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來去竹圍工作室住一晚
寶藏巖聚落是我與陳漢聲成立走路草農/藝團,在台北生活的第一站,而竹圍工作室則是台北生活的第二站,我在此之前,都是在高雄與...
在機構主事者與藝術家戰爭的破敗景觀中,許峰瑞談機制透明化與藝術行政專業建立
近年來,「館長」爭議頻繁,在視覺藝術圈長期對政府喊話的「藝術專業治理」下,「專業人士們」實質上並無法拿出可信服藝術參與者...
【影形力專欄】逆行影像回憶錄
逆行影像在作為「吸引力電影」之餘,在我看來深具潛力的地方,是不能不去思辨它在中外影像藝術史裡,尤其關於敘事、歷史乃至媒介...
「混種」會是未來的影展、影展的未來嗎?疫情下的國際影展觀察
疫情帶來的改變,提供影展重新盤點資源、檢視自身定位的機會。這些規畫與取捨,呈現的是對「何謂影展」的思考與態度、希望透過這...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三:李承寬
李承寬1914年生, 16歲前往德國, 1934年起跟隨德國表現主義建築師Hans Poelzig學習2年,大學畢業在夏...
【Live Forever專欄】活影像或在影像裡活著:用網路/攝影機表演的藝術
從約翰.伯格的觀看影像到Eva & Franco Mattes與阿馬利亞.烏爾曼的網路社交,「web」跟「cam」展演了...
【藝術收藏新趨勢】一個全新收藏世代的來臨
在疫情期間二級市場銷售狀況意外火熱。相關藝術市場報告中不約而同指出,這和疫情造成高資產階層無法參加實體展覽,只能透過線上...
你想成為庫洛魔法使還是一位策展人─庫洛展裡的驀然回首
先說結論,當然是成為庫洛魔法使呀!但是,有這種機會嗎?肯定沒有,既然沒有機會成為庫洛魔法使,就有機會成為策展人嗎?庫洛魔...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二:陳其寬
陳其寬1921年生於北京,小時候受私塾教育,大學就讀中央大學建築系,1948年赴美留學,並在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事務所工...
藝術村20歲成全行政園區都更,也請成全藝術在中央地帶呼吸交流的基因
介於臺北車站到華山之間的廊帶,這十多年來已演變過幾次開發意圖,7月5日由市政府文化局發函給藝術村營運部的公文,指示T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