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的「策展人培力專案」最初於2010年啟動,透過藝企平台與邱再興文教基金會下的鳳甲美術館長期合作。後續這個專案又拓展了多所館舍作為合作對象。包括2013年加入台北當代藝術館及關渡美術館,2015年拓展到南部的蕭壠文化園區,2017年再加入了毓繡、宜蘭和北師美術館,以及今年新加入的有章藝術博物館等。其中,北師美術館從開始加入國藝會「策展人培力專案」首屆,即獲策展人表達合作意願。有越來越多館所選擇參與這個專案,而這些館所也成為年輕策展人實踐展覽的合作對象。
策展培力提供最寶貴的經驗:即是真實面對「機構」
而北師美術館作為一個大學美術館,與其他館所的差異在於其和校園直接緊密的關係。具有獨立性的同時也更強調實驗的可能,加上其地理位置在市區中心交通便捷之處,能見度高,對年輕策展人的出道作來說,是個多方條件具吸引力的場域。
而北師美術館作為一個大學美術館,與其他館所的差異在於其和校園直接緊密的關係。具有獨立性的同時也更強調實驗的可能,加上其地理位置在市區中心交通便捷之處,能見度高,對年輕策展人的出道作來說,是個多方條件具吸引力的場域。
北師美術館展覽暨國際事務專員王若璇受訪時表示,她肯定策展人培力專案對於年輕策展世代的幫助,美術館能提供策展人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資源與連結,而這些資源不僅是表象資金上的協助而已。
策展人培力計畫其實補足了台灣獨立策展人,尋覓機構合作相對有限外的其他可能,和機構合作的經驗對策展人生涯的養成非常重要,而策展人培力計畫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讓年輕策展人有機會切身遭遇與機構的各種磨合,無論是策展內容面,抑或展務執行層面上,「我認為這個專案最珍貴之處,即在於提供年輕策展人真實面對機構體制的機會。」
「即溶生活——未來記憶的想像」展覽現場。(攝影∕王世邦,北師美術館提供)
是策展人選館,非館選策展人
另外,策展人培力專案其實是年輕策展人來選取合作的館舍,「是策展人選館,並非館選策展人」,因為館所和國藝會簽約,需在執行期限內提供獲選策展人展覽檔期,並包括宣傳、行政資源、器材租借、DM印製和教育推廣活動等項目,依各館所可提供之資源而異。館方負責搭建所有與展覽相關的平台,而獲選的策展人則依志願填選他們欲合作館所的優先順序,評選時館方代表也會出席,表示館所的意見也會在評選過程中被採納。另一方面,對策展人來說也提供很好的觀察機會,除了美術館的形象、地點及硬體空間外,也可藉由評選會議接觸美術館的主事者或館員,對各個館所內部的狀態更加了解與釐清需求。每個文化機構都有它們各自的樣貌、限制與優劣勢,年輕策展人多數也僅能從館所過去辦的展覽,來揣測自己的展覽提案被呈現時的樣貌,「其實某部分和結婚與戀愛間的差距很像,當在更緊密的共同工作後,與先前的想像落差絕對是極大的。」
一個絕佳的舞台與絕對的壓力
雖然每個策展培力專案的合作館所在體質上多少有些差異,但關鍵的落差還是在各館所的空間條件。其他合作館舍通常有數個展覽可同時展出,但以北師美術館來說,每個檔期都只有一檔展覽(今年北師美術館首度同時舉辦兩個展覽:策展人培力「即溶生活——未來記憶的想像」與許家維個展「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也因此特別有放大的效果。北師美術館方面也會特別在意展覽的呈現品質,對於年輕策展人來說是一個絕佳的舞台,但也同時會面臨包括成果與高能見度的壓力。
策展人培力「即溶生活——未來記憶的想像」展覽現場。(攝影∕王世邦,北師美術館提供)
許家維個展「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攝影/黃宏錡,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師美術館的空間,對年輕策展人來說挑戰非常高。立方計劃空間負責人、同時也是資深獨立策展人鄭慧華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也曾於2013年在北師美術館舉行,但該展是由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項目所補助。「如果要動用整棟建築空間去做展覽,以『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的資源規模來進行還算充裕,但『策展人培力』的補助只有前者的1/3、甚至不到1/4。用這樣的經費來籌劃同樣的空間展示,相對會很辛苦。有了這次的經驗,我們也在思考針對『策展人培力』專案或許要限縮空間,不然在有限資源下,對策展人與館所來說都是相當吃力的。」
2013年「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於北師美術館展出。(北師美術館提供)
在策展實務面的溝通上,以今年由王韓芳所策劃的「即溶生活——未來記憶的想像」展覽,藝術家的挑選和展覽空間的安排都由策展人主導,館方則會站在觀眾理解、推廣與溝通的需求,在展覽文字及宣傳上提供建議,並發展教育推廣活動。另外,王若璇也提及由於策展人培力專案通常是年輕策展人重要的出道之作,以這檔展覽為例,策展人與藝術家經過密集討論,發展了多組新作,超出原先展覽預定的新作比例,以有限的資源負擔多個新製作,同時也因為是新作而無法完全掌握作品的狀態,其實對於年輕策展人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時程的配置、各種資源與費用都可能因此超出預期,她也認為策展人投入力道的輕重,會隨著策展經歷的累積越來越理解各種資源應用的優先順序。
在策展人培力前先行的「作夢計畫」經驗
過去,北師美術館原本就有自己針對年輕藝術家的徵件計畫——「作夢計畫」,因此,當今年美術館與合作策展人培力專案被呈現時,也有被誤認是「作夢計畫」的延續。但王若璇補充會有這樣的聯想,是因為兩個專案計畫的出發點很類似,都是針對年輕藝術世代,只是一個是藝術家,另一個是策展人。「這個計畫是由北師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發起,希望提供年輕藝術家一個實踐夢想的舞台,傳遞出北師美術館對於年輕世代的培育責任及新型態創作計畫的企圖心。」和策展人培力專案的差異是,「作夢計畫」由北師美術館自己主導,包括整個評選過程,從委員的選擇到評選會議中館員都全程參與,而目前北師美術館讓這兩個培力計畫同時在場館內發生,其實便是要強調北師美術館重視藝術生態培育的部分,希望可以給予年輕有實驗性的提案相應的展覽資源。
培力機制中「導師制」的可能
以北師美術館於2017年執行「作夢計畫」的經驗,當時獲選的葉名樺與陳彥斌,恰巧都是表演藝術類的創作計畫。「如名樺在創作發展的過程中有遇到一些瓶頸和盲點,我們(館方和創作者)都知道需要有人對話,而美術館的行政承辦或許能夠給予執行上的建議,但不一定可以協助到內容的創造。」表演藝術圈中有所謂的「戲劇構作」(dramaturgy),作為提供文本脈絡、與導演討論結構和情節發展的角色。經過與藝術家討論,北師美術館決定由美術館提供資源,邀請新加坡策展人/戲劇構作鄧富權作為葉名樺的「寂靜敲門——一個人的美術館」、陳佾均作為陳彥斌「嗨歌三百首」的戲劇構作。由於當時「台北藝術節」也正在和鄧富權洽談合作可能,因此當北師美術館向鄧提出擔任該檔展覽戲劇構作的邀請時,他也覺得剛好可以藉機多了解台灣藝術生態而允諾。
北師美術館針對年輕藝術家的徵件計畫——「作夢計畫」,2017年獲選作品陳彥斌「嗨歌三百首」。(攝影∕王文彥,北師美術館提供)
王若璇回憶,以鄧富權為例,他加入後對整個計畫推進有很顯著的幫助,他的提問幫助藝術家更清楚思考自己的創作。「個人思考很容易有盲點,這時有對話的對象很重要,若這個對象同時是館方與策展人都信任的對象就更理想。」鄧富權這樣有國際視野、熟悉視覺與表演藝術脈絡,並能提出批判思考的角色,對整個計畫的結構,包括視覺呈現上都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也是因為這個經驗讓館方和藝術家都成長很多,我們亦在思考這樣的機制有無可能引進到策展人培力上?」回到視覺藝術的語境,戲劇構作在此或可轉化為資深策展人作為導師、顧問或某種對話對象的角色,雖然這不一定是展覽順利的保證與解藥,但卻是讓更多可能性發酵、讓過程更加深化的契機。
2017年「作夢計畫」入選駔品葉名樺「寂靜敲門——一個人的美術館」。(攝影∕陳藝堂,北師美術館提供)
而今年策展人培力專案與王韓芳的合作經驗,也會讓館方思考如果有第三方存在,可能可以提供不同思考路徑的破口,「那個破口非常重要。」展覽的形成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展覽內容、論述形成、藝術家挑選等;另一部分則是偏操作層面,包括空間配置、佈展技術、資源尋覓、財務分配、宣傳推廣等。館方比較能提供操作層面的協助,但在展覽內容端,美術館承辦人不一定可以給年輕策展人足夠的討論能量,如果有第三方資深的策展人在其中,將會是年輕策展人在內容上更好的對話對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近身傳承策展經驗,同時也提供機構與策展人之外更多的視角。
在「作夢計畫」的合作經驗後,王若璇有感觸地建議未來相關培力計畫,無論是面對年輕藝術家或策展人,都可以思考引入第三方——資深策展人擔任導師,來協助培力專案的推動,他認為這樣的機制設置會讓年輕的策展人在策展這條路上,有更實質與深入的幫助。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