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家/平面設計師】身分的轉換,可以相輔相成:劉致宏

【藝術家/平面設計師】身分的轉換,可以相輔相成:劉致宏

談到近年討論熱烈的「斜槓」話題,劉致宏抱持正面態度,他笑說現在哪個藝術家沒有斜槓?他認為斜槓與時代有密切的關係,而且藝術家不能只會做一件事,斜槓好壞難以下絕對定論,不過抱持正面且肯定的態度應該是無庸置疑。
劉致宏在《聲音地誌1》中採訪在地居民。(劉致宏提供)
和劉致宏見面採訪當天,他正忙完委託案件的聯絡工作。3月初參與花蓮的「花綵列嶼—斷層藝術節2019」接近尾聲後,隨即飛往韓國協助另一位藝術家佈展;即便委託案件接踵而來,劉致宏對創作的所思所想並沒有因為眼前的忙碌而停下腳步。
談到近年討論熱烈的「斜槓」話題,劉致宏抱持正面態度,他笑說現在哪個藝術家沒有斜槓?他認為斜槓與時代有密切的關係,而且藝術家不能只會做一件事,斜槓好壞難以下絕對定論,不過抱持正面且肯定的態度應該是無庸置疑。「斜槓身分的轉換可以相輔相成並非壞事。」
以他的觀察目前外界所認定的斜槓多以「時間」來劃分,時間被切割為三分之一做A,三分之一做B,最後的三分之一做C,三者總和為1。但在他心目中所認同的斜槓意義則不然,意指不同身分的轉換,也就是「一加一加一等於一」,每一個「一」都是完整的,換句話說亦即在每個領域皆獲得成就、肯定與認同。「所以不用把它窄化為我的一部分是什麼、另一部分是什麼,應該是每一部分都是完整的。即便是身分可能有所衝突但都是完整的。」
他分享到朋友曾質疑他接其他的案子會無法全心全意在藝術家的工作上,這樣容易失去或模糊藝術家本身的角色。他說道:「現在我是藝術創作者,曾有朋友告訴我覺得我一直在『工作』,好像離創作愈來愈遠?」朋友認為創作者不應該被切分出去做另外一份工作、或創作以外的工作,而必須是全心全意與百分之百的選擇成為藝術家,只能做藝術家的事情。「但我認為『工作』僅是你的一個選擇,你在做這份『工作』或『創作以外的事情』時,難道就沒有藝術家身分和思維了嗎?」
所以對劉致宏而言職業或身分並沒有太大差異。「今天擔任斜槓的某個身分、或者可能是十個斜槓的身分,但我本質上還是創作者,以創作這個行為為主要中心。朋友提出這樣質疑時,我會反思這樣的說法是否合適套用在我的身上。」
資金來源?   
不可諱言,斜槓議題之所以發酵與經濟的關係可謂密不可分。舉例來說,在專職藝術家中與畫廊合作或簽約成為旗下代理藝術家者,雖然在創作或經濟來源上獲得支持,但也可能衍伸另一種問題。「年輕藝術家也許會嚮往被簽約代理,因為有穩定的經濟來源,讓他可以專心從事創作。但這只是表面所見的,其實背後亦有很多規則是看不見的,它是以另一種方式進行作品的交易。」
劉致宏表示對自己而言很有可能因為生活在相對安逸的環境下,而失去衝撞和冒險的心。若以此來看接案的工作反而可以讓他在創作之外接觸到更多不同領域的人或世界的機會,進而將這些隱性的影響回饋到自己的創作中。
劉致宏認為不同藝術家對於身兼數職,或他職所帶的影響各有差異。有部分人士認為應該專注所有心力在創作上,不過劉致宏則認為創作不能自己埋頭苦幹。「以我自己創作的脈絡來看,我需要接觸更多人。當今的時代大部分的創作需要更多的人際網絡,或者透過收集多方資料等方式來完成。雖然它們不是立即反映到創作上,但卻會成為你的創作養分,慢慢地累積下來。」
他以個人經驗分享另一份工作為創作帶來難以想像的助力。舉例來說,2013年底曾在關渡美術館擔任近半年的行政助理一職,這段時間令他印象深刻的即是負責完成關渡美術館「駐館創作/研究計畫」的平面設計完稿。「這項專案是關渡美術館每年的重要計畫,由文化部審定,你會發現關渡美術館在製作送審資料的態度極其用心與嚴謹,不是只把資料裝訂完成送出,而是製作成書籍的形式呈現。」在製作此書過程中,劉致宏大量閱讀每年世界各地來館的藝術家、策展人、與評審委員挑選出訪國際單位的台灣藝術家等資料。
「我一邊工作,一邊吸收和閱讀這些資料,不論是創作還是研究內容上,對我而言真的獲益良多。雖然花時間在工作,但其實也間接透過閱讀吸納藝術家們的經驗和方法。雖然不是立即反應到創作上,但你在工作時就已經在吸收新知了。」他笑著表示,製作「駐館創作/研究計畫」專書帶來不少靈光和方向,除了打開眼界外,另一方面也開啟他積極參與國內外駐村計畫的想法。「在短短近半年的時間,我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藝術家;雖然只有半年不到的時間,但潛移默化的影響卻是難以估量。」
兩相衝突下的抉擇   
劉致宏在平面設計上的表現獲得不少肯定,但也坦言目前接案工作僅只能維持生計,自謙自己在平面設計尚未達到真正的成功,這或許與他為了維持創作的品質,與對委託案件的挑剔有關。此外,接案工作所帶來的負面觀點,甚至引發質疑的可能原因,還包括如何在創作與接案工作之間取得平衡。劉致宏認為當接案工作與創作相互衝突時,他不會為了創作所需資金的不足,而用大量時間換取接案來支援。「如果想做一個創作型的大計畫,需要一大筆經費,我不會靠大量接案來維持創作,這可能會壓縮到創作所需的時間,也可能會影響到委託案件的品質;我寧可保留時間給創作,把創作的時間延長,慢慢完成。」
近年來,劉致宏積極參與海內外駐村計畫,足跡遍及韓日澳德等國家,2014年在首爾藝術空間是第一次參與的海外駐村,此外從2016年至2018年間,除受邀參與韓國釜山「2016昌原亞洲藝術節」之現地製作外,也獲選文化部第十七屆選送藝術家駐村計畫前往澳洲雪梨進行「ARTSPACE」創作交流,至於最近的一次則是在去年6月於慕尼黑藝術公寓(Apartment der Kunst)完成的駐村創作展覽「THE HIDING SONG」。此展從一首關於河流的藍調出發,記錄下關於時間、光影、記憶與物件,並將他在異國陌生環境的語言經歷,轉化成為創作的內涵,以影像、裝置、聲音紀錄與河流共處的流光展現。
關於目前的創作,除了不定期的駐村計畫外,劉致宏仍持續進行2016年在台北雙年展呈現的創作計畫「聲音地誌」;他將此系列作品從聲音轉化為平面,再演繹為紙本的實體刊物,並嘗試將聲音立體化做成雕塑或裝置,透過資訊化與視覺圖像形式去描繪聲音的樣貌。這項始於2015年的「聲音地誌」計畫為紙本作品,截至去年為止已完成7集,未來亦將隨著劉致宏在世界各城市的駐村足跡持續旅行。
陳意華( 1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