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解讀蕭如松:繪畫創作思源的極美意識

解讀蕭如松:繪畫創作思源的極美意識

Decoding Xiao Ru-Song: Paintings Stemming from an Extremely Beautiful Consciousness

綜觀蕭如松的創作歷程,是充滿坎坷、心酸,終其一生始終不放棄嚴謹的藝術創作立場,專業化的自信表現出個人藝術生命的光彩。畫中不但感受到他一股股的衝動,還牽涉了他的人文與內涵,腳踏實地在平凡的鄉鎮裡,簡樸不改其樂的創作生涯。

小人物獨立特行以小博大

恩師蕭如松在台灣美術界,一直是一位謎一樣的畫家,但其沉鬱內斂的藝術涵養及強盛繪畫張力的特質是有目共睹的,其藝術成就亦極受大家肯定。蕭如松的一生奉獻於藝術創作,秉持對藝術創作的熱忱,刻苦自修,不斷努力研究,汲取西方先進藝術觀念,融合東方書法線條、筆觸與力道,獨樹超凡的藝術風格,是大家所景仰、學習的傑出導師,世代的典範。

蕭如松。(劉達治提供)

註定是藝術家

「只有在繪畫的時候,我才能找到快樂,和屬於自己的天地。」蕭如松一直嚴以律己,執著專注,簡樸生活的堅持毅力,不為世俗所羈絆,在有限的的物質條件下,追求平實生活,努力創作。蕭如松匯集了豐富、濃郁,美麗的感情,和超然精湛的畫藝,展現凝鬱內斂的生命情操,與真摯嚴謹的創作能量。一幅幅作品就是蕭如松一段段冥想式的自我對話,心裡苦悶下不平的吶喊,澄徹生命的追求,是無怨無悔的苦行僧。

蕭如松,《畫室(畫室一角)》,水彩,私人收藏。(劉達治提供)

心理背景

蕭如松出生在嚴謹的家庭,一切均以父兄的優異表現為依歸,因此倍感壓力,產生苦悶。在中學時感受到台灣學生所受到的歧視、壓迫的不平等待遇,又得不到家庭的助力,使蕭如松陷入了極大痛苦的深淵和挫折,因此更加的孤獨。他不顧家人的要求,毅然決然的投身美術,又歷經二次大戰的殘酷,同窗好友菅良夫捐軀,及戰後受害於同事檢舉的白色恐怖,使蕭如松的精神壓抑,近乎隱藏般的把自己關在畫室裡(學校的美術教室)深思、愁悵,再由束縛的小窗中不斷的探尋,期盼呼吸窗外明亮新鮮的自由空氣,這一待就是一輩子。

畫囊行腳

蕭如松是一位寡作的畫家,蕭如松在給我的教誨時常說:「那些大量快速發表的繪畫者,近乎商品生產的行為,實在難為有價值的偉大藝術創作。我不是工廠,所以畫不出那麼多的畫。」蕭如松從事教育,專注於美術教學,每年固定參展「台陽美展」、「青雲美展」、「全國美展」「全省美展」、「全省公教美展」等,只能利用寒暑假時間才有充足的時間創作。蕭如松說:「我每年也只有這幾張作品。」其實蕭如松除此作品之外,隨時隨地都在作畫,跟隨蕭如松學習多年來,隨時可以看到蕭如松從衣袋裡拿出小紙頭和鉛筆來速寫或紀錄。蕭如松在美術課程中,會利用晴朗的季節,安排校園寫生,安頓好學生之後,自己一定立刻打開畫箱,示範寫生作畫,並在下課前五分鐘完成,展示於學生之前,讓同學觀摩學習。每次都有新作品可欣賞,我們學生多麼幸福呀!

上圖:蕭如松,《風景》,水彩;下圖:蕭如松速寫稿。(劉達治提供)

在學生美術社團時間,不論寒暖陰晴,蕭如松一定事先選好校園一角,寫生示範,學生們圍繞在老師後面,看老師作畫,聽老師一一解說英國水彩畫法、寫生理念、想法、表現等等,還經常講笑話。若有足夠時間,蕭如松還會帶領學生行走他最喜歡、最常走動的山間小徑,例如竹東至寶山的小山路、番社、上坪、面盆寮、橫山、田寮坑、頭前溪等地,這就是蕭如松之所以有為數龐大的寫生作品之故。在外出的同時,蕭如松也採集野花、野草、枯枝帶回作為靜物繪畫創作的素材,這便是蕭如松畫作裡生動、多變、有趣、脫俗、雅致的靜物來源,遊走山河覓寶歸,藝境泉湧滿行囊。

藝術思想原創理念

左:蕭如松,《燕麥》,水彩;右:靜物模擬。(劉達治提供)

蕭如松的創作靈感,像汲取不盡的甘泉,且有令人莫測的神秘與活力。蕭如松的繪畫創作,件件精緻、超群,更有著含蓄中的剛毅。蕭如松的表現手法,不固守於一個公式,創作的態度,嚴謹律己,不隨波逐流,創作極為用心。蕭如松常面對學生說「我是藝術家,我的畫就是現代畫。」由此可看出蕭如松對自己的信心,也看出蕭如松的創作理念和追求的藝術觀。

蕭如松經常自嘆「我只是一個鄉下的畫家」,這是蕭如松的客氣話,也反映出環境的現實。在當年鄉下藝術資訊、物資、競爭力的確非常缺乏,但蕭如松經常會透過畢業學生,探尋大學美術系如何考試?學校設備如何?素描教室採光是否理想?教授指導、學生學習、創作的情形如何?畢業後有幾位在創作?可見蕭如松對台灣藝術教育的關心。蕭如松更在送件到台北展覽或評審的之餘,到同鄉老闆開設的天水堂美術社添購畫具用紙等,再到廣洋書局選購進口美術書籍,帶回研讀,從中蒐取精隨,融會貫通。

借鏡崇拜與啟迪

在蕭如松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世界大師的崇敬和創作觀念的啟發。例如蕭如松研究了畢卡索作品《鏡前的女人》之後,有一天路過百貨公司偶然間看到櫥窗的反射,而觸動了靈感心扉,於是有了《門口》。

蕭如松,《門口》,水彩。(劉達治提供)

蕭如松每天還沒天亮,就到學校美術教室擦桌備課,學校上完課後,仍留在美術教室,要到天黑了才肯回家。走過華燈初上的夜市攤,橙黃的燈泡光線佈滿黃橙橙的椪柑堆,讓蕭如松聯想到畢卡索的版畫《燈下靜物》。蕭如松心想,那麼偉大的畢卡索作出那麼好的作品,我也要做到那麼好的作品,於是完成了《夜市》。

蕭如松,《夜市》,水彩。(劉達治提供)

蕭如松的人物作品,在創作之前先在人體的比例上很認真的下過功夫,研究達文西人體比例論,以及把人體四肢刻意拉長的莫迪里亞尼、畢費、塞尚等。為求畫面的結構平衡及造形視覺上之舒適感,在蕭如松人物群像的作品中可看到拉長的四肢,並且在立體派的觀念下,人物群像畫中空間的向度多組群各立,並相互穿透,線條共享,情感共融,三角摺紙懸吊迴旋的作品因應而生,如《室內》、《窗邊》。塞尚在寫給友人米爾貝爾納爾的信中說到:「要把自然界的一切看成圓筒形、球形、圓錐形來處理。」蕭如松則認為地球是橢圓形的,又看到多位名家創作的橢圓形構成,於是一連串的巨大橢圓式的解析和追求,如《夜市》,河邊楊樹輪廓和路燈投射到地面的光暈結合成的橢圓,《面盆寮》池畔大樹的橢圓等等。

蕭如松,《夜市》,水彩。(劉達治提供)
蕭如松,《丘》,水彩。(劉達治提供)

馬奈《草地上的野餐》,在野外草地上有靜物的安排,再加上畫室裡擺設靜物後方學生身影的觀察,引發蕭如松構成靜物與人物、靜物與風景、靜物、人物、風景集結的錯置和神秘浪漫故事性的畫作。1970年代美國風行超寫實主義,超越攝影的精緻描繪處處可見。在這西潮的衝擊刺激下,蕭如松創作出穿透重疊的方形玻璃構成風格的作品,厚實色彩的構成。另如蒙德里安的黃金比例和剛毅的線條,也在蕭如松的畫作中佔相當大的份量。蕭如松日式居家內的紙門,及畫室內木格窗門,加上蕭如松的書法功力(蕭如松奢好細直骨感有力的柳體) ,許多室內靜物作品裡的直線條,蕭如松是徒手一氣呵成的,若有些微的歪斜就放棄重畫。除此之外,蕭如松也崇拜石川欽一郎的寫生,學習李澤藩的運筆,對單色繪畫有成的陳景容時有讚美,對於其繪畫物件重組構成再構成,一再追求新意的創作方式倍感興趣。所以蕭如松也有相同圖樣重複出現的作品,用不同的心思重新思考面對。蕭如松如此自謙虛心的學習、探索和思維精神,始終不見停頓。

蕭如松,《窗邊靜物》,水彩。(劉達治提供)

創作泉源在日常生活中

蕭如松的繪畫作品內容,就在生活可及環境之中,諸如校園各個角落、回家路上、早年從芎林渡過頭前溪河床回到竹東的路上、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給了蕭如松豐富的繪畫資源。颱風後河床水流的變遷,在蕭如松一張張的風景畫中歷歷可見,山中小徑、野草花、種果等引領蕭如松的靈動,速寫採集帶回畫室,作為靜物最好、最素雅的題材。太陽給蕭如松對印象派光色的處理和分析做最好的習作;陰暗的室內,小窗投射入些微玻璃杯上的折光,以及舊教室木製窗格,舊宿舍紙門的多層次線條構成,造就蕭如松內斂、豐富多層色彩空間的作品。畫室內穿梭的學生身影,映入他眼中暫留的視覺簡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蕭如松,《靜物》,水彩。(劉達治提供)

胸有成竹

蕭如松的繪畫是先把畫紙貼平整後,用碳酸鈣加海菜粉充分加水平刷於紙上,用以減緩水分的吸收,採用薄刷平塗的技法,可以得心應手。蕭如松喜好重疊的畫法,不喜好大面積的渲染,以透明顏料為主最後加上少許的不透明。寓繁於簡,追求畫面的張力,宣洩擠壓的心境,並在畫中透露出其清高人格意象。蕭如松堅守的繪畫法則是:1.簡化(變形)、2.構成(造形)、3.畫肌(技法)。蕭老師就曾經在言談繪畫中,在衣袋裡拿出隨身攜帶的小紙頭毅然的寫下這幾個字送給我,提供我研究參考。

蕭如松給作者的紙條。(劉達治提供)

堅持自己理念

蕭如松非常注重簡化的思考邏輯,把畫的對象融解變形,把繁雜無意義的類裝飾除去,拋棄說明性的細節,以便更接近造形的本質。蕭如松的簡化是在於畫面的表現,但把握了準確的重點,因此使畫面的內容更凸顯豐富之感。蕭如松的敏銳觀察,件件作品中即可窺知,這就是他否定虛飾,訴諸直覺的樸素傾向。蕭如松追求造形的本質,簡化再變形是必然的過程。從送給學生的親筆略畫集,就可看出他的用心。

蕭如松繪製的畫稿。(劉達治提供)

構成是繪畫創作的基礎結構,蕭如松的畫裡有堅實的組織性構成和趣味性及律動,仔細鑑賞在澄淨冷冽的畫中,蘊藏著強盛的生命力,流暢鼓動的軌跡在迴旋。靜物中茁壯的旺盛能量,即將抬頭挺身的學生群像,隨風搖曳的樹梢和飄蕩的雲朵,是那麼的震撼扣人心弦。蕭如松實踐了造形藝術,並且在造形藝術上成長茁壯。他觀察深刻透徹,可說是一種超自然的,是經過觀察、思索、歸納所達到的在造形上的啟示。嚴密結構中,對景物只是訴諸於視覺的一個畫因,追求純粹美的感覺才是目的。

不間斷確實執行

蕭如松,《學生群像》。(劉達治提供)

蕭如松畢生多以水彩來創作,但一直不願意被定位在水彩畫家的範疇。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畫作是嘔心鑽研,超越了水彩畫,追求油畫豐富厚實的質感,利用塗、刷、刮、洗、擦、重疊等各式技法,呈現各種肌理。這些肌理虛實,對重疊多層次空間的分析探討和視覺造形效果是絕對的貼切,而不是華麗的假象。蕭如松曾說:「不要讓那些千篇一律渲染的水彩畫所嚇到,那只是進口紙的效能而已,買一張進口紙你也可以做得出來!我們要表現屬於自己的畫。」蕭如松獨特的色階,透徹澄淨,溫純潤澤,柔美非凡,帶動畫作內容的魅力,有匠心獨特的構造性,在造形上追求總體的安定,寒冷的群青色調中些微帶點黃赭色系的溫暖。

蕭如松藝術園區室內一景。(劉達治提供)

結語

綜觀蕭如松的創作歷程,是充滿坎坷、心酸,終其一生始終不放棄嚴謹的藝術創作立場,專業化的自信表現出個人藝術生命的光彩。畫中不但感受到他一股股的衝動,還牽涉了他的人文與內涵,腳踏實地在平凡的鄉鎮裡,簡樸不改其樂的創作生涯。蕭如松的繪畫天賦,也持續努力,發揮了潛在的原創性,也建立了個人風格與藝術地位。蕭如松將迄立藝壇。學生劉達治寫於蕭老師百年冥誕。

劉達治(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