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從哪裡開始旅行?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巡迴展的發端,源自文化總會與奈良美智基金會共同策劃,以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於 2021 年為臺灣創作的畫作《朦朧潮濕的一天》(A Hazy and Humid Day)為核心展開。這幅作品以層層疊加的色彩,捕捉潮濕氣候中微光滲透的空氣感,既有藝術家一貫的內斂詩意,也蘊含他對臺灣氣候與情感氛圍的回應。策展團隊因此發起為期十年的巡迴計畫,讓這件作品離開單一展館,走入不同地域的在地空間,與觀眾在多樣的自然與人文背景下對話。

延伸閱讀|回應文總奈良美智畫作留台計畫 :高雄市政府爭取《朦朧潮濕的一天》由高美館典藏
自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啟程,畫作相繼現身澎湖、屏東,如今抵達金瓜石,在山海雲霧交織的環境中開啟新的篇章,也為這趟長達十年的藝術旅程增添獨特的一站。展場原為台電員工宿舍的未完工建築,牆面仍保留斑駁油漆與歲月痕跡。奈良特意要求暫停部分整修,維持空間的「未完成」狀態,使作品與場域在歷史與當代之間展開對話。山腰間的地理位置,環繞著雲霧與潮濕氣息,也讓金瓜石的自然氛圍成為展覽的隱形敘事背景。

四重作品層次鋪墊,讀解奈良美智
本次展覽以大型作品《朦朧潮濕的一天》為展覽核心,將觀者的視線與動線集中於奈良美智近年創作的精神核心。除主畫作外,現場並呈現六件全新繪畫與13件素描作品,並且搭配陶器與攝影,讓觀眾得以在不同樓層間,從「經典作品—早期創作—立體陶瓷作品—攝影影像」四重層次的鋪墊,讀解奈良美智筆下情緒的生成與轉換。

透過奈良美智早期創作作品,可以看出1990年代初期,那標誌性小女孩往往被描繪得帶有叛逆甚至隱含帶有暴力的調性,帶有粗礪線條、激烈文字,以及不羈的筆觸,而到了1990年後期的作品則轉為柔和細緻,更多柔和的色彩與柔軟的筆觸。
除奈良美智的作品之外,這次的展覽亦邀請賴科維、石孟鑫、郭俊佑、洪宇蕎四位新銳當代藝術家參展。試圖透過年輕藝術家的語彙與視角,為展覽引入另一組觀看坐標,使金瓜石的自然與歷史場域,透過跨世代的並置,從單一作者的回顧,延展為一場關於圖像情感與在地感知方式的集體討論,回應了巡展「與不同地域觀眾對話」的初衷。


四個讓金瓜石特別受關注的原因
一、限定周邊商品引發收藏熱潮
在眾多展期限定商品中,台電與奈良美智合作推出的聯名徽章,成為引爆金瓜石熱潮的關鍵。這款徽章延續台電「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每一枚徽章皆取材自全台本島與離島共24處的舊變電箱,保留金屬歷經風霜的斑駁與鏽蝕痕跡。以《朦朧潮濕的一天》中的女孩為圖樣,不進行二次塗裝,亦不提供色澤與紋理挑選,讓每一枚徽章皆獨一無二,呼應金水基地所承載的歲月印記。

「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自 2021 年啟動,台電文創攜手 NAKNAK Design 與藝術家合作,保留變電箱素色、彩繪或鏽蝕的原始質感,做成餐桌隔熱墊、置物盤與徽章等生活物件。
二、作品規模與數量創新高
金瓜石站展出六件全新繪畫與13件素描,再加上陶藝與攝影等跨媒材創作,展品數量為巡展之最。如此多元的類別與規模,讓觀眾得以在平面與立體、構思草稿與完成之作之間往返,完整感受奈良創作脈絡的廣度與延展性。

三、歷史建築與當代藝術的張力
台電金水基地承載礦業時代的集體記憶與在地故事,粗糙的牆面與斑駁痕跡,與奈良美智早期帶有手稿質感的作品相互呼應。觀眾在欣賞畫作的同時,窗外海天交界的景色與空間的歷史感交織,讓人同時感受到衝突與平靜。這種跨越時空的並置,不僅豐富了觀展層次,也深化了作品與場域的對話。

四、場域氛圍與作品意境高度契合
金瓜石潮濕多霧的山城環境,與《朦朧潮濕的一天》所描繪的感官經驗不謀而合。觀眾在霧氣瀰漫的山腰間行走,彷彿置身於畫面之中,感受作品情緒與自然氣息的融合。這種沉浸式的場域體驗,模糊了藝術與環境的邊界,也讓觀者對作品產生更深的情感連結。

收藏周邊,是否是一種心理補償?
奈良美智的原作在國際拍賣市場屢創高價,對多數觀眾而言可望而不可即。以近年的紀錄為例,2019年在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拍賣會上,其大型畫布作品《背後藏刀》以1.95億港元成交,至今仍是奈良拍賣史上的最高價紀錄。2020年,富藝斯(Phillips)與中國保利拍賣(Poly Auction)聯合舉辦的線上拍賣中,《溫室女孩》以1.03億港元落槌;2021年,他以混合媒材製作、高達8.5英尺的木屋雕塑作品「屋企」系列《柏林巴拉克,1號室》(2007),也在保利香港拍賣以1.2億港元成交。今年,即將於富藝斯上拍的2000年標誌性作品《粉紅》(Pink),估價高達6,000萬至8,000萬港元,再次印證其市場價值與收藏熱度。

延伸閱讀|奈良美智《溫室女孩》破億領銜、四位藝術家市場紀錄被刷新,富藝斯X保利拍賣聯合夜拍創佳績
展期限定周邊的熱銷,與消費心理學中的「心理所有權」(psychological ownership)與「補償性消費」(compensatory consumption)密切相關。例如在展覽中購買限量周邊,雖不代表擁有藝術家的原作,但因帶有作品形象或場域元素,仍能讓人感覺「這是屬於我的收藏」。心理所有權理論指出,即使沒有法律上的實際擁有權,當人們覺得某件物品與自己緊密相關時,也會更傾向對其產生情感依附與購買意願。這種心理狀態常見於觀光旅遊中,紀念品往往成為鞏固情感連結與保存回憶的實體證據。(註1)
另一方面,當無法取得高價原作,而產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時,消費者往往轉向具象徵性或可負擔的替代品,以修補自我感受,這在行為科學中被稱為補償性消費。(註2)在奈良美智金瓜石特展中,聯名徽章以退役變電箱金屬為材質,保留歲月斑駁與鏽蝕痕跡,既承載場域記憶,又融入《朦朧潮濕的一天》的角色形象,使觀者得以將「看展經驗」與「地方意象」凝縮為可攜帶的物件,並以獨特、可負擔的方式延續情感連結。
更進一步來說,熱賣的服飾與徽章,就帶有「展示」的功能,即是具備「身份訊號行為」(identity-signaling behavior)的功能:透過可被他人觀察的物件(如衣著、配件),傳遞群體歸屬與文化品味,促進社會互動與話題擴散。(註3)當商品結合在地材質與客製元素時,不僅強化心理所有權與感知價值,更兼具展示、認同與在地敘事的多重功能。
綜觀奈良美智金瓜石特展的熱度,除了藝術家本身的國際影響力外,更來自場域記憶與觀展心理的多重作用。限量周邊商品在心理所有權、補償性消費與身份訊號行為等機制下,不僅是紀念品,更成為觀眾延續情感、建構自我認同的載體。金瓜石的歷史氛圍、材質故事與作品意境的高度契合,使這種情感鏈結被進一步放大,讓周邊的擁有感與展覽體驗彼此強化,最終推動此站成為目前巡迴展中討論度與參與度最高的焦點。

註1 Lv, X., Yuan, Z., Luo, J., Fu, X., Shen, H., Ai, J., & Shen, Y. (2024). Purchase and Protect: Dual Effects of Tourist Souvenir Customiz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0(0). https://doi.org/10.1177/00472875241269819
註2 Naomi Mandel, Derek D. Rucker, Jonathan Levav, and Adam D. Galinsky. “The Compensatory Consumer Behavior Model: How Self-Discrepancies Drive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forthcoming 2016. https://doi.org/10.1016/j.jcps.2016.05.003.
註3 Gal, David. “Identity-Signaling Behavior.” Chapter. In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nsumer Psychology, edited by Michael I. Norton, Derek D. Rucker, and Cait Lamberton, 257–81. Cambridge Handbooks in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