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與生活的重複循環

藝術與生活的重複循環

The Repetitive Loop of Art and Life

「那藝術的功能是什麼?」我問,她看起來有點緊張,靦腆地笑了笑,過了一會兒,她說:「我覺得藝術的作用是一面鏡子,用來反照自己或一些事件。」我接問她,在創作上她關懷什麼。陳薇表示自己的創作是從視覺、雕塑到身體,她關心展覽中的身體的角色與作用,「身體代表了人的總體經驗,一種現場感受。我想去找行為與雕塑的共通點」。

王道銀行的「堤頂之星2.0」是鼓勵年輕藝術家進行跨域與共創的藝術補助計畫,《LOOP—展演暨音像裝置創作》是今年的入選作品,11月初將在臺北首演,這個作品以類似莫比斯圓環的舞台裝置,結合服裝與表演,主創者之一陳薇解釋:「LOOP主要是想討論社會中的一些迴圈,人生總是反覆掉進某些循環,但又想跑出來的狀態。透過這個舞台循環中的交錯點,於是表演者之間就會在這裡產生一些摩擦,有點把路徑具現化的感覺。這個展覽會跟身體有一些相關聯,透過結合服裝讓身體產生一些姿態。」

陳薇是正統美術科班出身,高中就在美術班,大一讀書畫系,之後轉雕塑系,畢業後研究所繼續攻讀雕塑。我感覺到她是一個興趣很廣泛的年輕藝術家,不太想受到侷限。我之所以注意到她,是她曾來修過我在戲劇所的課,這真的是滿少見的,畢竟課程裡有許多即興表演與集體創作,一般美術系學生對這種工作方式不見得習慣。「進到大學以後發現,沒有一個科系或空間可以滿足所有我想學的,所以我就是到處跑來跑去,也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想創作的內心是涵蓋比較多元的,我可能會做行為,有時想做雕塑,又想拍影像,或是畫畫什麼的。我覺得在學院裡面好像點太乖,真的是全部接受老師給的,或只能在系上發表,很難造成一些突破或刺激,所以就只好自己來、到處修課,或是辦一些讀書會之類的來交流。」陳薇說道。

「那藝術的功能是什麼?」我問,她看起來有點緊張,靦腆地笑了笑,過了一會兒,她說:「我覺得藝術的作用是一面鏡子,用來反照自己或一些事件。」我接問她,在創作上她關懷什麼。陳薇表示自己的創作是從視覺、雕塑到身體,她關心展覽中的身體的角色與作用,「身體代表了人的總體經驗,一種現場感受。我想去找行為與雕塑的共通點」。她的說法,讓我聯想到包浩斯,特別是在包浩斯劇場當中,也充滿了各種將服裝、身體與空間裝置結合的企圖,而如果從這角度來看,《LOOP》這個作品也是滿有包浩斯劇場的精神。

陳薇以《LOOP》入選堤頂之星2.0。(圖片截取自《裝置×身體》展演loop的服裝與舞台紀錄

她在訪談過程中,經常提到策展人的重要性,並認為即使在學校裡,策展人可以扮演重要角色,推動整體環境,她說:「策展的運作不單只有發表作品,還牽涉到觀眾,整個組織與觀看方式,有目標的深化討論,包括了工作坊、採訪、評論跟報導等,活絡與串聯彼此。這在藝術圈裡是很重要的推力與聚合力。」

我問陳薇有哪些書、作品或創作者讓她印象深刻,她提到了大一的時候讀到卡普羅(Allan Kaprow)的文集《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與波伊斯(Joseph Beuys)的社會雕塑觀念,對她有很大影響,而美國藝術家羅伯.莫里斯(Robert Morris)的互動雕塑裝置《身體空間運動事物》(Bodyspacemotionthings),以及去年在臺中歌劇院看到視覺藝術出身的義大利導演卡斯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的《兄弟們》(BROS),都給她帶來不少刺激。

最後我問她不會對創作環境感到無力嗎?「會啊,大家都很容易在各自做各自的,沒有人統籌,一直loop,自己還要擔任行政等工作,這些問題都比創作更嚴重,真的需要人來組織,來推動環境。」她苦笑。

我心想,我終於懂為何她要做《LOOP》還有覺得需要策展人了。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10月號385期

耿一偉( 14篇 )

策展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圖片攝影/法國炸影像工作室)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