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

假如藝術家是一隻海燕:黃奕捷、廖烜榛「燕子洞」的造景術
藝術家為何在原有的人權地景上進行一個龐大的造屋工程?又何以在藝術季之後、行動之後以搭建影像裝置形式置回到白盒子空間?本文...
當展覽成為一首琅琅上口的歌:C-LAB「限動進行曲」策展人黃彥穎,談孩童觀展動機的再創造
黃彥穎很希望能夠將觀看展覽這個限縮在藝術圈的習慣,擴大到讓一般孩童都能擁有習慣看展覽的身體,「如果我策劃展覽是可以創造出...
奧拉之城:相機視角與兒童的眼光
小朋友所看到的「奧拉之城」究竟是什麼樣子?無論如何想像,大人都很難勾勒這樣的世界吧?何不讓孩子自己說?念頭一轉,我訪問起...
藝術與乘客不期而遇:國藝會與高鐵二度跨域合作,推出「台灣高鐵藝術計畫—寶島隨聲聽」
在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的總策劃下,本次計畫更進一步從「聽覺」這項看似無形卻無所不在的感知出發,邀請柯智豪與陳怡潔分別擔任音...
藝術的社會參與 VS. 延宕滿足的健身慾望
社會參與不見得需要藝術的介入,當創作者真有機會介入,其必要性又為何?在展演框架的保護下,創作者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然而面...
「能量之地」的新地標:撒部.噶照豐濱海岸公共藝術新作及其意涵
港口部落乃至東海岸代表性藝術家之一的撒部.噶照(Sapud Kacaw)為位於台11線60.5公里處的石門班哨角休憩區,...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的創作歷程:注入穹頂的生命
我們在選擇穿什麼衣服的時候,也在決定我們是誰。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穿著打扮是在對自己與他人表達我們的身分。當一座城市為公共...
(後)疫情時代的燈會轉向:光環境改造與美術館燈節
從今年年初已發生與延期將發生的幾個燈節看起,筆者發現為因應疫情影響,而走出了兩種新的趨勢轉向:一是各縣市在多年來辦理燈會...
【美感教育專欄】為孩子打造「專屬感」的空間、建築到景觀設計
希望在兒童遊戲樣貌改革的潮流中,除了講求特色、功能、共融之外,也能放慢腳步,兼顧美感的呈現,與現地自然環境、生態的呼應以...
莊志維 X 舒米恩專訪:視覺藝術與流行音樂的跨域合作,實驗公共藝術的新轉向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委託創作計畫「思念是一首歌」,藝術家莊志維發揮限地製作的創作特點,首度集結創作脈絡中的三大重點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