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部開箱了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110處獲選基地遍佈臺灣各地,涵括文創聚落與工藝、藝文展演、獨立書店、地方文化館、社區營造、古蹟、影視等七大類。這是文化部長李遠自去年年中就開始擘畫、推動的長期計畫,每一屆為期兩年,獲選基地經由評審委員會依自主永續營運性、場域現階段對外開放程度、多元文化主題及地域平衡性等不同考量而選出,分別獲得入選證明及50萬元獎勵。李遠部長期待,各地創意十足的文化基地成為全民共創、共享,感受臺灣歷史脈絡及多元文化內涵的場域。這一計畫的另一重要意義,是其為文化部進行跨部會合作、資源整合的最新嘗試,後續文化部還計劃邀請各部會共同加入,協助基地永續營運及提升文化能見度。

與此同時,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之解凍案於上週全數付立法院委員會審查,文化部被凍結的30%業務費是否將順利解凍,也令人關注。李遠部長表示,開跑已半年的百大文化基地政策截至目前仍使用上一年度所編列之預算,並不影響其他既有補助計畫及資源;然而若無法順利解凍今年度預算,包括這一計畫在內,下半年文化部的一系列計畫執行工作、機構營運都將遇到困難。
有感於文化預算議題背後所牽動的、更為關鍵的結構面問題,針對時局變化之下文化預算結構及文化政策將何去何從,近期我們再度專訪李遠部長,在詭譎時局之下,探看文化可如何前行。
李遠部長指出,過往立法院在審查年度總預算時採取的通常是「通刪」的刪減方式,讓各部會有自行調整細項的空間,今年不同的是有許多「不得流用」的規定,恐導致影響特定業務執行,或是活動被迫縮減規模。就此,部長也強調文化部編列的預算不會浪費,是直接投入於文化活動、設施的運作及對文化產業的協助,這些都是為了提供全民參與文化、享受文化成果的機會,因此預算的減少會直接損害公眾的文化近用權益。
採訪過程中,部長談及當文化在政府體系中地位的逐步提升,文化部也面對現有預算結構難以變動、人才培育需要漫長過程、產業競爭嚴峻等現實,同時也有內部資源整合和新政策模式建立的挑戰,他從多方面說明文化政策的執行和成效顯現,本質上是一個需要長期累積、持續投入和結構性調整的過程,而非短期內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成果。同時部長也表示他目前正在努力調整過去的模式,希望未來能用更有效的方式編列和使用預算。
延伸閱讀|立院三讀114年度總預算,文化部遭刪11億、凍結34億、黑潮計畫砍4000萬
-min-1024x683.jpg)
文化部現有預算結構調整及人才培力之困境
談及預算編列的僵固特性與爭取不易,部長提到,文化部的年度預算數字大約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編列,每年只能在既有數字範圍內做調整,大幅爭取增加非常困難。這種模式已持續很長時間,許多預算項目是根據過去的習慣和政策累積形成的固定結構。即使有新的政策想法,也難以編列足夠的經費來啟動。
在現行預算和補助結構中,部長也留意到文化部內部各司處的補助有時會有重複現象,而文化部與文策院、國表藝等文化中介組織之間也存在資源分散、項目重疊的問題。他直言過去的模式是「各做各的」,「錢不是沒用,而是可惜為什麼不集中做」。
部長研究過去的預算編列方式,發現許多補助項目的預算金額和分配對象在過去十幾年來變化不大,形成相對固定的模式。例如,從2014年設立「品牌團隊」補助計畫開始,這筆預算金額大致固定,經過12年(到2025年),只有少數新團隊能加入預算分配。即使有新的、符合資格的團隊出現,要改變既有的預算分配結構、增加補助對象,需要很長時間的累積和努力。又例如,部長也也觀察到光是在地方創生或社區營造等方向上,除文化部外,環境部、國發會等部會也都有編列預算,但各做各的,鮮有串聯整合。
除預算結構不易改變外,李遠部長也同時將人事結構與之並稱為文化部面臨的雙重限制:即使有更多經費,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力執行,許多計畫也難以推動。然而各領域文化人才培育都需要時間累積與持續支持,部長以繪本創作者為例,他希望能提供足夠經費讓人才能維持生活,以便專注創作。培養具影響力的人才需要時間和持續的投入。就此,文化部未來規劃的文學、影視、漫畫等人才培育計畫,以及正在嘗試的整合資源、提供課程工作坊的新模式,都是希望更有效地吸引人才、培養人才,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長期耕耘才能看到產業突破的過程。
部長提到,臺灣的文化創作者正面臨全世界的競爭,若沒有政府的補助,許多產業如電影、音樂、出版難以生存。早年電影有引進限制,現在全面開放競爭,若無適當扶持,台灣本地作品更容易被淘汰。他認為文化產業面對全球競爭,政府的補助和扶植是必要的,因為這關係到「臺灣自身的文化主體性」。這種扶植也並非一蹴可就,需要長期的政策支持來維持產業的活力和競爭力。他也舉韓國繪本產業為例,觀察到他們的發展模式(甚至包括抽象作品的商業成功),顯示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水平是需要持續努力才能追趕和突破的長期目標。

需要轉變的補助與扶持模式
在目前既定機制和結構下,文化部可先從哪些方面著力?李遠部長表示內部預算運用的整合會是一個方向。他曾思考是否能將分散在不同司處(如交流司)用於補助創作團體出國的預算,與品牌團隊的補助預算合併使用,以支持更多團隊。他也提及將文化部曾花錢建置、但已結束的「文化地圖」專案資源,作為數位基礎設施,重新運用到新的計畫(如「百大文化基地」計畫)中,避免重複投資並活化舊資產。
另一可行方式,是推動跨領域合作計畫。李遠部長認為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可以設計一些計畫來促成不同文化領域之間的跨域合作。例如,他計劃推動文學、漫畫與編劇的整合,希望找到同時具備不同才能的人,或媒合文學得獎作品與影視界合作改編,甚至提供相關課程。又如,他希望可以推動IP創作者與時尚設計師等其他領域創作者合作。他認為跨域合作可以擴充原有領域的人才庫,並結合其他行業的人才與創造力,擴大產業能量。這些模式的建立和優化,也需要時間來規劃、實驗、執行並評估其長期效益。
李遠部長也進一步強調集中資源的重要性。面對有限的預算,他認為無法做到「雨露均霑」,因為文化部沒有能力支撐每個產業中的公司或團隊不倒閉,他主張應該集中火力,將資源投入可栽培的人才或團隊,目標是幫助這些潛力人才或團隊「變大」。他承認這可能引發未獲支持者的抱怨,但在資源不足下,這是推動產業突破的必要策略。
當前的補助執行以單純發放補助款為主要形式,李遠部長認為這也有值得調整的部分,文化部的補助策略,應當有一部分重點是放在促進社群連結與經驗分享。他希望能將獲得補助的創作者或團隊聚集起來,透過課程或工作坊的方式,讓他們分享經驗,甚至讓未獲選者也能參與學習。
其他補助策略的調整方式,包含調整特定補助類別,例如,部長建議在紀錄片補助結構中,增加「開發」階段的補助,讓創作者不用急著拍攝,能有預算支持來做前期的準備工作。
與此同時,李遠部長也談及進一步結合投資與補助的可行性。他表示,文化部近年最大的突破之一,是透過文策院結合了傳統的「輔導金」(偏藝術性、商業價值低)與「投資」(偏產業發展、商業潛力)這兩大方向。文化部計劃與文策院合作,例如在國際合作計畫中,讓文策院負責前期開發,文化部負責後續經費補助。他提到文策院的100億國發基金,早期因為規定嚴格難以動用,經過幾年後才修改規定加速投資,將超過一億元的投資案審批權收回文化部,以加快推動大型投資案的速度。他認為投資模式可以吸引民間資金進入文化產業,降低風險;而即使資金到位,政策和執行模式的調整也需要時間,才能真正讓資金發揮作用並推動產業變革。
總體而言,李遠部長認為文化部過去的補助模式存在資源分散、重複和僵化的問題。他希望透過內部預算整合、推動跨領域合作計畫、改變補助執行方式、結合補助與投資、集中資源於具潛力的人才與公司等多種方式,使有限的補助資源能夠更有效地運用,以促進人才培育和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

資源整合與跨部會合作:觀念、政策與模式建立
跨部會合作與資源整合,在李遠部長的規畫中佔有重要位置。他提到,過去文化在政府體系中是相對邊緣化的角色,但經過多年努力和文化受重視程度的提升,現在很多部會(如外交部、經濟部、教育部)越來越感受到文化與他們合作能帶來加乘效果,例如文化外交、產業加值、語言教學等領域都效果顯著。
他認為,這種跨部門合作的觀念轉變和合作模式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文化部主動去尋找可以合作的契機,並說服其他部會認可其價值。例如「百大文化基地」計畫,就是希望從文化角度切入,逐步整合不同部會分散的預算和資源,這是一個需要時間協調和推動的長期策略。類似地,將文化元素融入觀光、農業、教育等不同領域,也是需要長期累積才能深化和普及。

至於已經在進行或確認會進行的跨部會合作,以剛剛正式公佈的「百大文化基地」計畫為例,這一計畫由文化部發起,從文化的觀點去挑選具有潛力的基地,徵選形式廣泛,除開放自行報名外,還邀請了各縣市政府、以及文化部以外的其他部會和文化部內部各司處推薦。
此外,接下來確認會進行的下一步行動中,文化部將主動邀約各相關部會的代表商討,目的是整理出彼此有哪些計畫可以互相配合、資源是否可以合併使用,以避免重複或分散。部長也表示他會親自拜訪各部會部長來推動這一進程。
-1024x663.jpg)
以文化部與外交部的合作為例,文化外交已逐漸成為文化部日益吃重的工作,外交部也依賴文化的力量來推動外交工作,如兩部會今年就大力推動「歐洲臺灣文化年」。文化部本身在外交部於世界各地的據點之外,也派駐有約17個駐點的人員。近期外交部長也主動找文化部討論合作,確認討論中的合作項目包括大阪世博期間的臺灣文化交流計畫「大阪文化世博」,將由文化部規劃主導,以兒少未來、電影、文學、繪本、文化科技等主題,軟性達成文化外交。
文化部也與經濟部等產業部會合作為產業加值,例如經濟部長曾主動向李遠部長提議,希望在台南推動編織產業時,能由文化部策劃協助加入文化元素(如慶典、賦予文化意義)來幫助產業發展。李遠部長也提到,過去一些文化相關活動(如時裝週)的預算原本編列在其他部會(如國科會),這顯示了產業部會對文化內容的需求,他設想未來甚至可能有其他部會直接編列預算給文化部來執行特定文化相關的計畫(如紡織/時尚),直接達到資源整合的效果。
雖然文化部在國民教育中的角色較不明確,但部長看到與教育部的諸多合作機會,例如他提出將文化部製作的台語/客語配音動畫(例如《諸葛四郎》)無償提供給教育部,由教育部將這些內容推廣到全國各級學校。這項提議已獲得教育部長的正面回應,這是利用文化部現有內容,藉助教育部體系進行普及推廣的具體合作範例。
綜前所述,李遠部長認為跨部會合作是整合分散資源、提升文化影響力的關鍵策略,並正將這些設想逐步轉化為具體的合作行動。無論文化預算的編列和執行是否受現有系統和政治局面的限制,這樣的一些調整事在人為,未來是否能帶動臺灣整體文化體質的轉變與提升,也值得進一步觀察。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