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議前夕,朝野立委史無前例地提出海量三千多案準備大砍,其中文化部方面,因有立委在二輪審查中建議刪除或凍結大量經費,引發各界關切臺灣出版、母語傳承、國際交流以及公視是否「可割可棄」等議題。媒體熱度較低的文化部所屬博物館美術館,如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國家人權博物館、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國家文學館等,也面臨「鑒於政府經費支出逐年膨脹,相關業務執行結果未能達預期目標……業務費統凍70%」的可能。後經調整及撤案,最終立院就文化部原編列的290億元預算中,三讀通過刪除11億元(含聯合典藏中心整建計畫預算1億)、凍結34億元(含五大館舍業務費凍結30%)。
延伸閱讀|立院三讀114年度總預算,文化部遭刪11億、凍結34億、黑潮計畫砍4000萬
在114年的3兆總預算案中,文化部以輕量級的占比竟能成為爆紅時事,頗為出人意料,尤其為何文化需要補助一事,更是多方爭辯焦點。其實政府是否應該視文化與百工百業不同,本就屬於十分經典的「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討論,正反各有代表性的支持者,難有共識。倡議文化需要差別對待者首推法國,早在90年代法國已高舉文化例外的大旗,疾呼文化不可列入國際自由貿易的協定內,影視音產業的補助及配額制也不能輕易廢除,否則挾資本優勢進口的作品將會鯨吞本國票房,加速全球化,嚴重傷害國家文化主體性。但在2005年《保護和促進文化表達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大會上,即使有148個國家投下同意票,認可文化產品及服務「兼具文化及經濟面向,高度特殊」(the very specific nature of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having both an economic and a cultural dimension),仍有美國與以色列兩國否決,可見雙方各自擁護所信的堅定。
來自外部的文化預算挹注
不過文化雖然很重要,成立較慢的文化部還是很難在預算分配中殺出重圍。法國文化部預算在1982年近乎翻倍、1993年終於突破國家總歲出1%的傳奇發展,儘管已是學界津津樂道的楷模,但與支出動輒十數倍計的教育部和衛福部相比,並非傳統「國之所需」(essential)的文化部依舊是部會中的寒門。文化大國法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的文化預算更難有存在感,所以各國當局莫不努力爭取外掛。如英國在公益彩券正式發行前,即有有識人士論述彩券盈餘是意外之財,應分配予藝術、文化資產及體育,因為這些「國之所欲」(desirable)的項目,鮮少能在預算審議上獲得關注,唯有另求財源才能創造成長沃土。1994年英國公益彩券上路後,果然以巨大挹注帶動博物館美術館、視覺及表演藝術、文資及文創的起飛,單在1994-2009年的15年間,公益彩券盈餘就發放補助42億英鎊(約新臺幣1,680億元)予文化資產、3億英鎊(約新臺幣120億元)予電影產業,是英國文藝復興中隱形但關鍵的因素。
公共電視的經費在國外也不見得列在文化預算項下,但因為公視設立目的是在「增進公共福祉」,絕大多數的國家即或不是由中央撥款、也不會選擇讓公視的生存純粹由市場機制決定。如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operation,下稱BBC)首要資金來源是電視牌照費,自2024年起年費率為每架彩色電視機169.5英鎊(約新臺幣6,800元)。英國將此牌照費視為稅務,無論觀看BBC與否,凡擁有電視的家戶均須繳交,否則可能面臨罰款或牢獄之災。日本《放送法》中同樣不考慮收看習慣,只要家中有可接收日本放送協會(下稱NHK)廣播訊號之機器設備如電視或手機,一律必須支付NHK年度收視費:設備僅能觀看無線電視節目的收視費現為每年12,276日圓,可兼看衛星節目的則為21,765日圓(約新臺幣4,500元)。當然,由於逃漏收費容易、視聽者偏好不同,強制性費率的替代方案也常被提及,然而國家藉金援或立法推動公視成長的立場基本上不會改變,如西班牙在政府補助之外,還額外對國內有線電視台徵收相當每年收益1.5%的特別稅投入公視。事實上,BBC和NHK都是該國首間電視台,歷史悠久,掌握競爭優勢,頻道也具備一定的自籌能力,例如BBC有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創下史上最大同步播放紀錄(94國)的科幻影集《超時空奇俠》(Dr. Who)、影史最受歡迎生態紀錄片《地球脈動》(Planet Earth);NHK有轟動一時的晨間劇《阿信》及大河劇《篤姬》等,海外版權洽談亦絡繹不絕,不過不追求商業性的公視的確無法完全脫離扶植。值得注意的是,BBC也曾數次被指不夠中立,下議院亦為此舉行議會辯論,但在回覆民眾請願時,英國官方仍強調新聞編輯準則應由BBC董事會自律性制定,規範BBC或檢討牌照制則是英國通訊傳播管理局(Ofcom)的職責。
預算不足的應對與影響
臺灣文化沒有這些外部資源或牌照收入,文化部的每一分預算因此都更加彌足可貴,在野黨確保稅金花在刀口上的監督也更加值得重視,然而無差別的統凍除了能夠抵制預算灌水,對館舍進步的幫助實在有限。理論上來說,預算凍結還有解凍的機會,不過當各部會共有數百案被凍,解凍條件不一時,一旦排案塞車,極有可能成為實質刪減。博物館美術館的業務費主要是支付典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四大功能的相關專業費用及庶務費用,無預警地少了30%,倘若沒有結構性的改革,大概只夠正常營運到9月或10月,但年底閉館一季顯然不切實際,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將衝擊分散到全年。也就是說,博物館美術館在年假後就得開始盤點本年可以動用的資金,設法及早樽節開支,而且即便是已經簽妥的委託契約,若合約中載有「預算如經立法院刪減或未通過,或遭立法院決議凍結而未經解凍者,得終止本契約之全部或一部分」等但書,也得重新檢視,並在必要時停止廠商服務。如2013年3月1日美國聯邦政府啟動「自動減赤機制」(Sequester),史密斯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很快宣布自5月起遇缺不補、減少現場安保人員、隨機輪流關閉展廳、延緩硬體修繕計畫、取消部分展覽及出版或教育活動,全面進入非常時期般,臺灣的變通之策應該也是減少展覽數或降低典藏費,以及等比例縮減其他工作。又,此次統凍雖不涉及編制內人員的人事費,不過因為21世紀公務機關人力模式改變,各館多少都有駐點人員等非典型勞力,其薪資由業務費支付,會否波及續約,還得由館方內部評估職務的優先性再行判斷。但緊縮只能回應所謂「經費支出逐年膨脹」,不見得對改善「相關業務執行結果」有所助益。立委如能對博物館美術館運作更行精確指教,館舍「達成預期目標」符合期望,才能指日可待。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第18次會議,在完成史上總預算刪減幅度最大的審查後,在野黨立委發言表示臺灣預算浮編,看緊荷包,還錢於民,是天經地義的事;執政黨立委則表示報復性的審查、史上最高最惡。文化部不足總預算1%的數字只是這場亂戰中的小小角色,但或許立場迥異的朝野三黨民代台上台下隔空叫陣互守人民權益時,都會默默地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Albert Camus)所說產生共鳴:「在我們身處的紛亂中,愛是不可能的,而正義是不足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