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假如一切都是必然:JINGART 藝覽北京現場觀察

假如一切都是必然:JINGART 藝覽北京現場觀察

If Everything is Inevitable: On Location at JINGART, Beijing

這次「好到爆」的藝術博覽會,可能在某些人眼中,也彷彿一場神話,但從年初開始的各家拍賣結果來看,新一輪的蓬勃市場已經開始發力。

在今年買氣高漲得幾乎令人心驚的JINGART 藝覽北京博覽會現場,各式琳瑯滿目的藝術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時隔兩年的再相會,仍然在蘇聯式建築的北京展覽館,卻幾乎讓人忘記了這是一個只有幾十家畫廊和機構(11個國家,24個城市,43家畫廊到場,線上線下共計56家)參加的精品級博覽會。如今,線下博覽會已經結束,線上仍然繼續到月末,是時候讓我們冷靜下來,再回顧這次也許結果都是必然的藝術狂歡。

卓納畫廊於「JINGART 藝覽北京」現場。(卓納畫廊提供)

首次亮相的大牌「明星」們,無論是卓納、里森、阿爾敏·萊希等在上海設有場館的國際畫廊,還是立木、白石等在中國完全依靠藝博會向公眾曝光和線下交易的國際畫廊—— 每一家機構帶來的、從媒材到價格都多樣化的參展作品—— 加之主辦方在京滬兩地所用場館建築微妙的相似,著實給每一個有經驗的藝博會觀眾以「彷彿在上海看ART021」,「洋氣、國際化」的感覺。

里森畫廊於「JINGART 藝覽北京」現場。(JINGART 藝覽北京提供)

觀感是一方面,成交額更有說服力。從去年秋季延續的快速且高額的成交,也許讓沒有「返場」的展商們後悔莫及也說不定。在現場,我們看到沒有參展的藍籌畫廊負責人穿梭在展位之間。讀不出表情,也許對方已經在心裡默默布劃下一次參展的內容了。讓我們再來看看交易的情況:VIP首日(6月10日),本土畫廊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在開幕一小時內就售出了15件作品,其中包括梁銓的《我的茶日誌》,售價150萬元,為該展位最貴作品;段建偉的《少女》,售價60萬;以及年輕藝術家蒲英瑋與張季的作品,皆頗受歡迎,在售罄之餘,還有不少藏家排隊預購。作為一向在藝博會表現出眾的畫廊,蜂巢負責人夏季風表示,機構對參加不同地區的藝博會,在選作上皆有不同考慮。有的放矢大概是參加藝博會獲得成功的關鍵。

「JINGART 藝覽北京」入口處。(JINGART 藝覽北京提供)

同樣銷售成績斐然的本土畫廊,還有玉蘭堂,該畫廊創下了參加歷屆博覽會的新紀錄。機構負責人伍勁認為,售罄的原因除了選作之外,還有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聯動的良好勢頭。尤其新入場的藏家們,在關注經典的同時,也非常樂於為更貼近自己口味的新藝術家們買單。當被筆者問及,展望這種勢頭會持續多久,伍先生打了個比方,「新藏家們入場了,邁進來了一條腿,我們就繼續做好工作,讓他們另一條腿也邁進來」。對於這股勢頭的持續,他給出了所有被採訪者所說的時間限度最長的數字。

拋開伍先生的一向快人快語,他的判斷也是非常有依據的。後疫情時期,大家進行國際「位移」仍然較受限制;同時,在投資或消費的資金走向方面,如何抉擇也​​都成為了可預估的選項。君不見在地文化藝術活動和展覽越發蓬勃,很多藝術家也因為旅行或駐留不便,而更加潛心創作,公眾以及藏家對特別是本土藝術的重視程度也節節高升。

香格納畫廊於「JINGART 藝覽北京」現場。(JINGART 藝覽北京提供)

同樣,香格納畫廊帶來的10位藝術家,也在VIP首日售出了標價300萬的最貴作品,丁乙2021年新作《十示2021-9》,閆冰“蘑菇”系列最大尺幅的作品也以35萬售出。博覽會總體固然是遠道而來的“客人”們收穫了最多額度,但本土畫廊的表現也值得在之後持續關注。

此次展覽共有25家畫廊首次參展,除前述的國際畫廊外,還包括中國南方的一些畫廊,比如來自重慶的錦瑟畫廊,成都的K空間,深圳的Keanu Xu畫廊等。每一家都在公眾日對展位進行了「翻新」,實在因為「前兩日的銷售成績太好」。對於老展商而言,主辦方與參展方的工作流程愈發成熟,溝通和互動的良好體驗也是幾位機構負責人提到「返場」的原因之一。

Capsule Shanghai的部分參展作品。(Ashley Ren提供)

當然,在這些來勢洶洶的國際畫廊之外,本屆JINGART 藝覽北京中有個展位是筆者特別喜歡的,在觀展和與友人談論期間幾次提起,在此也不妨多說一次。來自上海的 Capsule Shanghai(膠囊上海)在此次博覽會中共帶來10位藝術家的作品,並以「手」為主題,在展位上策劃了一場生動又熨帖的群展。作品精巧靈動,主題也有關懷在後疫情時期,人們對孤獨與親密關係等人際互動中的微妙心理的一份心意。比起其它展位「看起來就好賣」、「為了投資也要買」的那些名家之作,膠囊上海則更像與您分享藝術給人的本初感動體驗,讓您從其它明顯屬於呈現「待售作品」的展位走來時,可以慢下來,停下來,仔細觀賞和感受作品,然後「收藏讓您心動的」、「購買您所愛的」。也許因為暫時沒有更多地深入市場層面,這種展示和銷售的方式,反而是筆者更欣賞和推崇的。膠囊上海的銷售成績也相當不錯,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有售出。

有資深的藏家覺得這次博覽會有些浮躁,但仍然選出了心頭好的展品,包括水墨、瓷器和造像。筆者以為,膠囊上海大概也是讓對方暫時噤聲的展位之一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北京的藏家,還是有相當部分,在選品上仍傾向於經典,如果我們不說是古典。

「JINGART 藝覽北京」藝博會現場。(JINGART 藝覽北京提供)

再說設計和家具類展品,似乎是比所謂更純粹的藝術品更貼近生活的,更具實用性的。於是這次主打家居設計的兩家展商,都在VIP首日達到了七位數的銷售。乍聽之下也是令人嘖舌,不過其實這也是人們在「新常態」下,更關注自身與生活品質的一個表現。倒不如說,他們的產品賣得好,更有些理所應當。

「JINGART 藝覽北京」在北京展覽館。(JINGART 藝覽北京提供)

另外,在博覽會論壇區,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攜手全球時尚奢侈品平台NET-A-PORTER帶來了「非凡女性藝術家獎」的提名藝術家群展,《當我們談論女性藝術家時,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展覽共展出了十位女藝術家不同形式和媒介的創作,讓公眾在這個特殊又獨特的場域和時刻,將目光聚焦於「女性藝術」,了解在業界及整個社會中,發聲都相對細微的她們,在想什麼,在關注什麼,在做什麼。除了細膩的情感和表達,至少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能發現作品與時下社會的一些聯結。筆者認為,這是最近看過的,更有意義(如果不是更成功)的品牌與藝術的跨界項目。今年更早一些的時候,NET-A-PORTER為一位相對高齡的網紅,id為「50歲阿姨自駕游」的56歲女士蘇敏拍攝了一系列宣傳視頻,在支持旅遊博主的同時,無疑也為品牌形象進行了加持。

上個月的國際勞動節期間,剛在北京最著名的菜市場三源里菜市場做過快閃書法展的邱志傑,在JINGART 藝覽北京也沒放棄為「光盤行動」爭取曝光的機會。拋開別的,單說也許隱晦地傳達的讓人們「吃好每一餐,保持健康地認真生活」這一概念,在疫情逐漸平復的北京,倒也不算是太過譁眾取寵的呈現。

邱志傑《光盤行動》。(Ashley Ren提供)

當然,本次JINGART 藝覽北京更給人新鮮感的,也許是散落在展場的一些QRCode。這是「工科生」藝術家陳抱陽的AR作品:《未被證偽即科學》。作品通過掃碼觀看,內容結合了中國古代的多個傳說或神話,與當代科學課題的碰撞,比如女蝸補天的蟲洞,大禹治水的基因標記,當然,還有真要結合現實的話,難免讓人有些傷感的《山海經》世界旅行指南。

陳抱陽的AR作品《未被證偽即科學》於藝博會現場。(Ashley Ren提供)

都說傳說與神話是有現實基礎的,而科學假說,也多是等待我們在未來證實的。這次「好到爆」的藝術博覽會,可能在某些人眼中,也彷彿一場神話,但從年初開始的各家拍賣結果來看,新一輪的蓬勃市場已經開始發力。也許,這背後有這樣那樣的原因,每一項的權重各不相同;也許,每一個現實狀況的誘因相組合,導致瞭如今的積極場面;也許,這些連成線的點,早就注定一切都是必然;也許,如同陳抱陽作品的標題——「未被證偽即科學」,儘管疫情仍然沒有完全得到控制,但藝術行業經濟復甦生髮的勢頭已經顯露,我們可以相信,它還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也許,更清醒地,未來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錯了,那麼依靠已有的經驗和教訓,我們仍然可以展望,值得期待的明朗,直到神話成為現實。

Ashley Ren( 2篇 )

現居北京的生活觀察家、藝術媒體工作者。藝術模仿生活,我用寫作和拍攝記錄它們。研究領域包括新媒體藝術與當代視覺文化。文章曾入選「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的現代藝術檔案」(CMAA),發表多見於《鳳凰藝術》、《任藝時》。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