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愛台灣,疼惜台灣藝術!用行動支持藝術銀行

愛台灣,疼惜台灣藝術!用行動支持藝術銀行

「藝術銀行」的政策,是前部長龍應台從2013年開始,由文化部編列預算,購藏我國藝術家的作品,並以低價租賃方式,分享作品至政府部門、公私立法人團體乃至民間企業。因此,從2013年藝術銀行政策上路之際,就飽受藝術圈關注。
何為藝術銀行?
「藝術銀行」的政策,是前部長龍應台從2013年開始,由文化部編列預算,購藏我國藝術家的作品,並以低價租賃方式,分享作品至政府部門、公私立法人團體乃至民間企業。
根據文化部藝術銀行的統計,2013年購入346組件,195位藝術家作品,總購入經費達3492萬元;2014年購入587組件,295位藝術家作品,總購入經費達4385萬;2015年購入356組件,174位藝術家作品,總購入經費達3620萬元。換句話說,這3年文化部已累積購藏逾1億1千萬元的台灣當代藝術,總共達1289組件作品,堪為難得的台灣當年藝術家收藏大戶。
因此,從2013年藝術銀行政策上路之際,就飽受藝術圈關注,從每年的人事經費、購藏藝術家的標準、將來推廣與獲利的可能模式,有識之士皆提出諸多建言,督促政府善用這筆預算,讓台灣當代藝術圈的藝術家多一個表現舞台,亦落實藝術銀行政策的最初衷:在公共空間裡,在辦公與生活的場域裡,藝術品成為生活的日常,讓真實可觸的藝術品不再是遙不可及,成為像我們呼吸空氣般的自然,一步步的落實美學。
在文化部辦公室的接待處,牆面是吳芊頤的一組3件作品《橋南窗景詩》。攝影|林亞偉
而今,每年文化部編列約4千萬元左右預算,購藏在世藝術家作品,已經累計近2千件作品。每件作品,購入平均成本約在新台幣10萬元上下,以成本的0.4%作為月租金基數,非常實惠。一件10萬元作品,每月只要花400元,附加些保險、運輸雜費,就可以享受藝術家嘔心瀝血的創作成果。從交通部電信總局、各地機場、建設公司、飯店旅館,乃至各種類型的民間工作室⋯⋯,租借作品正逐漸加溫中。
以201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藝術術銀行一共出租了5案167組件作品,租金收入22萬元;2014年成長為37案485組件作品,租金收入115萬元;2015年出租量更達74案775組件作品,租金收入155萬元。截至今年上半年,更已執行49案(公家機關8案、民間企業41案),租金收入達118萬元。從作品的出租數量到金額,皆呈現大幅成長。而今推行3年的政策正逐漸開花結果,同時藝術圈人士亦不斷提出不同的建言,在未來可望逐步完善藝術銀行的制度。如今,文化部作為領頭羊,最新一輪的藝術品布置已完成!
陳亭君作品,《工作室第三號》。攝影|林亞偉
文化部帶頭妝點藝術品
長年關心藝術銀行發展的鄭麗君,接掌文化部長以來希望「帶頭活化」藝術銀行藏品,同時示範藝術生活化理念,以藝術銀行豐富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妝點辦公室門面。於是,從政策發端的最源頭,由部長、次長、司長們帶頭到藝術銀行網站挑選作品,表達初部的偏好後,再由藝術銀行專家協助評估合適的作品。在意見往返溝通調整後,作品已上牆,果然耳目一新令人驚豔,進出文化部各辦公室,忍不住要佇足欣賞一番,而且,透露了文化部不同辦公室主人的個性與美感品味。
典藏採訪團隊,於夏日的一個午後來到文化部逐樓一探究竟,印象深刻。首先,兼具感性與理性特質的鄭麗君部長,提攜31歲的年輕藝術家陳亭君,長條型會議室中,以3畫成組併排,彷彿是工整幾何概念下的理性期待,甚具說服力。
陳亭君喜歡以系列繪畫,表現不同的居所空間。在作品《工作室第二號》,畫面中,她以輕描淡寫的色彩,表現房間的空間感,給人一種陌生與疏離的感受。房間內,零星放置著少數的家具與用品,表現出搬家的臨時與變動性;簡潔的房間,供應著生活所需的基本設備,少了一種歸屬感,卻也讓異鄉客獲得最基本的滿足。這是陳亭君以如日記般的敘事方式,訴說著寓所的故事,記錄下身在異鄉,不斷游移與變動的感受。《工作室第三號》,則描繪工作室的某個場景,以精簡的空間感拼貼許多日常生活物件。她以平塗的色塊描繪了暖爐、書架、工作桌椅、雜物箱等物件,搭配大色塊所構成的牆面和地板,展開對日常工作空間的凝視。這一系列的室內空間作品,是以1920年代芬蘭的工人之家作為發想,藝術家感同身受之餘,透過繪畫語言,讓作品中的空間,訴說某段時光與某些故事,頗耐人尋味。
會議室裡,只要多一幅作品就生色許多。攝影|林亞偉
同樣懸掛於部長會議室的白育綾作品,《夢的形式》。攝影|林亞偉
部長會議室另一面牆,則以61歲的白育綾50號作品《夢的形式》,既是平衡世代,也增添浪漫。白育綾喜歡作夢,她喜歡把夢境給予她的感受與撼動,轉化成繪畫中的抽象幾何空間。當自身的情感與記憶,凝結成繪畫中的抽象概念,回應當下的心理處境,就顯得迷人有趣。灰色顏料作為基底的畫面中,分布著不同大小的幾何色塊。有的色塊以富肌理的單色調表現,有的色塊則以夾雜著紅、黑色的白色調呈現。不同的色塊與筆觸,象徵著夢境中的不同片段與情境,也是生活空間、環境、潛意識的連結。
楊子葆指出,部裡會議室的作品調整,是討論最多的地方。因為作品既不能干擾會議,需要一股寧靜的氛圍,最初的時候有設想單純幾何圖形的創作系列,但是怕坐對面的看久了眼睛會累,「而且太過抽象的作品會引發聯想,可是我們這裡要聚精會神的工作。」楊子葆笑說。
文化部政務次長楊子葆於新莊行政院政府聯合辦公大樓,文化部辦公室內,與袁慧莉作品《太虛系列-15》合影。攝影|林亞偉
次長們的藝術眼光
自身就喜愛欣賞、推介同年齡層藝術家的楊子葆次長,辦公室除了收藏天才兒子楊允城第一幅油彩創作外,他選擇了袁慧莉的《太虛系列15》當靠山,以黃秋月《夏之影》作品,展現他登高望遠、思緒不受侷限的廣袤個性,辦公室進門的大烏鴉作品戴明德《飛越萬里逢甘泉》,也是相當另類,引人遐想。
水墨畫家袁慧莉擅長以大山大水作為題材,在傳統山水畫的造型語言之外,抒發環境議題的個人省思。在《太虛系列-15》中,袁慧莉使用傳統水墨的皴法樣式,細細描繪各種石頭紋路,拼貼而成塊狀的山石。山的形式有的圓滑、有的陡峭,每一座山皆具有不同的樣貌。背景色調為金黃色,呈現一種富麗堂皇的山水景象。藝術家將人為的操作融入自然風貌中,象徵現代科技使得都市建設無限的擴展,自然生態往往增添人為加工的景觀,瓦解了天人合一的理想,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也發生扭曲的變化,漸漸失去了平衡。袁慧莉打破傳統山水畫既定的美學觀,將視覺創作轉換為現實社會反思的語言,呈現女性藝術家細膩的提問與批判。
有趣的是,袁慧莉最新的創作系列正受關注,7月於台北耿畫廊舉行「墨的兩種呼吸方式-袁慧莉個展」,不只呈現藝術家過往的創作,還推出了藝術家自製的「火墨」,以燃燒宣紙捲成的墨筆,創作出當前遭受環境蹂躪的水墨創作,與過往文人透過「水墨」創作自成一方天地山水,「火墨」系列與千年來的水墨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1963年次的袁慧莉,由於在耿畫廊的展覽愈形受到注目。只能說,楊子葆的眼光好,挑了這幅長2米2的2009年「太虛系列」佳作。
楊子葆向典藏採訪團隊,介紹於辦公室窗邊的黃秋月作品《夏之影》。攝影|林亞偉
而楊子葆挑選掛在窗邊的黃秋月100號作品《夏之影》,是藝術家取材於旅行經歷,在技巧方面,融合東方水墨和西方繪畫的美學思維,以畫筆捕捉大自然每一瞬間變化無窮的光與色,以壓克力顏料在宣紙上盡情揮灑。黃秋月認為「大自然的一切」是「光與色」的集合體,將水墨的意象帶入西方繪畫技巧中,化為強烈的色彩元素以及不規則的大塊面,建構出畫面空間的色面分割,虛實之間讓作品產生自我的韻律性美感。居高臨下的辦公室視野,加上這幅不設限的發想意境,令人神往。
至於戴明德《飛越萬里逢甘泉》作品名稱已經暗示一切,縱使展翅飛翔的是烏鴉,依然能登高行遠!挑選這幅畫面有烏鴉的作品,楊子葆展現了身為文化藝術主管的包容。「如果談畫的人,對衰亡與重生、生與死的對比……,都不能坦然面對,那顯然是不行的。其實純粹就藝術市場來看的話,這件作品沒有那麼好,可是藝術銀行選了它,就表示藝術銀行評審覺得它有足夠的藝術元素與潛力。所以這幅畫一定要租過來!」字裡行間,代表楊子葆鼓勵年輕藝術家大膽創作!
曾創下公視金鐘獎入圍得獎最佳紀錄的丁曉菁次長,在藝術品挑選也展現了她獨特浪漫的音樂性偏好。偌大辦公室中,黃建樺攝影作品《空景-我相信有一件事是天真的》,就讓人眼睛一亮,超現實感十足。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濟民,挑選的謝依珊膠彩作品《相思森林》。攝影|林亞偉
藝術家黃建樺擅長用數位影像,進行拼貼創作。《空景-我相信有一件事是天真的》,以動物為主角,運用藍色、紅色、黃色等色彩,組成一個夢幻的虛擬空間。當動物進到這個劇場式的場景,超現實感油然而生。作品畫面中,有一隻綁著彩色氣球的斑馬,站在黃綠色的地面上,以舞台劇式的裝扮姿態亮相。藝術家創造一個結合自然景色與人造舞台的空間,呈現魔幻夢境的氛圍,邀請我們展開各種戲劇性的想像。這幅作品,甚受歡迎,台銀松山分行、台中軟體園區、藝術銀行營業總部……,借展資歷,相對豐富。又如帶有吉祥意涵的紅色基調的蔡元桓作品《歡喜先前》,也是丁次長辦公室前懸掛的作品。
藝術家蔡元桓透過色彩、形狀與線條,直覺反映出當下豐富的心理情境。他的作品一向風格多變,常以繪畫傳達心境與情感的轉變,呈現最真實的自己。而紅色象徵歡慶,色彩交錯的線條與紊亂的筆觸,則是內心狂喜的表現。這份喜悅,明顯感染了辦公室主人,共同咀嚼瑰麗的色彩。主任秘書陳濟民則比較偏好傳統一點美感品味,例如,綠蔭成林的具象寫實作品:謝依珊的膠彩作品《相思樹林》。
文化部不只租用年輕藝術家,已具國際知名度的中生代藝術家袁廣鳴,旅美藝術家鄭麗雲作品,也赫然在牆。這是文化交流司長吳紹開、副司長紀東陽,他們的國際交涉視野與「豔遇」。
文化部另一位政務次長丁曉菁,她的座位後方牆面,即是黃建樺攝影作品《空景-我相信有一件事是天真的》。攝影|林亞偉
從文化部走向世界舞台
袁廣鳴曾參加路易威登(LV)東京旗艦店的藝廊開幕,他以《消滅的痕跡》(Traces of Disappearance)創作概念,共襄盛舉,這是LV首度邀請台灣藝術家參展,備受矚目。掛在文化部貴賓室的《逝去中的風景-八月》,是袁廣鳴以巨幅數位影像創作,用葉子扁平而沒脈絡的影像,表現認同、全球化等問題。
袁廣鳴早在「城市失格」系列創作時,即以傳統相機攝影的方式,結合電腦技術,將不同時間的空間影像重疊在一起,再去除掉畫面中的人和車,留下某種事物曾經存在的樣態,也呈現出時間的痕跡。延續這種手法,「成為葉子的理由」系列作品,他先將枝葉掃描後,再經由電腦影像除去所有葉子上的葉脈,雖然作品中的葉子仍保有它們的外形與美感質地,但每片葉片的特徵也因此被抹除。
袁廣鳴曾表示:「葉子如何成為葉子的理由?就如同我們的身分如何被確定」。藝術家製造出一種奇觀現象,扭曲掉原有的現實,暗喻著全球化的今天,人們的共同處境「身分究竟如何被界定」的嚴肅話題。《逝去中的風景-八月》,已曾透過藝術銀行,出借給北向製菸工廠、彰化縣立美術館,以及藝術銀行展示室。
在文化交流司的入口,2幅鄭麗雲大作,擲地有聲。當線條作為構成畫面的最重要元素,鄭麗雲有一種繁而不亂、多而不雜的繪畫方式,如同禪繞畫般有條不紊地反覆刻畫,開展出兼具抽象與具象的表現形式。
旅居美國30多年的鄭麗雲,以堆疊油彩,再用刮線讓平面的畫作產生立體感,作品裡流暢的刮線,成為鄭麗雲獨特的識別碼,也讓她成功在國際藝術圈開拓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創作能量充沛的鄭麗雲,跳出框架,從巨幅油畫、橢圓形畫框,2014年創作的花系列,更直接以花朵的不規則造型製作木板再裱上畫布,運用她擅長的刮線技巧,勾勒花瓣的紋路。華麗的牡丹、素雅的野薑花、柔美的三色堇等,鄭麗雲用畫筆將她在庭園裡種植的花卉,躍上畫布,飽滿而活潑的色彩,讓觀者感受女性溫暖堅韌的力量。
楊子葆次長的辦公室入口旁,內裡的戴明德《飛越萬里逢甘泉》作品。攝影|林亞偉
這回因為正副司長吳紹開、紀東陽與鄭麗雲餐敘,留下借畫善緣。因此文化部辦公室裡的鄭麗雲作品,並不屬於藝術銀行。原來,看似嚴肅無趣的辦公室空間,可以這樣揮灑裝點,原來,自己的環境可以自己創造,自己的藝術家,可以自己疼愛,而更重要的是,台灣「藝術銀行」不再是搪塞政策、預料的虛應故事。
文化交流司司長吳紹開就感嘆,他多年前派駐南非外館時,得知美國大使派任各地時,都擁有10萬美元的藝術購藏預算,妝點外館,推廣美國藝術。而今,即便外交經費有限,但至少有藝術銀行的作品能夠租借,透過台灣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發聲台灣。尤其更可喜的是,文化部的藝術銀行政策,即將由文化部編列預算推廣到各外館。楊子葆就指出,外交官在國拚外交,可以用藝術交流打開話題,把我們自己國家的好作品講出來,推廣優秀年輕的藝術家。未來,藝術銀行的作品,將不只限於台灣本地的政府機關與民間機構,將擴大到美國紐約、華盛頓DC、日本東京、新加坡、泰國曼谷等外館,讓台灣當代藝術無所不在!
「自己的環境自己創造,自己的藝術家自己疼愛!」這兩句話,不再是空談了!從2013年藝術銀行政策頒布之後,文化部已投注逾1億1千萬元購藏台灣當代藝術作品,成效如何?這項過往台灣從來未有過的當代藝術作品進入周遭生活的政策,是否能夠持續延續?值得開心的是,台灣「藝術銀行」政策,正漸入佳境!
文化部長鄭麗君接續2013年以來「藝術銀行」的政策,帶頭租借藝術家作品,妝點文化部辦公室,更積極推廣到駐外館舍。
為了表率推廣「真跡、實惠」,以及「肯定、提攜年輕藝術家」的藝術銀行政策,文化部把位於新北市新莊的文化部辦公大樓當作試驗場域。文化部鄭麗君部長,以及楊子葆、丁曉菁、李連權3位次長,以及主任秘書陳濟民,外加文化交流司長吳紹開、副司長紀東陽⋯⋯都已經喜迎藝術新客,讓他們的牆,被妝點得美美的,非常具話題性。今次,文化部在楊子葆次長的親自解說下,讓典藏採訪團隊一睹文化部辦公大樓的藝術銀行作品,以為表率,讓更多政府機關到民間公司行號,都可見到藝術作品進入辦公生活場域,帶來的全新磁場效應。
文化部長鄭麗君辦公室旁的會議室,左邊牆面上3件作品即為陳亭君作品。攝影|林亞偉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0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林亞偉 (Lin Ya-Wei)( 110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