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年輕創作者盡皆淪陷受害
記者會現場佈置的春聯上寫著「新銳藝術家終生為奴,資深藝術家債留子孫」,以強烈的字眼凸顯出這個事件的嚴重性。出席記者會的資深藝術家劉國松之女劉令徽表示,父親當初是為響應文建會建國百年的美意才簽署了相關文件,之後華藝網對代理父親作品的畫廊提起違反《著作權法》告訴,雖然經台中地檢署調查後認定並未違反未被起訴,但劉國松認為「這種詐欺是詐欺一輩子的心血,聽到其他藝術家和學生都受害,我們很痛心,這是利用大家對文化部的信任進行詐騙。」
代表受害年輕藝術家發言的師大美術系系主任莊連東表示,「簽約時我們是相信文化部,很多學生則是相信老師,我們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現在藝術環境對學生來說是嚴峻的,我們教育他們努力創作以後會有未來,他們還沒感受到好的結果,就馬上受害,他們會發現這個社會是險惡的、國家是不可信任的,這事件對教育的傷害非常大。」高師大美術系助理教授簡子傑也認為,「目前藝術界逐漸給予年輕藝術家機會,但這個事件在各個方面對年輕學子都有負面效應。」
高師大美術系助理教授簡子傑代表受害學生發言。攝影:張玉音
視覺藝術界的串聯呼籲
畫協也與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及社團法人文化法學會等串連,對本案進行受害範圍的調查與影響評估,也由畫協理事長鍾經新提出呼籲:「一、呼籲文化部、教育部、法務部與檢調單位建立跨部會處理小組;二、全面檢討現行法規對於藝術創作保障是否有不足或疏漏的部分,或將智財權相關法規納入藝文系所課程等;三、此案無法有單一通報的統一窗口,造成犯罪的空窗與缺口,文化部等有關單位應研議建置受理通報與處裡機制的統一窗口。」
文化部將採取多項協助受害者的行動
針對華藝網利用文化部補助名義進行不當合約簽署之事,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已先於2月21日邀集藝術家、民間公協會及藝術院校等受害者代表會商,並於會中表示「嚴正追查,本部已於去年10月將此案移送法辦,針對新事證也將二度移送法辦,絕對會陪伴藝術家處理到底,辦到底。」今日代表出席的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張惠君則說明,目前部裡針對此案將有五項行動,「一、由文化部召集組成專案小組,邀請律師、民間公協會中介組織參與,並聯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法務部、公平交易委員會等跨部會組織的力量;二、成立受害者追蹤通報窗口,供法律諮詢與收集新事證,並將為藝術家舉辦法律說明會,提供法律諮詢建議;三、將此案二度移送司法調查,並移送公平交易委員會,而關於華藝網利用政府機關名義,文化部也研議追回補助款項;四、協助受害藝術家採取法律集體行動;五、健全藝文經紀制度,未來將成立常態性法律諮詢平台,並與智慧財產局加強著作權法律知識推廣,提供契約範本,並與法務部研議成立藝術經紀犯罪的防治機制。」
畫協理事長鍾經新代表視覺藝術公協會表示呼籲。攝影:張玉音
對於文化部的回應,陳學聖引用文化法學會新聞稿中對於《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1條與第22條早已規範政府對文化藝術工作者在法律資源上的給付責任,文化部應立即組織律師團或與中介組織合作,提供法扶資源並協助受害者進行集體訴訟,而非任由藝術家個體面對繁複的法庭訴訟與交涉,他期望今日這場邀集文化部、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法務部公平交易委員會出面回應的記者會,能為這場世紀大災難提供止血的可能。
藝術發展司司長張惠君公布華藝案受害者相關申訴統一窗口。攝影:張玉音
文化部藝術授權受害人追蹤通報窗口(華藝案相關受害者可聯繫諮詢)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聯絡人:張小姐電話:02-85126524e-mail:artslaw@moc.gov.tw
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聯絡人:程小姐電話:02-25529159e-mail:artcreator.tw@gmail.com
「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藝網」)於民國100年以「台灣百年藝術家傳記系列電子書建置計畫」一案獲得文化部前身文建會之「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民間提案活動」的一百萬元補助,涉嫌藉執行此案的名義,誤導藝術家簽屬著作權相關文件,嚴重侵害其權益,在接受藝術家與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以下簡稱「畫協」)的陳情下,立法委員陳學聖、黃國書於今日(2月23日)上午假立法院會議室召開記者會,並以「藝術界世紀大災難」的形容定調此案。
陳學聖表示,華藝網藉由表面上受官方委託的正當姿態,以對藝術家進行採訪之名,誘導藝術家簽署如同「賣身契」的同意書,「這是行詐騙之實,生前死後藝術家的著作權華藝網不費一點心力就獲得,畫作販賣華藝網還能拿到四成的收益,這是涉及聯合詐騙,希望相關單位協助藝術家打聯合訴訟。」確認的受害藝術家,範圍已涵蓋台灣藝術界資深、中生代、新銳藝術家近300人之多,除了嚴重傷害藝術家著作權益,也造成諸多創作者人心惶惶。
華藝案引發「藝術界世紀大災難」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