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這師資名單太夢幻!60年前的史博館「美術研究班」

這師資名單太夢幻!60年前的史博館「美術研究班」

(本文摘錄改寫自《歷史文物》314期封面故事)一甲子前,史博館與中國畫學會於1963 年至1992 年間,在史博館地下室一樓美術研究室開設「美術研究班」,廣設水墨、西畫與理論各科,向社會大眾廣開藝文學習的大門。60 年前的課堂到底有什麼奧妙?又留下了怎樣的軌跡?

文|《歷史文物》編輯部

「來史博館上課囉!」一句話凝縮遙遠時空,將鏡頭拉到60年前。

大師匯聚的「美術研究班」

1960年代,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緣於博物館肩負教育的使命,又借鑑海外博物館往往提供重要藏品予教授、學生研究使用,故陸續增建歷史教學研究室、美術教學研究室以供教研。其中,1963年3月增建的美術教學研究室,不僅備妥畫架等設備,亦陳列名作佳蹟讓學生與觀眾臨摹欣賞。

同年3月25日美術節,甫落成的美術研究室迎來了重要的課程──「美術研究班」第一期正式開學!該班係史博館與中華民國畫學會(以下簡稱畫學會)合作舉辦。首屆班主任由姚夢谷擔任,他既是史博館創館的「四支柱」之一(另外三位為歷任館長:包遵彭、王宇清、何浩天),亦是畫學會的創辦人,擔任班主任當仁不讓。授課師資亦清一色為大名鼎鼎的大師,光是第一期授課教師,就有教授水墨畫的劉延濤、傅狷夫、胡克敏、林玉山、季康;西畫的廖繼春、李石樵、王楓、張道林、李德;以及藝術理論的虞君質、姚夢谷等。以今日眼光觀,真可謂夢幻師資。

1970 年,姚夢谷於史博館「美術研究班」開學日授課的模樣。(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打開藝術學習的大門 播下種子

1970年的招生簡章記載著,美術研究班的授課宗旨為:「輔導社會人士研究中西美術及其理論,弘揚傳統工藝之製作技法,以養成業餘藝術人才,光大民族文化為宗旨。」而為了便於社會人士參與,課程均在週間晚上進行,每週上課7小時,以6個月為1期,修滿5期成績合格,可獲得結業證書;結業還不容易!1963年開班的第一期總計63位學員,到了結業只剩下38位。遇到週末,則舉辦各色講座,增益學員眼界。以1970年來說,1個月的學費為每科每人100元,落在尚可負擔的範圍。彼時的藝術學習課程資源與管道,不像現在這麼多元,學習藝術往往倚靠私塾,亦所費不貲。美術研究班師資陣容堅強、學費平實,宛若敞開藝術學習的大門,提供親炙大師的可能。根據昔日學員回憶,當年上課的學員以中年、興趣人士居多,像是上班族、家庭主婦,偶有青年學子,甚或科班出身、欲精益求精者。

美術研究班歷時很長,一直到1992年因館舍修繕方停辦,前後將近30年。漫長的時間裡,班主任換了幾次,姚夢谷之後,又有胡克敏、陳丹誠⋯⋯,師資也多有調整;授課科目陸續增加了書法、篆刻、雕塑、建築與工藝等科目,更形豐富多元。當然,也在許多學員的心中播下藝術的種子,他們有的在藝壇發光發熱,更多則是陶冶心靈,讓藝術成為生活中一畝休憩的田地。

黃歌川於「美術研究班」擔任教務主任,指導學員之情形。(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超夢幻名單!美術研究班師資選介

姚夢谷(1912~1993)

史博館美術研究班教師:姚夢谷。(繪圖/Dora Huang)

職務:主持人
授課別:理論、國畫理論
● 詩人、書畫家、藝評家。
● 發起成立「中華民國畫學會」,組織「壬寅畫會」,創辦《美術學報》、《藝壇》雜誌,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顧問。
● 擅長水墨山水、花鳥、佛像人物,造型簡練獨到,具文人氣息。

胡克敏(1909~1991)

史博館美術研究班教師:胡克敏。(繪圖/Dora Huang)

職務:班主任
授課別:國畫
● 長期投身藝術創作與美術教育,畫藝之外,亦精研畫理、畫論,多涉中西畫史。
● 與馬紹文等畫友合組「八朋畫會」。
● 書、畫、印皆擅,畫風潤澤,尤以花鳥畫受藝壇推崇,曾獲教育部頒發藝術教育貢獻獎及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

黃歌川(1919~2010)

史博館美術研究班教師:黃歌川。(繪圖/Dora Huang)

職務:教務主任
● 具實驗與改革精神的全方位藝術家。
● 與席德進等共組「中國水彩畫會」,「中華民國畫學會」創始理事,「中國版畫學會」創始理事等。
● 貫通中西各類繪畫技術,廣涉多種媒材,所創冰裂紋蠟染技法,打破傳統,深獲肯定。

(更多精彩師資及美術研究班介紹,請見《歷史文物》314期)

本文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授權摘錄轉載

 《歷史文物》季刊以培養國人藝術、歷史、文物與博物館學知識,提昇美學素養為宗旨,為多元的文化藝術性刊物。自2020年度起全新改版,以「知性的.感性的.趣味的」為刊物方針,致力打造為藝術文物界的傳記文學刊物。

立即上史博館官網欣賞《歷史文物》電子書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17篇 )

《歷史文物》季刊以培養國人藝術、歷史、文物與博物館學知識,提昇美學素養為宗旨,為多元的文化藝術性刊物。自2020年度起全新改版,以「知性的.感性的.趣味的」為刊物方針,致力打造為藝術文物界的傳記文學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