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顏名宏接任高美館館長,展望高雄城市美學新契機

顏名宏接任高美館館長,展望高雄城市美學新契機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教授顏名宏,將於8月1日就任高雄市立美術館第六任館長。擁有德國紐倫堡藝術大學背景、擅長校園美學與公共空間領域的顏名宏,將如何接棒高美館轉型?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教授顏名宏(1964-)將於8月1日起,出任第六任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館長,終結高美館長達25個月的館長代理。他將帶領團隊,挑起擘劃港都城市美學發展新藍圖,為全國首座法人化美術館,持續帶來蛻變。

日前顏名宏已向任教學校辦妥借調手續,8月1日正式履新。高美館代理館長林羿妏也將回返高美館行政長職務。

顏名宏教授擁有將藝術美學結合公共空間的豐富經驗,將於8月1日接任高美館新任館長。(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顏名宏希望高美館成為城市美學的主導者,讓藝術走向城市、重新轉型,未來將以「地域文化特質、美學扎根生活、藝術教育攜手、文化國際接軌」這四大原則作為領航高美館的核心策略,展開從校園到社區、從展覽到生活的全方位美感藍圖,打造港都高雄的生活新面貌。

高美館前館長李玉玲自2023年6月30日功成身退後,一直由該館行政長林羿妏代理館長職務,迄今已2年1個月,高雄文化局長王文翠積極物色接手將才。歷精圖治過的高美館,軟硬體建設都具相當水平,接任人選必須是上上人才,然而,將才難求,顏名宏的出線為該段人事缺憾劃下休止符,讓勞苦功高的林羿妏卸下重擔,回歸正常化。

高雄市長陳其邁透過新聞稿,表達了對顏名宏的肯定,以及虔誠歡迎心意,期待他在高美館建立的高基期上,再創新局。

臺灣美術館、博物館界由於結構跟體制的問題,於館長人選出現嚴重人才斷層,各地美術館覓才不易。以六都為例,首先是老將賴香伶重披戰袍任新北美術館館長;原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則接掌臺中市立美術館;近日桃園市文化局也禮聘學者林詠能接任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如今再加上顏名宏掌理高美館館長,及時補位。目前還剩臺北市立美術館和臺南國家美術館館長尚空缺,兩館也積極物色人選中。

顏名宏教授擁有將藝術美學結合公共空間的豐富經驗,將於8月1日接任高美館新任館長。(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今年61歲的顏名宏是臺中人,擁有德國國立紐倫堡藝術大學藝術與開放空間的最高文憑,擔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教授、林之助紀念館館長,專精於藝術與公共空間的場域文化研究。

高美館在新聞稿中,力讚顏名宏長期致力推動校園美學教育,擁有豐富的藝術策展、社區營造、藝術介入空間行動,以及教育實踐經驗,致力將藝術美學融入大眾日常,尤其兼具藝術家、策展人及美感種子長年播耕者身分,成為高美館新館長,必能承續美術館與市民間的美好連結,並注入豐富能量與嶄新觀點,持續深化城市美學體驗。

眾所週知,高美館不僅是南臺灣重要藝術場域,更是連結城市與市民的文化樞紐,期許落實藝術平權,讓每一區域的市民都有公平接觸藝術的機會。隨著輕軌成圓,串起美術館與內惟藝術中心的「大美術館計畫」已然成形,高美館更肩負起市民美感教育的重要使命,館長須具備創生、連結的能力與魄力。

顏名宏近十餘年間展現多元能力,他主持教育部美感教育及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協助全臺兩百餘所學校打造獨特美感環境,展現將藝術感染力結合公共場域的豐富經驗。大家期待在顏名宏領軍下,高美館能延續作為高雄美學教育重要基地的神聖使命,讓藝術與市民生活更加緊密地融合,共同描繪高雄兼容並蓄、多元創新的城市願景。

同時,顏名宏的多才多藝讓外界印象深刻。在藝術創作方面,曾獲臺北美展第一名、省展永久免審查藝術家資格,而國際表現同樣亮眼,曾獲德國二戰弗洛森堡集中營紀念碑競圖傑出獎、國際景觀建築師聯盟「2023亞洲-太平洋洛杉磯景觀設計大獎」文化和都市景觀類大會榮譽獎等國際獎項肯定。

至於行政經驗上,顏名宏更是涉獵廣泛,目前擔任文化部第12屆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國家教育研究院空間規劃小組委員、文化部第7屆公共藝術審議會委員等要職,並主持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規劃輔導團隊計畫、中區美感教育基地計畫等項目,亦歷任文化部區域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再利用等各項重要委員會委員,展現其藝術理論與實務並重、行政組織能力兼具之專業背景。

高美館展場一隅。(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美館成立於1994年,歷經了黃才郎、蕭宗煌、李俊賢、謝佩霓與李玉玲五位館長與四位代理館長陳雪妮、李志剛、簡美玲、林羿妏等,累積相當聲譽與基礎,尤其李玉玲在任的七年餘,對於高雄大美術館計畫的開展,不遺餘力,建構大南方多元史觀的藝術研究、策展與典藏軟實力,透過園區內外空間改造,建構友善、易親近的美術館園區,讓高美館因爲幅員達43公頃,成為全國最大美術館,也在法人化下擁有更多發展彈性,倍受期待。

顏名宏7月17日上午在電話訪談中說,他以臨淵履薄表露心情,表示接下高美館館長重擔,是個人職埸生涯的重大挑戰,也是展現所有學養與使命感的機會,他將竭盡全力,在高美館既有的規模與基礎上,向前推進。

顏名宏細數緣起過程,今年3月,接到高雄市文化局長王文翠約見電話,由於兩人認識多年,老友重聚,相談甚歡,他也快人快語作了許多建言,尤其在環境空間的議題上,尾聲王文翠才開口探問他接掌高美館長的可能性,該舉動讓他受寵若驚,為他60歲人生,開啓另一個思考選項。

高美館致力打造城市美學日常。(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顏名宏重新檢視與了解高美館,從硬體環境、展覽定位、運作內涵,他反覆推敲,也暗地向行家請益,直到五月,面臨學校借調期限,必須作出抉擇,於是他點頭答應,並展開自我角色的調整與安排。

美術館(museum)一詞,源自古希臘語,意指供奉、守護藝術女神繆斯的地方(muse+house),必須賞心悅目,適合久留,顏名宏期待回歸繆斯精神的弘揚,吸引民眾的佇留,當民眾願意進出,才能再談展覧與其他服務。

對於43公頃生態園區的整治、三硬體建設的脫胎換骨,顏名宏表示他會逐一檢視,在好上加好的基礎上,讓空間從𥚃到外,更好用,更受歡迎。由三館一法人構築的法人化,綜效連結,缺一不可。顏名宏特別提及兒美館硬體的陳舊老化,是否可以打掉重來,都在他的思考之中。

法人化的基本精神,自立更生,用人尺度放鬆,但非公務員,權力義務與公部門不同,不少比例經費,仰賴自籌,顏名宏早早作思考,目前高美館團隊正式員額約70人、整體近百人,顏名宏說,自己沒有帶人進館,他會以柔軟姿態強化溝通,爭取館員的認同,也協助團隊認清21世紀美術館的趨勢與方向,還有市民意識的尊重,好好訓練與提醒同仁,大家更能忖時度勢,作出最妥適的因應與調整。

在經費的爭取方面,除了公家單位的挹注、民間企業的募資外,顏名宏認爲,高雄這座港都城市,有許多在地特色企業是值得開發的。他舉例,高雄港務局就是非常友善的單位,該機構一直有工程建設進行,過去會把1%預算鎖定公共藝術,他期待爭取由高美館代為規劃,作為藝術美學的社會推廣,讓那些機構可以假高美館的專業,推動與實踐他們必做的項目,讓資源回流到美術館,資金更為充裕。其他像左營環境營造案例,高爾夫球賽的藝術加持與策劃,都可以把資源整合極大化。

展覽不該只成為羅列性櫉窗,國際展覽,顏名宏也希望高美館展現更的著力點,自主或參與策展,讓高美館推出的國際特展,也有更多的在地連結,展現更多的共震與互動,相互對話。尤其展覽標示的呈現,也是一種說話方式,他希望從最微小的文獻說明做起。

近期國際來臺特展不斷,但似乎偏重固定機構,臺灣從中引進一些已然上路的巡迴展,展品也很吸引人,但顏名宏盼望未來的高美館,保留更多拓展空間。他舉例說,臺灣人可能不知道在加拿大溫哥華有座人類學博物館,該館地下室,收藏了眾多台灣早期原住民藏品,極其珍稀,對於類似概念的延伸,讓高美館的展覽,更獨一無二。

高美館雕塑大廳一隅。(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國際藝術人文展關心什麼主題?新作品在舊群落的對話,顏名宏絞盡腦汁,以靈魂結合為出發點,在六都美術館當中,呈現更多差異性。常聽人說,許多人看不懂的當代藝術,為了重新彌補美術史上知識經驗的遺憾,讓市民看得懂展覽,至關重要。

由於8月1日才上任,近期展覽業已抵定,顏名宏樂觀其成,不會作太多更動,但對於新年度的新展覽,包括未來面向、藝術家選擇、主題規劃,他會加大力度,挑精撿良,展現特色。

大南方藝術探索,早在李俊賢當館長時代,文化局就開始支持,其中李玉玲前館長更提出「大南方South Plus」和「泛·南·島」等策展概念,強調文化差異與平等對話,並與國際知名藝文館所進行策展合作,提升了高美館的國際能見度,一以貫之,南島特色、高雄文化精神,都值得再深挖細掘。

顏名宏對於美術館內惟的新舊融合,硬體都已完成,美侖美奐,如何加速帶動市民的親近使用,真正無縫融入市民生活,他關心不已,𥔵性關係的建立,他會再接再厲。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16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