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

藝術與乘客不期而遇:國藝會與高鐵二度跨域合作,推出「台灣高鐵藝術計畫—寶島隨聲聽」
在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的總策劃下,本次計畫更進一步從「聽覺」這項看似無形卻無所不在的感知出發,邀請柯智豪與陳怡潔分別擔任音...
藝術的社會參與 VS. 延宕滿足的健身慾望
社會參與不見得需要藝術的介入,當創作者真有機會介入,其必要性又為何?在展演框架的保護下,創作者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然而面...
「能量之地」的新地標:撒部.噶照豐濱海岸公共藝術新作及其意涵
港口部落乃至東海岸代表性藝術家之一的撒部.噶照(Sapud Kacaw)為位於台11線60.5公里處的石門班哨角休憩區,...
【以雕塑之名】產業困境中,當代雕塑的整合經營與創作出路二三種── 專訪胡氏藝術、双方藝廊負責人胡朝聖
胡氏藝術的一個重要業務是參與公部門的公共藝術標案,加上相關的地景藝術節、城市藝術節,為創作包括傳統雕塑、複合媒材裝置在內...
【以雕塑之名】尋找跳脫框架的公共藝術思維──專訪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副總經理徐孝貴
談如何追求活絡的雕塑藝術市場,徐孝貴直言其根本的關鍵仍在於良好的創作觀念,作品本身是否吸引人是最重要的基礎。現今,藝術市...
【專題】以雕塑之名:台灣雕塑藝術的現況與未來
若觀察台灣美術館展覽、藝術評論,「雕塑」一詞,彷彿成為了一個古老、衰頹、避免被使用的字詞。這樣的現象不禁引發我的好奇,因...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的創作歷程:注入穹頂的生命
我們在選擇穿什麼衣服的時候,也在決定我們是誰。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穿著打扮是在對自己與他人表達我們的身分。當一座城市為公共...
(後)疫情時代的燈會轉向:光環境改造與美術館燈節
從今年年初已發生與延期將發生的幾個燈節看起,筆者發現為因應疫情影響,而走出了兩種新的趨勢轉向:一是各縣市在多年來辦理燈會...
【美感教育專欄】為孩子打造「專屬感」的空間、建築到景觀設計
希望在兒童遊戲樣貌改革的潮流中,除了講求特色、功能、共融之外,也能放慢腳步,兼顧美感的呈現,與現地自然環境、生態的呼應以...
莊志維 X 舒米恩專訪:視覺藝術與流行音樂的跨域合作,實驗公共藝術的新轉向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委託創作計畫「思念是一首歌」,藝術家莊志維發揮限地製作的創作特點,首度集結創作脈絡中的三大重點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