售,攝影作品則是4萬美元一張。1994年創立於洛杉磯、在日本設立分空間的Blum & Poe畫廊展出一系列居住在洛杉磯的藝術家的作品,戴夫.穆勒(Dave Muller)將展位的墻面畫上了藍色天空,天空中填滿了洛杉磯的代表性建築,許多掛在穆勒壁畫上的作品在開幕時都已經出售,亨利.泰勒(Henry Taylor)定價5萬5千美元的油畫就是其中之一。 
身穿黑色兜帽上衣、戴黑色棒球帽的李奧納多在Night畫廊前停留甚久,凝視定居洛杉磯的法國藝術家克萊爾.塔布雷(Claire Tabouret)最新的繪畫作品。她的作品價格在9萬3千到9萬7千美元左右,銷售情況佳。
PARK VIEW / PAUL SOTO畫廊展出了兩件Mark A. Rodriguez,分別為藝術家所收集的,1965年到1995年感恩至死樂團(Grateful Dead)的錄影帶,第一件一共有3100卷錄影帶,價格5萬美元,第二件有3200卷,價格5萬5千美元,在開幕時已經出售。 豪瑟沃斯僅展出一件作品,邁克.凱利(Mike Kelley)於1999年創作的裝置《男女皆宜的愛巢》(Unisex Love Nest),開幕時就已經以180萬美元出售給一位歐洲收藏家。 
Blum & Poe畫廊展位。(Frieze New York & Frieze Los Angeles提供)
因地制宜的特色
洛杉磯與倫敦紐約最大不同的是利用了派拉蒙片場中的紐約布景做斐列茲項目。策展人蘇伯德尼克邀請了15位藝術家前來創作。蒂諾.塞加爾(Tino Sehgal)讓兩家畫廊比賽出售的行為作品《這就是競爭》(This is Competition),由於開幕時外頭大雨,原來計劃在片場發生的表演改到古德曼畫廊(Marian Goodman)內舉行。作品由艾斯特.施佩爾(Esther Schipper)和古德曼兩家畫廊的經理一唱一搭,而且每人一次只能說一個字來出售。光是一段話就要斷斷續續花許多時間,聽了半天之後才明白作品有6個版數,價格為3萬歐元,已出售好幾個版。但是他們一個字一個字地告訴我,因為我身分特殊,可以考慮出售一份給我。 
除了來自柏林的塞加爾之外,參與項目的藝術家幾乎全部住在洛杉磯。另一位行為藝術家麗莎.安妮.奧耶巴赫(Lisa Anne Auerbach)在假紐約的一棟公寓內幫人做藝術顧問通靈,她一見到我,就說我有阿爾卑斯山月亮的靈氣,但是這位算命的沒有告訴我是否應該花3萬歐元買塞加爾的行為作品。 
曾經獲得BMW 藝術之旅的邁克斯.胡珀.施耐德(Max Hooper Schneider)展出了《Female Odobenid》,他癡迷於海洋哺乳動物—海牛、海豹、海豚,想象著如果登陸陸地,與人類共處將會是什麼樣的情景;Parker畫廊代理的漢娜.格里利(Hannah Greely)的作品《High and Dry》,橫跨兩座傳統布魯克林公寓的防火梯和窗戶的晾衣繩,不但掛了畫出來的衣服,連在天上星星、彩虹、降落傘、太陽、白雲也像濕衣服一樣被她晾起來;馬格斯畫廊代理的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在片場的地面貼上具代表性的問題貼紙,充滿著哲理的問題與豪瑟沃斯旗下藝術家麥卡錫(Paul McCarthy)在2007年創作、高達18米的充氣雕塑《Daddies Tomato Ketchup Inflatable》不但形成有趣的對比,還提醒著觀眾派拉蒙是個轉換現實與虛幻的世界。 
藝術家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在片場的地面貼上的作品《Is There A Perfect Mate for Everyone?》。(Frieze New York & Frieze Los Angeles提供)
克萊克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斐列茲挑選在格萊美與奧斯卡頒獎之間舉行,就是要在藝術博覽會的同時,讓人體驗洛杉磯作充滿跨界實驗合作。哈姆薩.沃克(Hamza Walker)策劃了由BMW贊助的斐列茲對話與音樂,節目包括聲音、詩歌和表演。沃克邀請了6位爵士音樂家,其中包含了格萊美獎,艾美獎得主羅伯.葛雷斯伯(Robert Glasper)在Neuehouse演出。我問他如何請得到這麼重要的音樂家,他答覆:「洛杉磯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藝術中心之一,當我被邀請策劃這場音樂會時,WME提供我他們代理的音樂家的名單,以及CAPITAL MUSIC集團的樂手。專門發現爵士樂的BLUE NOTE唱片公司也是CAPITAL MUSIC 集團下的一員。我熱愛爵士,雖然我本身不是樂手,但是我父親休.沃克(Hugh Walke)是職業鼓手,而且還為BLUE NOTE 灌製了兩張唱片,所以我對BLUE NOTE情有獨鍾,所以決定從BLUE NOTE樂手中挑選音樂家進行演出。」
至於被沃克邀請前來座談會的嘉賓則有戈文、 瑪雅.霍夫曼(Maja Hoffmann)及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等人,話題從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 與范.奈斯塔特(Van  Neistat)兩位電影導演到有關人類進化,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和合成生物等問題。 
藝術家麥卡錫(Paul McCarthy)在2007年創作、高達18米的充氣雕塑《Daddies Tomato Ketchup Inflatable》。(Frieze New York & Frieze Los Angeles提供)
電影部分,除了一部分藝術家的影片首映之外,斐列茲還與Gucci合作製作了《第二夏天的愛》(Second Summer of Love)系列影片,探討1980年代的的電子音樂對文化產生的影響。目前已經有曾吳(Tsang Wu)、戴勒(Jeremy Deller)、Josh  Blaaberg與詹.基魯(Jenn Nkiru)等人完成了四部,基魯探討了為何電子音樂文化誕生於底特律的非洲裔美國人社區,在洛杉磯的斐列茲首映,她擅以敘事、參考檔案及原始圖像交互貼畫等多樣性的方式來探索高科技舞曲(Techno)誕生的環境,從底特律作為福特汽車自動化的發源地的傳統,到生產線的節奏,再提到摩城唱片(Motown Records),尤其是公司旗下、去年8月剛過世的靈魂歌后艾瑞莎.弗蘭克林(Aretha Franklin)的影響。電影同時還生動地展示了非洲裔美國人大遷徙的深厚歷史、此時期特定聲學技術的出現,以及支配這些技術的經濟結構。
延續了斐列茲的國際水準及高品質,此次還相當完整地呈現了洛杉磯獨特的城市背景與豐富的創造力。當然,倫敦與紐約都有非常優秀的藝術家、音樂家、畫廊與藝術機構,但只有洛杉磯能夠同時結合音樂、藝術與電影,也只有派拉蒙的片場內才能夠有一個兼具現實與虛幻的藝術博覽會。雖然在開幕時已經頻頻傳出捷報,但仍然無法完整地評估第一屆的成效,從畫廊和收藏家的反應判斷,博覽會似乎同時為入門與專家收藏提供機會,就這點而言,斐列茲在洛杉磯生存下來,應該沒有問題。
相關閱讀:
●〈下一個藝術市場蓬勃的城市? 洛杉磯斐列茲藝博會觀察〉
參觀斐列茲洛杉磯藝術博覽會的觀眾。(Frieze New York & Frieze Los Angeles提供)
宋佩芬( 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