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關鍵字作為方法:當代藝術資料庫的觀看模式

關鍵字作為方法:當代藝術資料庫的觀看模式

Keywords as Method: Ways of Seeing Contemporary Art Databank

隨著資料不斷累積,TCAA除了最初設置的構想外,如何因應網路生態的變化而隨之調整,也是資料庫在累積的過程中需要思索與回應的課題。2019年起,「臺灣當代藝術關鍵字─建置暨研究計畫」),以「關鍵字」作為切入的角度,為每個關鍵字寫出約1,000字左右的詮釋內容。

因感台灣的當代藝術發展,在網路的蓬勃發展下,缺乏一個相對完整及方便查找藝術家的平台,提供國際曝光與合作的基礎內容,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所成立的「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簡稱TCAA)於2014年上線,並經過2016年的改版,累積了相當數量的國內藝術創作者內容,也對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態,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資訊與輪廓。

2016年藝術資料庫國際研討會。(TCAA提供)

然而,隨著資料庫內部藝術家名單逐步完備,漸漸以例行的更新資訊的情況為主軸,不禁讓主事者思考,TCAA除了提供藝術家名單與經歷外,在檔案運用或學術研究上,還可以有什麼更進一步的可能性?曾擔任TCAA主持人的簡子傑提及,在他擔任主持人期間的2019年起,決定發起子計畫「臺灣當代藝術關鍵字─建置暨研究計畫」(簡稱「當代藝術關鍵字」),以「關鍵字」作為切入的角度,讓年輕的創作研究者進入團隊,藉由他們各自所學與偏好選擇關鍵字,再針對關鍵字做進一步的整理、探討,為每個關鍵字寫出約1,000字左右的詮釋內容。

2019年關鍵字小組會議。(TCAA提供)
2019年於伊通公園舉辦關鍵字工作坊。(TCAA提供)

就TCAA而言,關鍵字並不是全新的概念。早自資料庫建立之初,就已經在藝術家內容中設置關鍵字,作為標籤檢索功能。簡子傑提到,TCAA根據藝術家的創作類型分門別類,一開始各分類都設有一位召集人負責,現在「當代藝術關鍵字」子計畫的共同主持人張晴文便曾經擔任這個角色。最初的關鍵字設置,由各藝術類別召集人與研究員討論後提出,功能仍著重於資料檢索,各詞條間較無統一的詮釋內容規範。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網站首頁。(TCAA提供)

研究員主導的「臺灣當代藝術關鍵字」

2019年啟動的「當代藝術關鍵字」子計畫,基本上是對關鍵字概念的全新嘗試。簡子傑邀請蔡明君擔任此計畫主持人,與最初加入的研究員劉文琪與楊傑懷,先透過討論確立最初的關鍵字方向。他們當時決定先以台灣的當代藝術團體與替代空間為主軸,由研究員選出感興趣的主題。由於他們需要為自己所訂立出來的關鍵字撰寫內容,勢必要先進行資料蒐集與研究,但由於訂立關鍵字及撰寫全交由研究員主導,無論是資料搜尋與解讀,乃至於撰寫內容的方向,都能看出明顯的個人特色。

2019年講座,「公共性與空缺: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關鍵字』下一步」。(TCAA提供)
2019講座「關鍵字的生成」。(TCAA提供)

劉文琪提到,她的資料收集不僅止於文獻紀錄,還去訪問了很多當時的參與者,透過訪談內容的整理消化,寫成關鍵字內容。而透過訪談內容的第一手資訊,也有助於她在整理文獻資料時去補足可能有的缺漏。第二年加入計畫的李奎壁則提到,她在關鍵字的選擇上會以西方引進的當代藝術詞彙為主,希望能針對西方概念進入台灣後產生的變化或新詮釋,作為關鍵字的撰寫內容。有些詞彙在西方藝術史可能有其固定的定義,但在進入台灣之後,這樣的定義或許在台灣的使用脈絡上產生變化,或是延伸出台灣獨有的涵義。如此延續性的探討,其實是現有當代藝術研究中較少接觸的一面,希望藉由關鍵字的書寫,能夠對這些詞彙提供一個更具本土脈絡的釋義。

由研究員自己選擇有興趣的方向,從中挑選詞彙進行書寫,雖然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但最終「當代藝術關鍵字」仍需要回應TCAA的內容。主持人蔡明君提到,他還有一個較為學術面的想像,就是希望這個關鍵字能夠連結到資料庫裡的藝術家,由此去帶出觀看台灣當代藝術的一個可能方式。但「當代藝術關鍵字」畢竟不是單獨的存在,它需要對應資料庫中的內容。也因此在討論的過程中,如果研究員想要寫的詞彙,無法與現有資料庫中的藝術家產生對應的關係,這些詞彙就不會是最優先處理的內容。

2020年關鍵字小組工作會議。(TCAA提供)

關鍵字與資料庫的嵌合

由此看到「當代藝術關鍵字」建置時的曖昧狀態。在想像上,這些關鍵字應該是非常針對性的根據資料庫的內容進行整理研究所後所提出,但在落實的過程中,研究員其實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背景出發,找尋相關的詞彙。與其稱「當代藝術關鍵字」是TCAA下的附屬的工作項目,更近似一個全新開展的研究。而迄今為止,縱然在TCAA的官方網頁中,關鍵字被放置在「導覽」項底下,似是作為串聯資料庫內藝術家的一種方式,但實際進入頁面,點入關鍵字詞彙,觀者只能看到字詞的解釋與相關的參考資料,缺乏更進一步與資料庫的連結。蔡明君在訪談時提到,年底以前的工作,便是要將現有的關鍵字與資料庫的藝術家確實的連結起來。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工作過程,無形中讓計畫中的「當代藝術關鍵字」,擁有比過去僅是作為標籤概念的「關鍵字」更為獨立的姿態,勢難以單純被視為資料庫的延伸。

2020講座「當藝術遺落成遺跡」。(TCAA提供)

尤有甚者,以這樣的進行方式開展的前提下,「當代藝術關鍵字」所承載的資訊,是否會投射出更大的圖景?比如關鍵字中所牽涉到的跨領域面向,以及研究員在處理關鍵字時所處理的檔案(archive)內容。簡子傑認為,研究員在選擇關鍵字時所帶出的跨域關照,更近似是在原本的架構下增加一些參數,反映台灣當代藝術在發展時所具有的一些特徵或狀態。這些交雜著各種社會事件與情境而產生的詞彙,多具有某種程度上的跨域性質,這或許是處理當代社會議題時的不得不然,並不是關鍵字在建置時必然的走向。然而另一方面,研究員為了書寫關鍵字內容,對相關人士進行訪談等累積的過程,固然不見得需要在「當代藝術關鍵字」上全數呈現出來,但確實看到一種延伸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雖然無法囊括在目前的「當代藝術關鍵字」建置或資料庫的架構當中,但是否能成為開啟多方探索的新可能,讓TCAA在現有的基礎上,有著更多應用的方式與發展。

2020講座「關於藝術與社會——我們怎麼說」。(TCAA提供)

藝術關鍵字與TCAA的將來

TCAA從最初的設立到現在,雖然成立資料庫的視盟而言,可能仍僅止於建置藝術家的資料與作品資訊以供查閱推廣之用。但資料庫所累積到目前的473位藝術家資料,以及其作品及相關影音檔案,也成為一個豐厚的資源,值得進一步去思考如何應用與發揮。或者如蔡明君認為,資料庫的靜置被動情況,需要一個路徑,或是清楚的結構當作方法,讓搜尋者有所憑依。「當代藝術關鍵字」項目開展,其實是希望讓TCAA活化的一種可能性。

2021年關鍵字小組工作會議。(TCAA提供)

如果要更嚴謹的去處理「當代藝術關鍵字」,或許研究員就無法按照他們感興趣的主題自由選擇,而是要確立一個研究方法,用非常有架構的方式去處理。但在經費與計畫時間等限制下,「當代藝術關鍵字」被賦予的高自由度,使計畫在進行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樣貌。雖然蔡明君在接受訪談時,也無法明確的給出「當代藝術關鍵字」之後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可能,但就如同許多發源自歐洲的藝術用語進到台灣後,在台灣開展出本土特有的詮釋及意涵,「當代藝術關鍵字」計畫或許也是以類似的進路在發展。

回溯2014年TCAA最初上線的時間,李士傑在接受《典藏今藝術》訪問時曾提到:「一個資料庫的建置或網路典藏,乃至於他的使用者反應,其中總牽涉了許多龐雜且相異的面向,……一個網站其實具有生命週期。」隨著資料不斷累積,TCAA除了最初設置的構想外,如何因應網路生態的變化而隨之調整,也是資料庫在累積的過程中需要思索與回應的課題。今年10月份由「當代藝術關鍵字」計畫所舉辦的座談會,正是因應這樣的提問,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一同討論,從前人的經驗中,摸索出一個可能的方向。

相關閱讀|書寫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網絡的一種可能

李孟學(Li Meng-Hsueh)( 95篇 )

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