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使用攝影的觀念藝術家:美國肖像攝影巨匠安妮.萊博維茨

使用攝影的觀念藝術家:美國肖像攝影巨匠安妮.萊博維茨

Conceptual Artist Using Photography: Preeminent American Portrait Photographer Annie Leibovitz

1949年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是當今最知名的肖像攝影師之一,自1970年代以來先後擔任《滾石》(Rolling Stone)、《浮華世界》(Vanity Fair)、《時尚》(VOGUE)等知名雜誌首席攝影師,50年的傳奇攝影生涯中創作出一系列影像,不僅捕捉了美國長達半世紀的社會氛圍、文化思潮與政治變遷,也誕生出無數令人心靈震撼的經典影像。

1949年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是當今最知名的肖像攝影師之一,自1970年代以來先後擔任《滾石》(Rolling Stone)、《浮華世界》(Vanity Fair)、《時尚》(VOGUE)等知名雜誌首席攝影師,50年的傳奇攝影生涯中創作出一系列影像,不僅捕捉了美國長達半世紀的社會氛圍、文化思潮與政治變遷,也誕生出無數令人心靈震撼的經典影像。

攝影家安妮.萊博維茨,攝於2012年。(©Annie Leibovitz)

隨便用Google 搜尋安妮.萊博維茨這個名字,一張張令人眼熟、如今已屬大眾文化集體視覺記憶一部分的精彩影像躍然眼前。從音樂到政治,從時尚到運動,從電影到舞蹈,幾乎美國社會家喻戶曉的名人或是各個領域最具標誌性的人物,都一一被她的鏡頭定格成了永恆─約翰.藍儂(John Lennon)全身赤裸、如嬰孩般蜷曲依偎在全副衣裝的小野洋子身旁,這張充滿柔情與親密的照片成了數小時後遭槍殺身亡的披頭四主唱生平最後一幀影像。1974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因水門醜聞爆發辭職下台,萊博維茨以載著尼克森離開白宮的直升機正起飛離地,三名軍人在槳葉旋轉掀起的狂風下收捲著紅毯,呈現一個政權的倉皇落幕,是她攝影生涯初期最膾炙人口的兩張照片。

即便日後被挖角到《浮華世界》和《時尚》,拍攝的對象更多是影星和名模,她也總能通過各式各樣奇思幻想的情節、風格化的場景、戲劇化的燈光,穿透拍攝人物的外在身份和形象,在剎那一瞬間捕捉到其複雜多面性格中的某個微妙的態度、情感,甚至脆弱。於是乎,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身後燃著一團熊熊烈火;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雙手試圖撕下敷在臉上的面膜;琥碧.戈柏(Whoopi Goldberg)全身浸泡在乳白的牛奶浴裡,面露慧黠的笑容;就連正襟危坐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在拍攝官方照片時應她要求摘下皇冠;或是捕捉已故時尚教主卡爾.拉格斐爾(Karl Lagerfeld)早晨穿著睡衣,坐在床上畫畫的景象……。

《時尚》總編輯、康泰納仕(Condé Nast)集團(註)藝術總監安娜.溫圖(Anna Wintour)即表示:「沒有什麼是安妮拍不了的;也沒有任何要求對她而言會太古怪,太離奇,太困難。」 雖是時尚攝影,萊博維茨卻一再挑戰時尚的美學和品味,因此不乏一些富爭議性的照片,例如1991年黛咪.摩爾(Demi Moore)挺著七個月大孕肚全裸上鏡,引起軒然大波,卻也讓雜誌發行量從80萬爆增為100萬;或是前奧運男子十項全能金牌得主威廉.詹納(William Bruce Jenner完成變性手術後成為凱特琳.詹納(Caitlyn Jenner) 的嫵媚風姿,都登上了《浮華世界》雜誌封面。萊博維茨以鏡頭為她們塑造了傳奇,所引發的文化震盪卻也讓孕婦身體、變性等議題成為討論焦點,改變了人們的觀點,促進社會轉變。

2021年歲末,全球深陷疫情漩渦第二年,經過去年紐約漫長封城的蟄伏和沉潛,萊博維茨重拾起了往日快節奏的緊湊生活─法蘭西美術院第二屆威廉.克萊恩(William Klein)攝影獎得主及個展,豪瑟沃斯紐約州南安普敦畫廊 「秘境奇旅」(Wonderland)個展,以及出版同名攝影集。為配合新書宣傳,在歐美各大城市之間馬不停蹄,同時準備著即將於香港登場的大型個展。剛從歐洲返回紐約的一個星期日早上,時間才剛八點半過後不久,電話那頭的安妮.萊博維茨已是精神奕奕,嗓音洪亮。

安妮.萊博維茨作品《理查.尼克森離開白宮,華盛頓特區,1974》(Richard Nixon Leaving the White House, Washington, D.C., 1974)。(© 安妮.萊博維茨)

不是時尚攝影師的時尚攝影

余小蕙(以下簡稱余):這次在香港豪瑟沃斯畫廊的展覽在原先「早年歲月1970–1983」之外,增加了「秘境奇旅」,在此同時,您的同名攝影集剛由PHAIDON出版社出版,匯集了過去二十年間為兩大時尚雜誌《浮華世界》與《時尚》所拍攝具代表性的作品。首先請您談談這次香港展覽的構想和組織?

安妮.萊博維茨(以下簡稱萊博維茨):香港展覽的第一層樓以我的早期作品為主,另一層樓則是截然不同的展覽「秘境奇旅」。這兩個展覽南轅北轍。「早年歲月1970–1983」展中,觀眾看到是一位初生之犢的攝影師,終日帶著相機和好奇心,滿懷抱負、義無反顧地迎向世界。這批早期作品內容多樣,具「報導攝影」風格。「秘境奇旅」則是最近20年,亦即與早年歲月創作相隔2、30年的攝影,主要是我為時尚雜誌拍攝的影像。能夠將早期具紀實風格的報導攝影和晚期更多是觀念性、創造性的作品並置展出,是一次非常難得、且有意思的嘗試。

余:請問這次出版《秘境奇旅》攝影集的初衷和願景?

萊博維茨:這本書出發點是:一本關於時尚的攝影集,同時讓人明白我不是「時尚攝影師」!這本書的內容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已經整理得差不多,但疫情讓我有了更多時間重新組織和建構這本書的敘事。當我回顧這批照片時,其實有許多心理層面的東西,我在其中注入了許多關於肖像的想法。這批時尚攝影和一般新聞攝影最大的不同包括拍攝對象本身就喜歡鏡頭,喜歡扮演,讓我如魚得水,拍了非常多的照片,而且還樂趣無窮。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不知道該以什麼方式呈現多年來為時尚雜誌所拍攝的這些影像。我先前已經出版過以音樂、女人、舞蹈為題材的攝影集,因為我很喜歡書的形式,我認為是最至高無上的表達自我的方式。這本書以比較學院的方式來鋪陳敘事,香港展覽則挑選了其中多件最具意義的作品。

安妮.萊博維茨攝影集《秘境奇旅》封面。(安妮.萊博維茨與豪瑟沃斯畫廊提供)

余:為什麼取名「秘境奇旅」?您怎麼定義「秘境奇旅」?它對您這五十年來的攝影創作具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萊博維茨:其實原本題目是「在兔子洞深處」──但我覺得不合適──是進入一個想像世界,一個非你習以為常、會讓你驚異的地方。這本攝影集以《愛麗絲夢遊仙境》和《綠野仙蹤》這兩個童話故事為基礎,之後,我從童話故事延伸出來,收錄了包括自希拉蕊以來的歷任第一夫人─時尚雜誌從1930年代的傳統,會在新總統上任初期拍第一夫人─等其他類型的肖像照。這本書第一張照片是莉娜.丹恩(Lena Dunham),她雍容華貴地佇立於曼哈頓富盛名的伯道夫.古德曼(Bergdorf Goodman)百貨公司櫥窗內,窗外的街道上人行往來。這張照片為這本書定了調,即我讓自己抽離了「時尚攝影師」的身分。我喜歡這張照片,它似乎在說,時尚圈外頭仍有另一個世界,生活照樣進行著;另一方面,儘管世界歷經種種改變,仍充滿許多奇幻曼妙的事情。

余:您提到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和《綠野仙蹤》這兩個專題,卡司相當驚人,前者網羅了國際頂尖服裝設計師,《綠野仙蹤》則除了主人翁桃樂絲由影星姬拉.麗莉(Keira Knightley)扮演外,其餘參加演出的全是藝術家,且都是美國知名大藝術家。我尤其好奇的是,藝術家多半特立獨行,您是怎麼把他們聚在一塊的?

萊博維茨:我跟你說,我現在想來也覺得不可思議(大笑);他們竟然全都同意參加!約翰.柯林(John Currin)說他要當錫鐵人、布萊斯.馬爾頓(Brice Marden)扮演稻草人、卡拉.沃克(Kara Walker)是好魔女、賈斯帕.瓊斯(Jasper Johns)是膽小的獅子、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是魔術師、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是壞魔女,傑夫.昆斯(Jeff Koons)則扮演了長翅膀的猴子。坦白說,我相信這在今天是不可能的了。

余:當時能號召這麼多藝術家參加,是您個人的人際關係嗎?

萊博維茨:不是的,我認為你忘了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藝術家都是愛玩鬧、有創意的人,當時大家都有種受邀去參加派對的感覺。整個過程特好玩,雖然工作量極其龐大。

余:您如何塑造每個人物的特徵?

萊博維茨:其實童話故事的角色都已經存在,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湯姆.福特(Tom Ford)想扮演白兔子,其實很多人都想要這個角色,但被他先選走了。約翰.加利亞諾(Johen Galliano)想扮皇后,你沒法禁止他們想要的角色(笑),我們盡量想辦法讓大家都高興。我則做很多研究,尋找一個故事,一個介紹那個人物的方法。

余:您長期擔任《浮華世界》、《時尚》等知名時尚雜誌專屬攝影師,但卻再三強調自己不是時尚攝影師。請問您怎麼看待自己的創作,以及您和時尚的關係?

萊博維茨:我在舊金山美術學院學的是繪畫,學攝影時受到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與亨利.卡蒂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影響。當我離開工作了13年的《滾石雜誌》,加入康泰納仕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對待攝影師像藝術家一樣,非常尊重,我可以盡情發揮、創造,不介入和干預我的工作,儘管時尚攝影仍有其他制約。我在時尚裡頭看到很多可能性,但也盡可能淡化時尚的重要性,我關切的是捕捉和創造拍攝對象的人格特質。我因為不是時尚界出身,反而能為時尚攝影帶來許多東西,例如新聞攝影仍存在於我的肖像中,我一直以「故事」為線索來進行創作。

余:您也的確是位說故事的高手,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不僅充分體現您獨特的美學風格(豔麗飽滿的色彩,或柔和立體或具戲劇效果的布光,精心的場景調度等等),且不乏如好萊塢級別的奢華製作,例如前面提到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和《綠野仙蹤》專題,請問「偶然」在您的創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萊博維茨:你可以規劃和安排到一定程度─也必須如此,因為你有時間限制,和一大堆人工作,必須做很多研究,對怎麼拍有一些想法─然而計畫再周詳,你仍舊希望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安妮.萊博維茨作品《莎拉.潔西卡.帕克,紐約廣場飯店,2005》(Sarah Jessica Parker, the Plaza Hotel, New York City, 2005)(©安妮.萊博維茨)

余:有沒有哪些讓您格外印象深刻的拍攝經驗?

萊博維茨:我在書裡提到許多在各地拍攝的故事,例如我和蕾哈娜(Rihanna)到古巴拍攝,整個過程非常緊湊和激烈,你彷彿身處一個與世隔絕的時空膠囊當中,但你能感覺到這一切即將消失,我只能透過攝影來傳達這種撲朔迷離的感覺,蕾哈娜散發出一種令人沈醉、不可自拔的光芒……。

余:您拍了這麼多人物,創作了這麼多影像,哪件作品是您個人最喜歡、最滿意的?

萊博維茨:我不是這樣看事情的。我很幸運,能夠50年來持續攝影,以不同方式去創作。我的作品很多是數張照片構成一個整體,很難抽出來單獨談。我認為照片之間相互關聯,產生對話,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攝影集的原因,在翻閱書頁之間─而且我通常按照時間順序編排─你可以看到拍攝過程,感受到敘事的鋪展。家庭照片對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一批攝影,我至今仍不斷在拍,家人和朋友的照片對我來說意義深重,每次看都帶給我許多歡樂,但這些照片我不會在畫廊展出,而是貼在家裡的冰箱上。

余:今天回望這些2、30年前,甚至4、50年前所拍的照片,有什麼新的想法或感受?

萊博維茨:這些影像鋪展開來猶如一條長河,我可以在早期作品中發現自己現在作品的根源,比方說,看著早年拍攝的這批人物肖像,我發現其實時尚始終存在,例如歌手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其穿著打扮一方面為樂迷所效仿,同時也塑造和突顯了她的形象。肖像攝影讓我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去拍攝,我傾向於把自己視為使用攝影的觀念藝術家。攝影是一個廣闊的媒介,能容納許多不同的藝術方法。

余:除了在亞洲舉行展覽,您是否有計畫拍攝哪些亞洲名人?

萊博維茨:目前我的工作室和我正在擬定接下來想拍攝的人物名單,我希望儘快重新啟動肖像攝影的工作,名單肯定不只侷限在美國,而會是包括全世界。


註 著名國際期刊出版集團,旗下包括《紐約客》(The New Yorker)、《浮華世界》、《時尚》等多份刊物。

余小蕙( 30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