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架上繪畫及其不滿:洪藝真創作的「物中之霧」

架上繪畫及其不滿:洪藝真創作的「物中之霧」

此次於誠品畫廊舉辦的「洪藝真個展」,展出作品涵蓋英國留學期間(1997年)至2010年的創作近30件,一窺從純粹的幾何抽象繪畫(畫布)、繪畫翻模、逐步發展出繪畫與玻璃纖維(FRP)烤漆並置的演變軌跡。身為最熟悉洪藝真整體創作生涯的策展人王嘉驥曾表示,洪藝真早在英國留學時期,就展開她繪畫關鍵三元素:顏料、畫布與畫框,這三者間交互的辨證與探詢。

亮面是評論、歷史或是媒體會去紀錄討論的部分,而那亮面以外的陰影,陰影與亮面之間的關係,成了藝術與文學。——李維菁,《偶遇》

40歲,約莫就是我此刻正在寫作當下的年紀。遙想2011年,當時洪藝真逝世的消息在社群媒體上蔓延,哀悼的聲音持續了好一陣子,當時快滿30歲的我,接受到的是死亡的結局與病痛,許多人提到她的盡力與最終的耗盡。我始終無法理解是什麼樣的「盡力」,會讓一個人的生命永恆靜止。直到年齡的增長,當人生的責任開始有多方的索求,對於困境的想像才更加具體,人在面對身心勞動的高速運轉下,病痛感會被麻木,並在渾然無覺的狀態下,兀自的走到終局。

誠品畫廊「洪藝真個展」展場一隅。(誠品畫廊提供)

在王嘉驥〈回憶洪藝真(1971-2011) ——一位如純真赤子且才華洋溢的藝術家〉中提到,洪藝真日常的周間時刻,被教學行政工作所填塞,僅有周末能維持她創作的進度,熱愛創作的她,因此長期慣性熬夜,因她勢必在周末趕出作品能邁入下一道工序的進度,才能安心地返回南藝教學。而在往返台北與台南間的通勤時光,變相成為她僅有能補眠的珍貴時刻。

然而在洪藝真的創作中,毫無透露現實生活裡的疲憊,她對於材質、意念執行的精準度,就如同一拋過光的晶體般,厚重而透亮。而被她置於自己生命之前的「創作」,又呈現了何種景緻?

洪藝真的創作中,毫無透露現實生活裡的疲憊,她對於材質、意念執行的精準度,就如同一拋過光的晶體般,厚重而透亮。圖為誠品畫廊「洪藝真個展」展場一景。(誠品畫廊提供)

台灣幾何抽象藝術圖譜

洪藝真的創作一般被歸類於「抽象藝術」的「幾何抽象藝術」(Geometric Abstract Art)脈絡。幾何抽象藝術在台灣,約莫1960至1970年左右,開始發生於部分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支線中,以消化西方形式主義,與中國文化內涵的交融的創作形式為主,相關的藝術家包括李石樵、席德進、陳庭詩、蕭勤、霍剛、李錫奇等人。而1960至1970年代,真正啟動以幾何抽象藝術做為創作核心的實屬林壽宇,留英的背景,讓林壽宇作品中透露嚴謹與沉浸理解後的西方藝術史觀,在極簡的配置中,詮釋東方意識裡的「空」與「無」的美學觀。

洪藝真的創作一般被歸類於「抽象藝術」的「幾何抽象藝術」(Geometric Abstract Art)脈絡。圖為誠品畫廊「洪藝真個展」展場一隅。(誠品畫廊提供)

幾何抽象藝術,明確的概念涉及處理繪畫的「空間」與「物性」,物性所指的即萬物本質,在繪畫上更接近的詮釋在於材質的本質。在2021年「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中,明確將1980年代訂為台灣幾何抽象藝術百花齊放時期,許多藝術家投入幾何抽象藝術的創新實踐,都再次將媒材、空間、物質的界定範疇,得以拓延,此階段重要的藝術家包括胡坤榮、莊普、陳世明、曲德義、游正烽等人。

此次於誠品畫廊舉辦的「洪藝真個展」,展出作品涵蓋英國留學期間(1997年)至2010年的創作近30件,一窺從純粹的幾何抽象繪畫(畫布)、繪畫翻模、逐步發展出繪畫與玻璃纖維(FRP)烤漆並置的演變軌跡。(誠品畫廊提供)

王嘉驥曾於2010年於誠品畫廊策畫「台灣當代幾何抽象藝術的變奏」,呈現這項源於西方傳統的美學風格,如何落地台灣並產生「變奏」,也抽樣出在台灣藝壇持續選擇以幾何抽象作為創作形式的藝術家,多數都曾受過歐美高等藝術教育與史觀的洗禮,如留學英國的洪藝真,可謂在這個議題上擁有縱深的觀察,也是1990年代末至2000年後,少有仍持續探詢幾何抽象藝術之於當代意涵,以及繪畫本體辨證關係的藝術家,同時也將此議題深化,帶出未來世代持續發展相關議題的動能。

誠品畫廊「洪藝真個展」展場一隅。(誠品畫廊提供)

顏料、畫布、畫框與懷疑

此次於誠品畫廊舉辦的「洪藝真個展」,展出作品涵蓋英國留學期間(1997年)至2010年的創作近30件,一窺從純粹的幾何抽象繪畫(畫布)、繪畫翻模、逐步發展出繪畫與玻璃纖維(FRP)烤漆並置的演變軌跡。身為最熟悉洪藝真整體創作生涯的策展人王嘉驥曾表示,洪藝真早在英國留學時期,就展開她繪畫關鍵三元素:顏料、畫布與畫框,這三者間交互的辨證與探詢,她以幾近拷問的方式,追問這些構成繪畫語言的質性。包括解放繪畫必須「再現」的功能、畫框除了物理功能的凸顯畫作外,是否本身也能成為「造型」的載體。

洪藝真《無題》,壓克力顏料、畫布,20 x 20 x 4.5 cm,2006。(誠品畫廊提供)

洪藝真試圖在被文字圈限的扁平定義裡,在各種定義的懷疑裡,跨越對於「平面繪畫」的單一想像。如她最負盛名對於油彩的厚重堆積,也是在於對繪畫「平面性」的提問,平面繪畫/雕塑是否為一分為二的媒材類形,抑或繪畫也能具有空間結構,突破2D的維度範疇,而具有雕塑性的可能。

形式裡的觀念

端看洪藝真2010年的「無題」系列,即便是單色的平面,都有其提問與辨證的意識藏於其中,在塗滿黑與白的顏料的平面畫布上,藝術家刻意創造了如折痕般的浮凸,讓畫面的瀏覽有了微幅晃動的層次,但其中的整體又是如此毫不妥協的展現創作時,冷靜自持的理性情感。2009年的「無題」作品,僅看圖說標明尺寸20 x 20 x 8公分,與材料說明:壓克力顏料、畫布,僅會以為是張平面作品,但洪藝真這件作品選擇在畫布上疊加了近四層的畫布,並在每層的隙縫中,流淌出顏料的實體滴痕,這幅繪畫究竟該懸掛在牆面上,或是成為展櫃上的雕塑?洪藝真的作品即是如此簡潔又銳智的提問。

洪藝真《無題》,壓克力顏料、畫布,20 x 20 x 8 cm,2009。(誠品畫廊提供)

甚者,她更試圖挑戰繪畫的不可「複製」性,她以「複製」的手法複製自己的繪畫作品,以玻璃纖維重現自己的畫布創作,再送往工廠烤漆,最終得到兩幅乍看一樣,材質卻完全不一樣的作品,到底哪幅作品是雕塑∕繪畫?她在材質開發的前提下,卻置入一貫對於繪畫和藝術意義的提問。洪藝真的追問,讓任何與繪畫本質相關的「再定義」都充滿層次的辨證,她的技法與實踐,都蘊含觀念的表達,不滿足於肌理和形式的創發,她認可的創作,更是將觀念刻鑿於技法表層之下的骨髓之中。

洪藝真《無題》,壓克力顏料、畫布,65 x 65 x 7 cm,2010。(誠品畫廊提供)

炙熱與霧面

在洪藝真短暫的藝術生涯裡,體現出藝術家願意以僅有的時間,探問藝術的主體與本體的價值。她雖不斷拆卸與分離,架上繪畫所構成的要件,但她的雙眼卻定睛的看著藝術純粹的審美與核心。同時讓創作的動態、物件的存在都有了目的性與問題意識,繪畫本質也能具有策略意涵的面向。

在洪藝真短暫的藝術生涯裡,體現出藝術家願意以僅有的時間,探問藝術的主體與本體的價值。圖為誠品畫廊「洪藝真個展」展場一景。(誠品畫廊提供)

洪藝真讓原初僅具有乘載內容功能的畫布與畫框,得以轉換成表現性的載體,由於她聚焦於架上繪畫構成的所有要素,也讓顏料、畫布與畫框的物性、材質、意義被縮放看待。因此她的創作裡,具有一種本質的「不透明感」,不僅在於她對於「材質」的疊加,更在於她對於「意義」的疊加。這些疊加也造成即便眼前是幅形式極簡的繪畫,背後卻有結構繁複的思想辨證,匯聚成一並不清透的濃霧之感。

洪藝真讓原初僅具有乘載內容功能的畫布與畫框,得以轉換成表現性的載體,由於她聚焦於架上繪畫構成的所有要素,也讓顏料、畫布與畫框的物性、材質、意義被縮放看待。圖為誠品畫廊「洪藝真個展」展場一景。(誠品畫廊提供)

這層物質與思考的「霧面」,不僅有著洪藝真的細膩,及對藝術有著炙熱之愛的手感,更保存她冷峻思考下的強烈鑿痕。面對洪藝真的作品,確實如同走進濃霧般,卻有著恢恢的礦野感,但濃霧裡,總能在聽到遠方傳來燧石的摩擦與光火,暖和每個願意理解她不懈追尋剛勁下,亮面外的陰影。


洪藝真個展

展期|2022.04.02-04.23
地點|誠品畫廊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