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收學生不在乎多,而是收想要找安靜的學生,學香是為了要讓身心澄澈,不希望只執著在技藝層面,變成謀生乃至於追逐名利權位的工具,增加學習者無法解脫的包袱,那反而是害了那個人。」近日拜訪一位許久未見、 卻是這個領域中難得真正從術進入道的層次、並且做到體道、悟道與行道的香道老師,在筆者問及其近來收學生的情況時他如此回答。「人有聰明才智、有才華就是無法不用盡。」隨侍一旁正在學習品香、彈古琴、人生歷練豐富、已經來到繁華落盡見真淳、個性柔軟真率的貴婦學生在對話中拋出了這句話。
北宋(10~12世紀)定窯〈瓜式提樑壺〉。圖片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這兩段話,令筆者想到了關於中國古代藝術美學的種種,包括高科技發展等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如何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失落的。由於古代藝術流傳至今,當時的人與事已經隨時空逝去了,所能見到的僅剩下藝術品,又因為古代文物珍貴,不能輕易觸碰,所以我們多半只是用眼睛看、用頭腦想。出版發達、資訊普及的今日,學習的方式往往是透過觀看圖片、閱讀書籍資料,參觀公私立收藏,即使是學校專業養成,大抵也不脫這個方式。然而這樣的方式, 我們只能認知和理解到中國古代藝術表象上的美,與其內涵上的美卻是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受過學校藝術專業訓練的筆者也不例外,憑藉著這樣的訓練方法照本宣科,順利完成在專業雜誌的各項工作,如此模式持續工作約莫十年的時間便面臨到了瓶頸,當時不明就裡,只是身心的抗拒令自己再也翻不開任何相關的書本、讀不進任何的資料,也看不進任何的展覽,所有的知識、資訊與用腦過度讓自己負擔沉重、身心枯槁,而稍有空閒時便滿腦子思緒紛飛,簡直要發狂,隱約覺得一定有哪裡出問題了,必須要尋找方法讓自己安靜下來,學會留白、自處的能力才行。在一個契機之下,開始學習行住坐臥皆要保持靜心,學習將中國古代經典與大自然相互參照去認識道/宇宙自然真理,甚至開始練習寫書法,思慮逐漸止息,身心逐漸能夠安頓。歷經七八年的時間而能夠再次以不同的心境與態度重新接近與認識中國古代藝術,沒想到卻因此對於中國古代藝術的美有了一番新的體認,有如剝洋蔥一般,稍稍往裡面剝了一層,至今依然在過程當中。
總說宋代是中國古代藝術美學的巔峰,不論宋瓷器形、釉色上靜謐典雅、含蓄內斂的簡約之美,或者是宋代書畫所透出的平淡天真。然而這樣的美感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即使作品令人歡喜,讀著前人的文章或者聽著學者專家的演講、聽著藏家古董商的分享,依然有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踏實感,直到近年來一度身心較為清淨/靜,才明白了箇中的道理。原來人在清淨/靜的情況下,所有的感官都呈現十分敏銳的狀態,即使是昆蟲對肌膚既小且輕的觸碰,都能夠感受到猶如漣漪般層層逐漸放大的震波,搭乘計程車也能嗅聞得到幾日前曾經搭載過狗的氣味,食物輕微的調味卻感到十分強烈,對於精緻烹調的食物和賣場商品個性鮮明與色彩強烈的設計,也能感受到烹調者和生產者的自我意識和強烈抓取消費者的意念而備受打擾與不自在⋯⋯
北宋〈白瓷劃花蓮文梅瓶〉。圖片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人愈清淨/靜愈喜歡身處安靜素雅的環境、接觸安靜素雅的物品,且愈接近大自然的狀態是愈好。素樸、平淡、 天真是大自然/道的本質,而愈沒有機心算計,便愈近於道,也就愈雅。無怪乎深受禪宗和融合儒釋道之理學影響的宋代藝術會是如此面貌,也如此備受後世稱譽,因為這樣的美是道/宇宙自然真理在藝術上的體現,也因此這樣的美是超越國界與文化差異的,只要你是喜歡安靜的人,就會喜歡宋代藝術,就能與宋代藝術的美產生共鳴。
這樣的靜心體驗不獨獨是筆者粗淺的個人經驗,也是宋代文人共同的生活經驗,因為許多宋代文人都學佛修禪,像 是黃庭堅拜晦堂祖心為師,其〈花氣薰人帖〉便提到花香 對自己禪定功夫的考驗,蘇東坡與方外知交佛印禪師之間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佛典故事說的是同樣的事情,而「程門立雪」中,楊時與游酢在雪天靜候多時,正是因為程頤正在家中打坐。這些靜心修定的事蹟也絕非宋代文人所獨有,而是從先秦時期儒道諸家乃至東漢傳入中國的佛家,皆將其作為輔助的基本修習方法,可以說已經成為古代讀書人的日常生活習慣,時時讓自己身心合一、 與道合一。
這樣的美學傳統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在中國古代藝術的收藏與鑑賞上都是以宋代和宋代以前的書畫文物為尚,以文人品味為高。之後世界的商業氣息愈重、生活步調日快,後進者多半不再能夠欣賞深層內蘊的美,而僅能欣賞浮面外顯的美,於是我們見到了收藏品味與藝術市場流行的轉變。文明的進步,讓時代美學的表現與流行不同了, 但不盡然都是愈來愈高妙的,不盡然都是近於道或合於道 的。歷經數十年能量的蓄積,如今中國古代藝術鑑賞、收藏與市場等各方面,隱隱然似乎有一股反動的力量要回歸於宋代以前的美學傳統,十分值得期待。
只要透過靜心的練習便能夠體認道/宇宙自然真理,能夠體認道/宇宙自然真理,便能夠懂得中國古代藝術美學的 最高境界,就讓我們彼此勉勵,在此物慾橫流、科技文明過盛、匆忙不已的年代裡,一起靜下來!
鄭又嘉( 5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