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一偉

【回望當代:當代如何轉了彎?】2011-2020現場藝術與劇場變體
當公共性開始被積極納入表演性策展的核心,策展人也就被普遍期待,可以透過策畫藝術節,直面當代的關鍵問題,如人類世、生態、身...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呂佩怡和吳牧青談2011-2020十年文化藝術現象回顧
2024年的現在,若我們再回頭去看這10年之間的藝術和社會運動消長的變化,是不是有被我們輕忽的現象,而這些現象在當代的意...
何為跨領域藝術?跨領域藝術可以怎麼跨?
跨領域亦能來自某種觀念或理論,特別是以批判或解構角度出發的創作,它們對社會核心價值或藝術定義的挑戰,會伴隨著跨領域的傾向...
文化是什麼?文化就是阿嬤。
文化就是阿嬤。文化不一定是好生意,沒有好生意也一樣需要文化。我們要養阿嬤,因為她是阿嬤,不是因為阿嬤可以給我們錢,我們才...
藝術是人性的需求嗎?
藝術是否為人性的需要?並非是只能有對錯回答的問題。如果「是」的話,那又何必需要維護藝術的價值,根本多此一舉。「不是」的話...
為什麼我們需要壞作品?壞作品真的是壞作品嗎?
即使判斷的效力是主觀,卻有著客觀性的要求,我們會強烈希望所有人都會同意我們的看法。這也是為什麼,當別人在藝術上與你意見不...
藝術,在災難過後能做些什麼?
新冠肺炎的疫情發展至此,很多人都在問,藝術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幫得上什麼忙嗎?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但是我覺得獲得20...
劇評人耿一偉獲頒德國2023歌德獎章,「藝術文化具有化攻擊為友誼的功能」
耿一偉長期從事寫作、劇場工作與策展,2012年任臺北藝術節總監,自2018年起擔任衛武營戲劇顧問,2023至2024年則...
「2022思辨之夜」:疫情下普世人權的在地「動態編譯」,以及公民社會的集體重建
從去年的主題「後疫情時代生活指南」推進至今年的「動態編譯」,「思辨之夜」致力即時回應疫情劇變下的社會關係,共商公民社會的...
攝影、災難與情感行動
攝影總是獵奇,攝影總是對災難充滿興趣。每年世界新聞攝影的得獎作品,總少不了戰地裡哭泣的小孩,或是火災現場的消防人員,彷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