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日治時期作為臺灣初識現代性與「摩登生活」的起始,後來歷經政權更,遺留下來的建築資產,則在文資意識慢慢覺醒之際,慢慢地再利...
在後COVID-19時代,相對應的新的建築形式也應該被創造出來,進而催化整座城市在空間結構上的改變。很多地方必須推動都更...
展覽由六個子題展開,包含「美援」、「中國復古」、「中國現代」、「在地現代」、「非典型」以及「新生活」;透過「建築」此一觀...
素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被譽為國際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
韓國龍的外觀與中國龍非常相似,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韓國龍有較長的鬍鬚,龍的爪子或嘴裡經常銜著巨大的「如意寶珠」(여의보주,y...
「神話生物:中國和世界的幻獸(Mythical Creatures: China and the World)」特展以龍...
從2023年邁入2024年,本刊匯整了臺灣及全球重要的藝術展覽,即便許多展覽細節尚未發表,但仍然可以從中瞥見不同地區的...
陳宣誠認為若要談文化治理,要跳脫這些普遍性的論述,回到「治理」的層級思考,治理是一個關於系統與組織關係的問題,涉及到面對...
華裔建築聲學專家徐亞英(Albert Xu,1934-2023)於本(12)月6日病逝巴黎。從事建築聲響美學超過一甲子,...
對於藝術家來說,在城市博物館中,要如何以其藝術生產的觀點,跟觀眾有更好的溝通呢?海德根(Carl Heideken)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