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泛起泛止 談/彈許家維作品中的泛音敘事

泛起泛止 談/彈許家維作品中的泛音敘事

歷史的還原始終是力有未逮,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透過個人單薄的感性,拼貼田調文獻與檔案,在藏不住的個人預設中,僅能…
歷史的還原始終是力有未逮,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透過個人單薄的感性,拼貼田調文獻與檔案,在藏不住的個人預設中,僅能妝點成「貌似客觀」的表象。倘若面對文獻與檔案又極力的繞道而行,歷史與藝術之間的命題則像平行的雙向道,始終是隔靴搔癢。許家維於鳳甲美術館的個展,以歷史為對象,展出四件作品,包含單頻道錄像《回莫村》、《廢墟情報局》,與裝置《回莫村:國防部1920區光武部隊大陸工作組》(簡稱《回莫村國防部工作組》)和《情報局紀念所》,藝術家部署著一種泛音式的敘事邏輯,面對特殊的歷史境遇。
泛起
田約瑟,田老六,田仲文,趙立基,父母賦予的名字被改了三次,名字之於個體的意義便不再是傳承與記憶,而是遭逢遺忘與隨時拋棄,至此作者變成主人公,意即一個人的生命故事,從自導自演變成被編導與被觀看。片場、訪者與受訪者、聽眾,在《回莫村》的單頻錄像中,觀者可清楚地看到這些元素在影片中被調度著,的確,人生很少是全然自主的,影片中田牧師與他孤兒院的孩童們在娓娓道來的話語空間中,鋪展了一個因為戰爭而被調度的人生。
水泥方基是泛音的開始,建物的逝去在田牧師旁白的引導下,身穿華服,猴面人身的哈奴曼穿插登場了。這個由三人操作的劇種名為「倥」舞(K hon),以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為主要劇本。在《廢墟情報局》中看似舞台的水泥基座上,過去曾是蒐集情資解讀密碼的地方。倘若《回莫村》中的自白是由對話引導的發聲,在《廢墟情報局》中,對話的引導轉成說書似的誦讀,田牧師變成用回憶撰史的作者,而哈奴曼做為史詩故事的主人公,在此與田牧師相逢,觀者從中才有縫隙,尋找「1949年後一批撤退泰緬邊境的中國軍隊」的大敘事歷史內容。哈奴曼在史詩中解救軍隊的事跡,與現實歷史的關聯性是何等的幽微,正因為幽微,不同文本時空的挪用與並置的巧妙,既可近聽歷史的漸行漸遠,又能遙望回憶中的事件,如何亦步亦趨。
許家維│情報局紀念所 裝置 260x620x40cm 2015 圖│鳳甲美術館
泛止
水泥方基是泛音的結束,《回莫村國防部工作組》是當地的老兵根據記憶,按照比例與工法重現的建築體,該建築體是回莫村過去的情報局,作品放置在模擬的水泥台座上,在《廢墟情報局》與《情報局紀念所》之間,串聯了歷史的過去與未來。隔壁村(滿星疊)是回莫村的世仇,建了一座紀念領導人昆沙的博物館,因此回莫村的居民也想要一間博物館,許家維為此邀請建築團隊,以「可以付諸實現」為初衷、以建築設計圖為主體,完成《情報局紀念所》一作;情報之於博物館的關係,彷彿祕密要被攤開一般,是無法被允許的,提案再三修改後,該藍圖最後欲實踐的建物,為表面上看似水泥地基,實則是一個逐年往地底下陷,以祕密為主題的大型裝置,這是一個「真的」可以付諸實現的博物館,博物館內毫無藏品,即將消失的建築體即是唯一的「展示」品。
倘若歷史的還原始終力有未逮,歷史文物即使被完整保留至今,仍是抽離情境的物件,僅能為當時情境中的人,提供日後說故事的道具,或成為後人單方面揣測、遙想與憑弔對象;展場的觀者彷彿與哈奴曼在同一個舞台上共舞,用視覺參照老兵國共內戰後撤退到泰北邊境的歷史,用這段歷史對照泰國當地的神話。一旁《廢墟情報局》內所說的,「哈奴曼終於來到了這萬山之王,他看到許多仙人跟神仙在那裡修練,就像神話裡面所講的一模一樣。」觀者來到展示歷史的空間,跟歷史見證者所講的一模一樣,在《廢墟情報局》內看到了20多位前情報局的老兵,在《回莫村國防部工作組》看到了前情報局的住房,現在國共歷史成為異國神話的一部分,亦成了異國歷史的一部分。
現成物與文件在《回莫村》與《廢墟情報局》撩起的泛音中劃下泛止的符號,以縈繞之姿另闢一種無敘事的敘事,與老兵集結的記憶,與居民對於「紀念」的願望產生探索式的對話。探索歷史的過程中,彰顯的即是永遠被遮蔽的歷史。
趨近最真
泛音即是弦外之音,原意為樂器的餘音,後來引申為言外之意。歷史在被陳述的過程中,有許多連當事人都無法企及的言外之意;歷史也無法透過大量的陳述累積其真實性。許家維面對的歷史脈絡,處理的不光是檔案再現的問題,也不單只是停留在口述歷史的影像紀錄,更不是以藝術之姿再造新的歷史座標,藝術家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記錄再現的歷史?如何展示記錄歷史的紀錄?以及如何利用當代的語境,在共時與歷時集結的當下,環顧自身處境?
歷史的弦外之音已成事實且未曾消失,藝術家善用影像與物件自身的力量,彈奏歷史之弦的同時,讓歷史見證者的獨白,在弦上的原位被他者聽聞。許家維撩撥了歷史的泛音,泛音式的歷史趨近最真。
註 泛起泛止是古琴打譜的—種記號,泛起標誌處為泛音的開始,提示琴人所有接續的音符都是「泛音」;泛音應結束之處出現的符號讀為「泛止」。本文偏向引用弦樂的泛音技術,以泛音探討影像,探詢影像之於歷史敘事,如何啟動泛音的效果, 並引用泛起與泛止的概念,比喻藝術家作品中的影像與物件裝置的關係。
劉星佑( 58篇 )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