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藝術市場從疫情後的狂熱逐漸進入審慎的調整期,地緣政治的緊張、區域衝突與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共同塑造了當前的市場氛圍。在這變局之中,藏家們的思考與選擇,以及產業結構的演變,正預示著一個新週期的到來。離開拍賣行巨頭、創立Patti Wong & Associates(PW&A)與全球藝術顧問聯盟New Perspectives Art Partners(NPAP)的頂尖專家黃林詩韻(Patti Wong),以其橫跨一、二級市場的豐厚經驗,解讀當前市況下的挑戰與潛在轉機。
黃林詩韻觀察,過去兩年半以來,亞洲與西方的藝術市場確實經歷了一場調整。 她坦言:「相較於五到十年前,亞洲市場的泡沫化程度已顯著降低。」 數據顯示,儘管金字塔頂端的高價作品供給緊縮,但入門級別的新買家數量與交易總量仍呈現增長趨勢。更重要的是,頂級藏家並未離場。「頂級亞洲藏家仍活躍於市場,並積極購藏重要作品。」黃林詩韻指出,這些藏家經過多年積累,已具備深厚的知識與鑑賞力,正以更縝密的方式建立其收藏體系。

這種趨勢與西方市場不謀而合,「嚴謹的藏家正將當前市況視為購入重要藝術品的良機。」在她看來,雖然交易決策更趨審慎,但市場的核心依然展現出令人鼓舞的活力。談及臺灣,她亦肯定地表示:「我一直認為臺灣藝術市場在亞洲具指標性成熟地位,長期扮演地區藝術交易的關鍵角色。」儘管藝術收藏與經濟指數不完全掛鉤,但臺灣穩健的經濟前景,無疑為市場注入了一股正面動力。
「在任何市場中,機遇始終存在,而我們作為藝術顧問,正是為客戶發掘具有收藏價值的契機。」黃林詩韻透露,在當代與現代藝術的藍籌股價格背負高估值之際,她的團隊正密切關注幾個價值被低估的領域。其一是15至18世紀的歐洲古典大師傑作。「儘管數量稀少,此時期卻代表著藝術成就的巔峰。我們近期接觸到的藝術館級古典油畫不僅美學價值卓越,而且難得保存狀態完好,極具收藏價值。此外,古董及有年份的傳奇設計師品牌珠寶,亦是值得我們留意的領域。」
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她也觀察到,部分藏家為尋求資金流動性,正以低調、精準的方式,透過私人洽購釋出極具價值的作品。黃林詩韻分析:「過去15至20年間,私人洽購已成為藝術市場的重要交易模式。對賣家而言,它不僅過程更為保密,還能避免受到拍賣會時間表的限制。」而對買家來說,能否在資訊不對稱的私洽市場中把握良機,藝術顧問的角色便至關重要,需提供完整的市場數據與專業評估,協助客戶做出明智決策。

近年來資深專家紛紛離開傳統拍賣行轉向顧問服務,黃林詩韻認為這並非偶然,而是市場結構性變化的必然結果。「傳統平台尤其是拍賣行,已不復昔日全方位服務的盛況。」她直言,高昂的費用,加上企業為數位化轉型而精簡專家團隊,都導致服務品質與專業深度的下滑。藝術博覽會亦面臨類似挑戰,不再是偉大作品的主要來源。
「我們看到,客戶們真正需要的是創新的、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與最高水平的服務。」這正是她創立PW&A以及聯合創辦NPAP的核心目標—提供真正客觀、中立且以藏家利益為尊的專業建議。在「財富大轉移」加速的時代,NPAP的初衷便在匯聚全球頂尖合夥人的經驗,為藏家、家族辦公室及機構,在日益複雜的市場中提供領航。
最後,對於所有藏家,黃林詩韻給出了她不變的忠告:「在藝術市場中,『品質』與『稀有性』才是推動作品價值的核心要素,而非僅因作品購藏價格低廉所致。藏家必須深入鑽研,避免盲目追逐『名家光環』或所謂的『折扣優惠』。」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回歸藝術的本質,或許才是穿越週期的最終答案。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