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生的美國藝術家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自1970年代末期 ,以好萊塢女性角色為靈感創作了偽電影劇照「無題」系列,「性別」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論調,很快成為女權主義、後現代主義命題的焦點。她風格鮮明的變裝自拍照延續了自畫像繪畫傳統,迅速建立起她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回應對性別和身分的探討。她的自拍照影響深遠,在之後不同世代的女藝術家身上都不斷可見,更是後網絡世代藝術家回應複雜的網絡主體建構時重要的參照點。
辛蒂.雪曼《無題#93》,攝影,61.7×123.3cm,1981。(蘇富比提供)
雪曼拍攝自己已經有超過30年的歷史,「無題」是藝術家自己製作、並一人擔綱造型梳化、攝影、演員等所有工作多重角色的系列作品。作品中凍結的電影時光,除了1950、60 年代好萊塢的希區考克(Hitchcock)、法國新浪潮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黑白電影劇照,也就是 20世紀流行文化,最大眾的電影文化中刻板女性形象陳詞濫調的照片。之後,有華麗的「肖像畫歷史」(History Portraits),其中她以大師畫作的方式扮演貴族、牧師和擠奶女工。1990年代,她轉向關注媒體圖像,例如她的「性感圖片」(Sex Pictures)中的殘缺人體模型,用塑膠玩偶肢解之後,重組拼裝的怪異裸體人物。分析解構,再拼裝性慾的符號語言,重申慾望影像是純然的人造物。她的「社會肖像」(Society Portraits),在對青春和地位的當代痴迷之下,試圖解決老齡化所代表的問題。
她不斷重新審視女性在歷史和當代社會中的角色,總是嘗試化身為不同的身分。在各種環境中變裝,並用自己精心挑選的道具服裝、假髮和妝容,創造了無數人物,從銀幕明星到小丑再到社交名媛,繪製了無數女性的歷史畫像,結合了電影和表演、恐怖和怪誕神話、狂歡和童話、性別和階級認同等不同主題。她用戲劇效果來體現各種角色,她並不隱藏自己的裝扮,假髮經常脫落,化妝刻意不夠細緻。某些作品甚至強調這些捏造虛假,直指人為的身分建構,如男女角色絕不是生而自然如此。她不斷自我設計改造,在她的圖像中展示了刻板印象的多樣性。 她把自我身分認同作為一個不斷變化的主題,回應不斷由精心編輯的媒體新聞再現所主導的圖像痴迷文化。
從雪曼當年「後現代」到當下「後網絡」時代, 她的變裝自拍照在藝術史上影響深遠, 除了在之後不同世代不同命題的藝術家身上都持續清晰可見,更是今天的「後網絡」網紅藝術家必備的藝術史參照。如自1990年代末,介入美國社會不同社群,扮裝後融入不同文化群體,才請他們用快照拍攝合照的韓國藝術家妮基.S.李(Nikki S. Lee);又或者前幾年從Instagram自拍網紅紅回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的阿根廷藝術家烏爾曼(Amalia Ulman)。在自我形象創造和自品牌設計成為當下新一代性藝術家的必備工作時,雪曼的自拍實踐成為介入社會介入藝術圈,掌握自我敘事建構不可少的情境策略。
Tags
詹育杰( 2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