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讓影像在紀實中發光

讓影像在紀實中發光

攝影師林柏樑曾在受訪的影片中提到,他從不會給予被攝者指令,要求他們擺出動作來配合他的拍攝,他也提到,自己的作品…
攝影師林柏樑曾在受訪的影片中提到,他從不會給予被攝者指令,要求他們擺出動作來配合他的拍攝,他也提到,自己的作品具體來說應該是被攝者與他所共同合作完成。這透露出林柏樑作為一位攝影家在面對拍攝對象、攝影工作或是創作時的一貫態度,以及,因此得以從其系列攝影作品中發掘出人文視角與富含溫度的背後思維。不同於一般從業餘跨足專業攝影創作的發展方式,林柏樑踏入攝影領域始於遇見席德進後所獲得的啟發,這段經歷幾乎已被認識其作品的觀眾所熟知,林柏樑每次提及自己的攝影歷程,必然會回到這個起點,不厭其煩地重複說著他在1975-76年間如何跟著席德進習畫,進而與席德進一起旅行,走訪鄉間,認識台灣的老厝、古蹟與民間的人文地景,最後影響他選擇以攝影為職志,如同這是一個必不可遺忘且須隨時被提醒的初衷。
讓影像在紀實中發光
後來他所發展的影像作品,就像是成為他在這趟旅程中所感受到的衝擊與觸動的延續,從對於古蹟與傳統閩式建築概況的關注,到發掘庶民與民間信仰鏈結出的緊密情感與精神性,再到像是記錄陳達、黃海岱等從台灣民間長出的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者、台灣本土作家「文學的容顏」系列,以及原住民面臨與傳統文化逐漸斷裂的生存狀態,與後期跟著參與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抗爭公娼工作權益所拍攝的抗爭現場紀錄,近距離捕捉出她們不卑不亢的生存尊嚴與姿態等。
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展覽「浮槎散記–林柏樑」所集結其從1970年代至今,超過百件的攝影創作,以一種創作歷程的展陳形式,輔以口述與影像裝置,即讓我們得以更完整地窺探林柏樑從紀實攝影出發,所持續開展的思想與精神。林柏樑與經常與被攝者採取相同一個位置出發,並在影像的色階、構圖所營造的視覺畫面中,所溢出的部分並非在於以影像來獲取悲情的同情凝視,而是不同身分的人物,在面對生命與生存時所展現的基本尊嚴,也讓影像展現在觀者面前時,散發出的不是苦難,觀者能獲取的也並非僅止於視覺上的快感,而是在本該安定與凝結於影像中的現實片刻中,自然流露出的生命光芒。
林柏樑拍攝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抗爭過程影像紀錄。(攝影/楊佳璇)
楊佳璇( 12篇 )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畢業,2012至2018年1月於台南運作獨立藝術空間「齁空間」,現為自由撰稿人。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