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形象的靈魂漂流記:長頸鹿蘭卡 × 伊娃.卡托塔法
在殖民歷史與人類凝視的交會下,來自肯亞的長頸鹿「蘭卡」被帶往布拉格,成為捷克首隻長頸鹿。牠短暫的生命因無法適應異地環境而...
文化部公開徵件媒合藝術家進駐科技實驗室
文化部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結合藝術與科技跨域創作,公開徵求藝術工作者或團隊提出創新實驗計畫,媒合「友達光電實驗室」、「...
兒童本位「外掛學校」: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藝術教育重新定義陪伴真諦
玩樂與學習是否有明確界線?美術館與兒童的關係有沒有被挑戰的可能?今年‎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邀集超越遊戲Beyond Play...
【藝術自然史II】迎向「觀看」失靈的年代——劉玗混雜感知與重釋自然的創作實踐
我們對於自然的單向觀看,在劉玗的作品中,終究是要失靈。這個失靈並非意味著作為感知方法之一的觀看無效,而是觀看不再只是一種...
鄭淑麗攜手失聲祭:以訊號實驗打開聲音政治——記C-LAB「SIGNAL+」無線電藝術工作營
尤其當代藝術的創作領域,臺灣的藝術家們也鮮少以這類型的技術來進行創作。而這也是藝術家鄭淑麗「SIGNAL+ 」的發起原因...
空間如何描摹社會,藝術史權的重新角力:「亞洲獨立藝術空間歷史與檔案」論壇節錄
為期三天的「亞洲獨立藝術空間歷史與檔案」國際論壇,於4月11日至4月13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展開。本文節錄該論壇的內容...
臺灣美術史中的神明形象
日本殖民時期,日本接受西方藝術的觀點所進行的藝術變革,亦逐漸影響臺灣。受到在東京大學任教的美籍人士費諾羅莎影響,日本政府...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10週年,你是誰?又做了什麼?
一般提到「策展人」,會直觀地認為這是一份出現在博物館、美術館的工作,但邱瑗表示,現在臺灣越來越多表演藝術場館採用藝術總監...
星空中,刻著你的名——「陳澄波小行星頒贈典禮」側記
這顆名為「陳澄波」的小行星,更是把藝術的影響延伸到寬闊的宇宙;而這顆小行星之前的臨時編號為「2005EW228」,更彷彿...
【專題│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16. 改變世界,從「小」做起:五名環保學生的故事
自己有懷疑過:我做這些事情,是不是只為了追求自我滿足?我不斷在問自己:是什麼東西感動我?可能聽起來很濫情,但真的就是我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