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

從ACG到WINDOWS,當代藝術的媒介演化環境
「視窗世代」的當代「視覺藝術」,其所呈顯出的特質與面貌,一如史澤曼(Harald Szeemann)所強調的藝術生成方式...
讓生態活下去:氣候及環境危機與機構轉型
疫情之下,生態轉向(ecological turn)變得更加急迫。譬如因著旅行限制,藝術家不得不被迫思考不飛行及減少碳足...
是體驗式經濟,還是沉浸式藝術?從視覺認知到「情境體驗」
無論是藝術、攝影、電影、時尚、建築、設計、居家風格等,在今天一切都逃不過情境體驗的無孔不入。從生活層面來說,今天我們到咖...
【下一站,首爾】立木畫廊:創辦人慕德偉與韓國總監Emma Son談首爾空間經營策略
自2017年設立首爾空間以來,立木畫廊陸續推出歐文.沃姆(Erwin Wurm)、吉爾伯特與喬治(Gilbert & G...
後疫情時代的地域分離與商業交融──2021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中的亞洲當代藝術
在全球最具權威性的藝術博覽會中,軍械庫雖然不及巴塞爾(Art Basel)的豪門聲譽和財團投資,也並非像弗里茲藝術博覽會...
當代策展的地理 —空間轉向
如同社區中的公用穀倉是透過共享的集中管理,Ruangrupa也將這樣的集體互助精神,用來組織與策劃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
當代藝術的增值與貶值
首先驅動收藏家的通常是渴望—擁有一位藝術家、尤其是一件作品的渴望。某些人顯然比其他人更受歡迎,全球對他們的需求極高,巴斯...
為台灣藝文地標催生
過去兩年多,文化部確已卯足勁逐步把C-LAB打造成帶動公眾參與的新型態藝文機構,在整建老建物的同時,支撐了各種文化實驗計...
未知的歷史
我們對藝術的看法不斷在改變,其所涵納、包容的範疇也越見豐富。簡單如對「原民藝術」一詞的定義與討論,都在這20年中產生諸多...
【原民的普世,普世的原民】與五位原民藝術家的 紙上Podcast訪談摘錄
本文摘錄我與五位原民藝術家的訪談,並進行時間序與主題的編排調整,經藝術家過目後完成撰稿,提供最精鍊的藝術家「原音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