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化是什麼?文化就是阿嬤。

文化是什麼?文化就是阿嬤。

文化就是阿嬤。文化不一定是好生意,沒有好生意也一樣需要文化。我們要養阿嬤,因為她是阿嬤,不是因為阿嬤可以給我們錢,我們才關心阿嬤,而是如果沒有阿嬤,就不會有我們。

2023年8月我去德國威瑪,發現一個關於尼采的展覽剛開展,就興沖沖地跑去看。這個名為「私人尼采:不可能的展覽」(Nietzsche privat: Eine (un)mögliche Ausstellung)是威瑪古典基金會結合好幾個博物館的大型策展計畫「居住」(Wohnen)的特展之一,地點在威瑪新博物館。這個展覽討論尼采與當時設計威瑪尼采紀念館的建築師背後的時代精神,也展出尼采最後居所的家具。這個展的焦點,並不是尼采的哲學,而是尼采在藝術文化方面產生的影響力,其中有一個展間,即展出不少雕塑家的尼采塑像。

「私人尼采:不可能的展覽」(Nietzsche privat: Eine (un)mögliche Ausstellung)主視覺

我在看這個展的時候,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出國要看展覽,逛美術館?平常的時候,我們不見得會去逛自己城市的展覽。但只要一出國,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都是必訪之處,不論你喜不喜歡藝術。當然,答案並不難理解,展覽藉由物件透過空間布展的方式,呈現了國家或城市的文化精髓。對於一個出國旅行的人,除了消費之外,主要是欣賞另一個文化的藝術之美,美術館與博物館就成為必訪的聖地。

展覽最重要的存在目的,是展現一個文化認同的精髓。

如果到威瑪旅遊,每個人都會去逛包浩斯博物館,包浩斯學校最早在威瑪設立,已是威瑪這個城市的同義詞之一(另外兩個是歌德與威瑪憲法)。這個博物館持續推動相關的展覽與活動,不是為了什麼文創或產業,而是威瑪不能沒有包浩斯。

威瑪包浩斯博物館(Bauhaus Museum Weimar)/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我有一種看法,文化就是阿嬤。文化不一定是好生意,沒有好生意也一樣需要文化。我們要養阿嬤,因為她是阿嬤,不是因為阿嬤可以給我們錢,我們才關心阿嬤,而是如果沒有阿嬤,就不會有我們。文化不是用來賺錢的,文化是用來創造自我認同。台灣是有文化認同危機的國家,對這個根底不夠了解,台灣就沒辦法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可是我們在面對文化的時候,又常常希望文化是可以賺錢的工具,這是非常矛盾的。我們在台灣一直叫阿嬤要出去賺錢,出去賣什麼彩券。說實在的,要賺錢也輪不到叫阿嬤去賺。

文化內涵應該是多樣的,台灣有美食,其他文化也有美食,但我們除了夜市之外,還有什麼可以讓別的國家的旅客來台灣時,能快速理解台灣文化的認同,從而識別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特殊之處。我這次去歐洲是搭荷航,他們的調味罐,是一雙小木鞋的造型,我們馬上就知道是這是代表荷蘭。這個設計將日常生活提升為一種文化特色。

荷蘭木鞋(Klomp)/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居住」在包浩斯博物館的特展是「烏托邦之路」(Wege nach Utopia),展出了包浩斯關於理想城市與建築的各種思考與實驗。當然,包浩斯在今天已經不是主流的建築觀念,有些想法可能還要受到批判。但在看這個展覽的時候,我還是感受到,一百年前,這些包浩斯人把人類生活、設計還有大眾福祉結合在一起,包浩斯拓展了我們對藝術的觀念,不再把藝術當作一種高高在上或只能掛在牆上默觀欣賞的作品,藝術是可以介入生活,改變政治的有效工具。

我離開包浩斯博物館的時候,買了一個包浩斯劇場的帆布袋,要16.9歐元,其實不便宜,但我買得很開心。我不是在消費,我是在紀念,紀念我的威瑪之行與包浩斯給我的感動。這就跟我喜愛我阿嬤是一樣的,我願意花錢在阿嬤身上。

(更多精彩文章都在《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一書)


《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

耿一偉藉康德、巴迪歐、麥克魯漢與九鬼周造四位哲學家的哲學理論,交織出奠基45個提問的思考視野,並從五個面向來探討藝術的本質、藝術創作、策展機制、藝術與社會的關聯,以及當代藝術的未來與危機等議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邀讀者一同思考一些可能尚未被留意到的藝術問題。

耿一偉( 9篇 )

策展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圖片攝影/法國炸影像工作室)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