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如何想像一座島嶼?
本(7)月12日週末下午,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開的講座「畫一座山/市,和風一樣自由——建築如何想像這座島嶼?」中,由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擔任主持人,田中央聯合建築事務所創辦人、建築師黃聲遠與英國建築大師彼得・庫克共聚一堂,展開跨越不同世代、歷史與地理背景的一場對談。
回顧2021年,黃姍姍談到三人之間的連結。在全球尚未走出疫情之際,忠泰美術館策劃的「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出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的珍藏,其中一件作品,正是彼得・庫克的《21年與21個點子》(21 Years – 21 Ideas),雙方由此首次在展覽形式上產生連結。

時至2024年,在聚焦於1980年代解嚴之後,在地建築語言與實踐的萌生與轉變的「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中,作為臺灣解嚴世代建築師代表之一的黃聲遠也受邀參展。黃姍姍談到,正是這些累積的策展經驗與對建築史的關照,構成了今日對談的基礎,也讓三人之間的交會,得以在藝術與建築之間開展出難得的一場對話。
Architecture+Telegram:建築電訊
1964年,庫克提出了今日仍為人熟知的《插件城市》(The Plug-in City)。這件從未被實際建造的作品,卻以建築、技術與社會融合的構想,為當時城市化提供了嶄新的參照視角。這座假想而幾近夢幻的城市,由一座座模組化住宅所組成,可任意插入中央基礎建設的巨型結構中。這些住宅、交通與基本服務系統皆透過大型起重機移動,挑戰了傳統基礎設施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

而在進入「山/市」之前,也許我們可以先回到1960年代初的英國,在彼時社會氣氛變動的時刻,一群從建築系畢業的年輕人:彼得・庫克(Peter Cook)、沃倫・喬克(Warren Chalk)、丹尼斯・克朗普頓(Dennis Crompton)、大衛・格林(David Greene)、羅恩・赫倫(Ron Herron)與麥可・韋伯(Michael Webb),懷抱著對建築界現狀的不滿,出版了一份形式簡樸而粗獷的刊物:《建築電訊》(Archigram)。

《建築電訊》命名源於「Architecture」(建築)+「Telegram」(電報)的組合,作為一本年輕世代的建築宣言,它不似傳統建築刊物以學術與技術為導向,《建築電訊》中刊載的是即興漫畫、詩歌、素描與拼貼之作,洋溢著即時、開放、反文化精神,甚至略帶惡趣味的想像力。在創刊號中大衛.格林便寫道,《建築電訊》旨在為年輕一代建築師與藝術家提供一個發聲平台。
「新一代的建築必須以看似拒絕『現代』準則的形式和空間出現,但實際上卻保留了這些準則。我們選擇避開日漸衰敗的包浩斯形象,因為它是對功能主義的侮辱。」——《建築電訊》發刊詞

《建築電訊》先鋒的實驗精神並非憑空而來,在搖滾樂、普普藝術與太空競賽激發出集體想像的時代,它是新一代年輕建築師對於1960年代文化與科技新浪潮的即時回應,他們拒絕讓建築被簡化為靜態裝置,試圖透過想像的力量從一種「菁英的沉悶」中掙脫出來。
在現今已出版的9又1/2期的《建築電訊》中,共收錄了900多幅圖畫,他們所提出的幾乎都是「紙上建築」,嘗試以圖像和概念作為一種新的建築語言,如此做法也顛覆了傳統建築史學對「建成」價值的迷思,並向建築教育與實務提出了根本性質疑,透過回歸生活本質,以及對人類生活的未來想像, 提問建築應該是什麼、又能夠是什麼?
秘密街道:城市作為想像的副本
在「山/市」中,共展出兩件現地裝置與13件數位版畫,是庫克多次造訪臺灣後,以建築作為隱喻,對未來臺灣的想像性描繪。走入展間之中,隔著一道拱門兩側的相對之作:《秘密街道》與《融合地景》構成了理解庫克創作概念的兩條線索。
乍看之下,庫克筆下的城市,與我們對建築繪圖應當精細、準確而嚴謹的印象相去甚遠。在那些色彩飽和、筆觸繁複的畫面中,他並不模擬現實中的城市與自然地貌。街道是蜿蜒生長的,建築如有機體般浮動延展,並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遠離了功能主義,整體更像進入了一個奔放與繽紛的幻想空間。

而這或許也與「Archigram」當年最具挑釁性之處相互呼應,他們不以最終建成了什麼建築為主要追求,而是傳達一個核心理念:建築不需被建成,但必須被想像。而若從這個角度觀看「山/市」中的作品,便不難理解為何庫克筆下的「都市—自然混合體」,如此奔放、充滿想像玩心與豐富色彩。
他談到,自己特別關注於城市中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元素,經常在街道之間,觀察那些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線索,並在作品中加入一個個小細節,如《秘密街道》中隱藏於左下角的黑色人影;街道底端的象徵著希望的橘色穹頂。正是這些小細節構成了一條典型又非典型的街道,背後有著關於城市一座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被觀看與詮釋的脈絡。

他也談到,自己總是被隱藏於建築背後、街道的後巷所吸引,那些不在慣常焦點之內的,往往更能揭示城市的真實面貌,其中藏著生活與歲月的痕跡,以及種種不可預期的可能性。他形容,「正面是形式,是給外界觀看的;而背面才是日常生活,是城市真正的實體所在。」
靈感總是多元而疊合的
談起創作起點,庫克則從童年開始分享。如今已88歲的他,成長於英國郊區小鎮,直到21歲那年搬往倫敦,自此長居於大城市中。「我喜歡北歐,也喜歡洛杉磯、東京,這些地方的地貌與城市節奏都曾滲入我的作品裡。有時是一段高速公路的線條,有時是一片丘陵的地勢,它們會在我構圖時不經意地浮現。」
「我們經常談建築的細節,但我真正想談的,一直是圖像與想像之間的連結。」他補充。在「山/市」中,他試圖營造一種關於感受的空間經驗,輕盈而開放,帶著遊戲性的愉悅。

他的靈感通常不來自於單一事物,而是各種場景與地貌的混合。不論是青少年時生活過的城市,或是旅行過的國家、曾在某地工作的經驗,這些來自不同城市、地貌與文化的碎片,一旦進入了他的記憶之中,便能透過繪畫、拼貼與解構,將腦海中虛構的未來城市圖像,疊加在那些真實存在、曾經住過的城市上。「在我看來,靈感總是多元而疊合的。」他說。在畫紙上逐步拼貼出建築的潛在形態,這些片段最初是繪畫,最終可能成為建築。

「對我而言,紙與筆仍是最自由的工具,它讓我能不斷即興、思考與延伸。」他說。繪畫對他而言,更接近一種思考工具。他的設計往往在圖像中生成,並非從一套預設藍圖出發,而是在畫的過程中,逐步浮現出構造與空間的想像。而看似偶發的圖像,其實來自長時間的觀察與經驗的積累。「我的作品常看起來像是一種非線性的構築,像一個思緒被打斷後又重新接續的過程。有時候我會突然對某個形式產生聯想,想著『可能是這樣的』,然後就順著這個『可能』繼續延伸下去。」他形容。
共融地景:城市與森林的混合體
「山/市」這一創作系列中反覆出現的核心概念,是城市與森林的混合體。但這裡所謂的混合,不僅止於形式或風格的融合,它更牽涉文化記憶的交織,其中靈感既來自森林中盤根錯節的樹木,也源於城市邏輯與空間組構。對庫克而言,自然與都市並非二元對立,而是一種可共棲、相互滲透的生態關係。而如此觀點,則來自他長年的觀察與經驗。

因此,在他的畫面之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功能導向的工程圖示,而是一種更為抽象浪漫的想像模型:建築不再作為對自然的干預,而是森林的一部分,並且兩者交會的邊界十分模糊。《森林中的一座塔樓》中便展現如此想像:一座被綠意包圍的塔型建築結構,像是在試探城市與自然的界線究竟能否被打破,甚至重新定義;也如他自己為《隱藏的城市》所寫下的描述一般:「這裡明顯有建築的介入,但其中的規則究竟是從開始,在哪裡結束?」

而談到對於臺灣的觀察,他笑著說:「我害怕山,但我想與它合作。」對自然的敬畏來自其壯闊與不可預測的力量,然而他並不排斥與之親近互動。於是在《融合地景》中,山體被轉譯為建築形式,成為人們得以穿越的空間。在一座座蘊含自然力量的山中,實隱藏著一扇扇小門。「你可以走進去,其實它就是一棟建築!」他引導著觀眾觀看。又如對於樹木的描繪,他則採取近乎建築的方式處理其結構與肌理,彷彿它們是隱匿於森林深處的藝術物件。

這些畫面有時展現出整體的建築群落,或一個與地質交會的裂痕地景;有時則是一個房間,或單一的居住單元。他從不同角度切入空間生成的過程。例如,在描繪深邃山谷時,畫面常被左右兩側若隱若現的網狀線條牽引。那些不同色彩的區塊,是窗、山影,又或建築結構?畫面中的不規則形體,是一棟房子或者一整座村落?這些線索並不導向一個標準答案,僅是他的想像力在圖像之中所展出的觸角,有賴觀眾共同觀看與解讀。
而對庫克而言,「融合」似乎總比「對比」來得重要。他的作品中總在形塑一種過渡性的空間:一種處於自然與人工之間的模糊帶,尚未命名的「混合建築」。他也提到,過去造訪日月潭的經驗,為他的空間原型留下了一種視覺印象:在群山環繞之中,湖水靜靜地展開。「雖然我還沒畫出這樣的場景,但也許未來會。」他說。

遊戲超越了生存、成就與常識。它鼓勵,或至少允許我們,在任性與探索之間的領域中自由漫遊、恣意取樂。《遊戲館》(Playpods)本身就是一場劇場表演。」
近期,他在倫敦蛇形藝廊( Serpentine Pavilion)夏日展亭計畫中,所打造的短期項目也正式對外開放。以紀念世界遊戲日為題,與樂高合作共同打造了一座外觀多彩、可互動的沉浸式遊樂設施《遊戲館》,讓孩童能在其中自由組構屬於自己的空間型態。同樣不追求標準答案,而是著重於探索、創造的過程,也延續了他一直以來在《建築電訊》時期所實踐的遊戲性與實驗精神。
與此同時,《建築電訊》第十期也於今年再度重啟出版,這本傳奇性刊物的最新篇章,由來自義大利、西班牙、新加坡與紐約的年輕建築師共同參與,試圖在當代語境中重新詮釋這個開放且持續演進的建築想像空間。

而從對山的敬畏談起,建築師黃聲遠則首先回憶起自己初次走進「山/市」展覽空間的感受:雖然右側《秘密街道》展示的是城市圖像,但他第一眼注意到的,卻是《共融地景》中山的形狀。「那是一種自然的、野性的、不確定的尺度,」他說。「他(庫克)花了很多時間與山玩在一起,我覺得這一點和我的人生經驗很接近。」

兩年前,黃聲遠與「田中央」團隊也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同樣以一種開放建築與空間對話的實踐,邀請觀眾不只是觀看,更要走進來、參與其中。他提到自己也畫圖,雖然不像庫克那樣日復一日地畫下去,但在事務所裡,圖與模型總是一切思考的起點。設計過程中的不斷修正與調整,也像庫克筆下的想像一樣:「都是先開始,然後一邊改,一邊慢慢長出來的。」

而讓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作品,是庫克在1972年創作的《Urban Mark》。這幅作品標誌著庫克建築理念上的一個轉捩點,象徵著他開始探索自然的浪漫性與人工、有秩序的建構之間的融合關係。畫中,一道高聳的牆面被一個X型擴展的城市覆蓋,呈現出人工與自然、有序與無序之間交織而生的混合型建築。
黃聲遠則想起了自己1990年代於耶魯大學求學時所畫的一張作品。那時由於治安問題,校方在校園內豎起一道圍牆,他便在畫面中呈現一種穿梭於英美法蘇四大佔領區的狀態。他回想,「這也許和我成長於戒嚴時代的經驗有關。」當年他剛從柏林回來不久,也見證了圍牆的倒塌。而在臺灣的歷史語境中,「牆」不僅是建築構造,也曾代表著權力。然而,在庫克的畫中,他總能看到如風箏飛起、輕盈掠過城市上空的元素,彷彿可以飛離限制、走出「空間內/外」對立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庫克在圖像中進行的拆解與重組,也讓觀者得以進入一個可供想像的空間,聽見不同聲音。對他而言,也是一種對於真實、日常生活空間的一種回應:「設計不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在尋找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自小在臺北成長、如今回到宜蘭生活的經驗,使他對紅磚與巷弄有著深厚情感。我們所住的房子、工作場所,全都扎根在這塊土地上。這些空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承載記憶、讓身體移動的軌跡。他也談到,城市、山林與建築往往不止於單純的集合體,也包括了水、裂縫,以及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場景。
延伸閱讀|「黃聲遠與田中央」落實土地情

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中,黃聲遠與田中央團隊始終在建築實踐中反覆思索「重量」與「輕盈」的命題。身為一座島嶼,臺灣不僅擁有山,也受到河流與海洋孕育。田中央長年關注人與土地、水域之間的共處關係,並探索一種去除中間尺度、提升公共性的互動形式,朝向真正的共生共榮。人與大地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地理層面的,也牽涉心靈與想像。
這當中,也包含隨過去歷史所留下的地景、建物殘影,這些痕跡早已成為建築想像的一部分。而或許正因為我們身處於島嶼,會更敏銳地意識到「尺度」這件事,那其中既涵蓋了建築空間,也關乎身體感知、情感和記憶。正如「山」之於我們,不僅只是眼前地貌,當我們說『去山上』時,那座山,真的只是眼前的那一座嗎?我們與大地的關係,從來就不只是地理的,也是關於心靈的、歷史的、想像的。
山/市—彼得.庫克個展
展期|2025.06.21至2025.08.10(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臺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