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筆山墨海──史博館藏中的臺灣勝景

筆山墨海──史博館藏中的臺灣勝景

Mountains and Seas in Ink Expressions – Splendid Sceneries of Taiwan in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s Collection

隨著流寓畫家和本土畫家在臺灣本地進行觀念與技法交流,加上外在因素諸如時局的相對穩定、交通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等,促成了新景點的開發,或者既有景點的深入探訪。這些發掘出的臺灣地貌特色,以及借鏡西方寫生的新觀念,也逐漸與既有的東方元素融合,使得在臺畫家在取材上,開始借鏡在地生活經驗,自然地將臺灣的風土導入繪畫中。

臺灣山水畫作的萌發

從寫生出發的臺灣風景水墨畫,不僅展示出畫家的藝術手法,也體現出臺灣之美。

臺灣雖然不大,但地形得天獨厚,中有崇山峻嶺,林相豐富,雲霧繚繞奇岩,景色幻化不定;四周環海,遠望大洋令人心情開闊,近處則海濤拍岸,造成崩崖奇石層出不窮。如許景色令人讚嘆,也激發了臺灣山水畫家的創作能量,產生出風格異於傳統的畫作。

臺灣自清代以來,便與對岸的中原地區進行著相當密切的文化交流。由於地緣的關係,當時流寓臺灣的書畫家,在主題或是風格上,與被通稱為「閩習」的閩粵地區繪畫風格有頗大的相似性,而主題也多以花鳥或四君子等為主。

日本殖民時期,藝術教育在現代化的前提之下,引進了西方美術的元素與技法。受到這種新的創作思維影響,臺灣本地藝術家亦試圖以自己的傳統特質為基礎,進而與時代風格相結合。當中,日方官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具有強大的主導性,於是將西洋繪畫寫生觀念帶入,並強調「地方色彩」的理念,受到臺灣畫家的附和響應。譬如林玉山、郭雪湖、朱芾亭(1904-1977)等人的參展作品中,便出現許多以現代寫生手法,將瓦厝、水邊茅屋、竹林等日常景色入畫,創作臺灣本土風物的山水作品(圖1)。

圖1 朱芾庭〈山村暮色〉,紙本彩墨,136×35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從臺展也可看出,藝術在臺灣發展的走向,勢必會受到政府文化政策密切的影響。在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文化政策上新的趨向是「去日本化」及「再中國化」,而這個新的創作趨勢,都為採用西方或傳統媒材的繪畫,注入新的元素與轉折。

其中一個明顯的面向,便是中國傳統水墨畫重新引進臺灣畫壇。1949年後來臺的書畫家,如溥心畬、黃君璧、張大千、馬壽華等人,在繪畫上重視傳承,技巧上主張臨摹古人。而繪畫主題或者是具有懷鄉意涵,遙想黃山、巫峽等「故國山河」;或者是反映「胸中丘壑」,具有較廣泛的象徵、寓意性,不意指特定地點的理想性山水。

然而,隨著流寓畫家和本土畫家在臺灣本地進行觀念與技法交流,加上外在因素諸如時局的相對穩定、交通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等,促成了新景點的開發,或者既有景點的深入探訪。這些發掘出的臺灣地貌特色,以及借鏡西方寫生的新觀念,也逐漸與既有的東方元素融合,使得在臺畫家在取材上,開始借鏡在地生活經驗,自然地將臺灣的風土導入繪畫中。

圖2 傅狷夫〈東西橫貫公路一覽〉,紙本彩墨,90×50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如太魯閣峽谷,自日本殖民時期就已是畫家鍾愛的勝景(如鄉原古統的〈臺灣山海屏風〉中的「內太魯閣」),而花蓮的清水斷崖一處,因緊臨太平洋,具有特殊大理石紋路的崖壁,與海岸幾乎垂直,兼具山之峻峭和海的澎湃,鬼斧神工的景色讓人讚嘆。

自1960年代開始,中橫及蘇花公路等陸續通車,走訪這些勝景變得相對容易與可行。於是如傅狷夫(1910-2007)便曾三遊中橫,留下〈東西橫貫公路一覽〉(圖2)、〈蘇花遠眺〉(圖3)等作品;而馬白水亦受公路局邀請,赴花蓮20多次,留下諸如〈太魯閣之美〉在內的多件畫作。其中如張穀年(1905-1987)的〈清水斷崖〉(圖4)一作,使用的筆法較為傳統,但仍抓住了清水斷崖的地貌神髓,而在古樸的畫面上,看到現代化的公路與公車穿行其間,別有一番趣味。

圖3 傅狷夫〈蘇花遠眺〉,紙本彩墨,30×60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圖4 張穀年〈清水斷崖〉,紙本彩墨,135×69.5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阿里山在日本殖民時期便為了林業開發而興築鐵道,因此更早地成為知名臺灣勝景。因應急峻山勢所修築的高山鐵道,與經過熱帶、溫帶等多層次的林相變化,參天的巨木與飄渺的雲海等景觀,使其成為畫家鍾愛的繪畫題材,如陳澄波、林玉山等嘉義籍的畫家,便以不同的繪畫媒材,來刻畫熟悉的家鄉景致。

戰後,阿里山勝景一樣吸引了來臺畫家赴此觀遊寫景,觸發了許多靈感。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所典藏的阿里山主題作品,多為此類水墨畫作:如張大千(1899-1983)運用潑墨手法,藉景造境抒懷的〈阿里山曉望〉(圖5);或者如傅狷夫透過觀察山岩雲海,發明了「裂罅皴」、「塔山皴」等皴染技法,來突顯特殊地貌,繪製出了〈塔山之晨〉(圖6)。

圖5 張大千〈阿里山眺望〉,紙本彩墨,37.5×45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圖6 傅狷夫〈塔山之晨〉,紙本彩墨,90×47.5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此外,海景也是來臺畫家深感興趣的主題,如東北角、宜蘭大里、蘭嶼等海邊,都是寫生的景點。由於中國文化中心是自內陸北方發展起,而南方文風鼎盛的杭州、福建等地,仍與海有較遠的距離,是故,畫家多畫江、河、瀑布,海景的題材在傳統水墨裡較為少見。這裡又得特別提到傅狷夫,當年他乘坐船艦跨海來臺,首次得以感受大海波濤的壯麗與變化萬狀,往後便醉心於觀察與描繪海景,如史博館藏的〈大里濤聲〉(圖7),主題為北濱公路海岸波濤洶湧,拍擊岸邊礁石的壯闊樣貌。可看見作者使用其特有的「點漬法」來描繪浪花,異常生動。

這些畫家結合了旅行與寫生的經驗與感悟,透過畫筆加深了大眾對臺灣的認識與記憶,其創作亦促使臺灣山水畫,在本土化的基礎上,融合更多新元素,催生出更多元的新風貌。

圖7 傅狷夫〈大里濤聲〉,紙本彩墨,90×47.5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史博館的臺灣山水畫典藏

2020年,筆者在文化部藝廊籌辦了以史博館典藏臺灣風景畫作為主題的展覽「彩墨寶島」。最後選出了25幅館藏的臺灣地景畫作,來展現臺灣彩墨風景創作之美。在甄選作品的過程中,也藉機對史博館的館藏臺灣風景畫,作了一個全盤性的搜尋與整理。整體搜尋的結果,總共整理出繪製臺灣地景的西畫52件,國畫98件。

挑選的原則是確定該件作品繪製的的確是「臺灣的風景」,最基本是用畫作名稱的關鍵字,包括臺灣、縣市名稱、知名景點名稱等去查。另外,如果該作者有畫過相關主題的作品,則須將其作品都審視一遍,因為有時畫作名稱並無地名,而題名為「山水」、「述懷」之類。這時得進一步去閱讀該作品題跋的釋文,看看作者是否提起繪製的是何方景色。

偶爾在題跋中看到如「石碇」、「陽明山」等關鍵字,興奮了一下,卻發現原來只是在該地的畫室、書齋所繪,未有明確意指畫面,也只能忍痛排除在外。另外,上山下海的寫生,畢竟不是輕鬆的事情。畫家也得考量自己的體力與移動方式,所以作品主題自然也以容易到達的名勝居多。但展出時主題必須環繞整個寶島,且必須注意北、中、南、東各區的作品數量平衡,策展人就有得傷腦筋了。這算是分享策展過程中的一點小甘苦談。

以這個角度來說,畫家張德文(註1)就很令人感謝了。張德文本身十分側重寫生,足跡廣遍全臺,不只將描繪的地點在作品名稱上說得清清楚楚,還有些較罕見的景點如〈蘭嶼朗島村〉(圖8),或者如〈秀朗大橋〉這樣生活化,但也較少被作為繪畫主題的景點。總計他捐贈給史博館的臺灣主題畫作,多達17件之多,僅次於傅狷夫。

圖8 張德文〈蘭嶼朗島村〉,紙本彩墨,89×121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前文已述及,傅狷夫將寫生技巧結合於傳統水墨畫創作之中,為了描繪臺灣風景而創作出多種皴法。他所創出獨家的山水特色,被譽為「雲海雙絕」,亦有學者稱譽其為「臺灣山水的代言人」、「被公認為最能表現臺灣山水意境和風貌的國畫家」。而臺灣水墨作者,便在這些前人的基礎之上,持續努力開創新的局面。

集大成的空前之作:寶島長春圖

講到史博館代表性的臺灣山水藏品,就定然會提到〈寶島長春圖卷〉。史博館前館長何浩天(1920-2009)當年赴歐考察時,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觀賞到滑鐵盧戰役全圖,而產生了製作巨幅畫作的靈感,催生了這幅為了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而繪製的水墨巨幅作品。

〈寶島長春圖卷〉成品高達182.8公分,長達6007.7公分。其繪製時,先由畫風相近的年輕畫家商議繪成草圖,再經張大千指導,完成草擬工作。開筆儀式時,先由當時的老一輩畫家張大千、黃君璧、張穀年、胡克敏等先行揮毫,再由中青代畫家接手,歷經近半年的時間方完成。內容描繪了北起野柳金山,南至墾丁鵝鑾鼻的臺灣全島自然風光與人文建設(圖9)。而在這個具體而微的巨作背後,也蘊藏了龐大的前置作業:主筆的多位畫家和史博館人員(註2),在開筆前,都得先進行長期的環島勘景。考量民國六、七十年代的交通狀況,這其實是很艱辛的作業。

圖9 〈寶島長春圖〉局部,圖為描繪阿里山神木,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因此,〈寶島長春圖卷〉雖說是整體寫意、局部工細的作品,但仍奠基在扎實的勘景寫生之上。創作者包羅了當時畫壇的各代畫家,具有強烈的傳承意義,也反映當時山水畫家對臺灣環境的觀察與關愛,是史博館極富時代意義與藝術價值的典藏品,也是近代臺灣畫壇上歷史性的創作與美談。

新的臺灣八景

〈寶島長春圖卷〉繪製的活動,有其獨特的條件與時代背景,很難再度複製。之後,史博館有很長時間不再舉辦這種共同主題、聯合繪製風景的活動了。2005年,為了在國際機場文化藝廊,讓中外旅客欣賞臺灣風景之美,史博館邀請了當代的水墨名家,再次基於本土的視野,以統一的規格來進行創作,因而產生了新的「臺灣八景」。

「臺灣八景」這種說法,最早在清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臺灣府志》中就出現了。當然,由於當時臺灣開發的範圍有限,包括「安平晚渡」、「鹿耳春潮」等在內的八景,基本上都環繞在臺南的周遭。日治昭和二年(1927),臺灣日日新報社仿效當時「日本新八景」讀者票選活動,也舉辦票選臺灣新八景的活動。當時選出了「八景」、「十二勝」與「二別格」。其中的「八景」包括基隆旭岡、淡水、八仙山、日月潭、阿里山、壽山、鵝鑾鼻、太魯閣峽谷,隱約已經可以看到近代臺灣名勝的雛形。自此之後,雖然流行的勝景會隨著時代不停變更,但選列出「八景」,已成為了一個慣例。

2005年的新「臺灣八景」分別為:蔡友〈雙潭秋月〉、蘇峯男〈玉山積雪〉、周澄〈魯閣幽峽〉、羅振賢〈北濱濤聲〉、江明賢〈陽明春色〉、王友俊〈阿里山雲海〉、李義弘〈花東縱谷〉,以及鄭善禧與盧福壽合作的〈墾丁風情〉(圖10)。其中幾位畫家,當年亦參與過〈寶島長春圖卷〉的繪製;當時是藝壇新銳,如今則為中流砥柱。八位各自發揮獨特的風格與技法,闡述其感受到的臺灣風光,展現了山水藝術的當代生命力,亦為史博的彩墨臺灣風景,增添新的光彩。

圖10 新臺灣八景,右排上起:江明賢〈陽明春色〉、王友俊〈阿里山雲海〉、李義弘〈花東縱谷〉、鄭善禧與盧福壽合作〈墾丁風情〉;左排上起:蔡友〈雙潭秋月〉、蘇峯男〈玉山積雪〉、周澄〈魯閣幽峽〉、羅振賢〈北濱濤聲〉,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20世紀以來,臺灣山水畫作,透過實地寫生,結合不斷推陳出新的技法,表達出對對土地的情感。彩墨之下,也蘊含著臺灣的開發與觀遊史。畫家的作品不但記錄了當時的地貌,讓我們得窺過往的景致;他們的取材、題跋等,也反映了他們對當時「勝景」的選擇與感受。


註釋:

註1 張德文,1919年生於安徽鳳揚,字一武,號第一山人,於1951年來臺後,活躍於臺灣美術圈,後擔任師大美術系主任。於臺灣師範學院任職期間,成立夜間部、專修科,進而增設研究所,對臺灣藝術教育有不可磨滅的影響。並以自己的名字德文二字,分別創立藝德畫會與文興畫會,推廣文化。
註2 邀請畫家張大千、黃君璧、張穀年、胡克敏、姚夢谷擔任藝術指導顧問,李奇茂、范伯洪、羅芳、蘇峯男、羅振賢、蔡友為主繪畫家,史博館夏美馴、劉平衡、黃永川、羅煥光協力進行。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傅申〈雲水雙絕 裂罅無儔〉,《傅狷夫的藝術世界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本文引用自《典藏.古美術》385期〈筆山墨海──史博館藏中的臺灣勝景〉,作者:郭沛一(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研究助理)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郭沛一( 1篇 )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研究助理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