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自己開博物館策展,「開放博物館」首推民眾參與平台

自己開博物館策展,「開放博物館」首推民眾參與平台

Open and Curate Your Own Museum, “Open Museum” Launches Public Participation Platform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復甦與新象」,今年文化部協同教育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合作,串連全國40多所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共同響應,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21年再度攜手,號召更多國內典藏機構共襄盛舉。

儘管目前臺灣的疫情有逐漸攀升的趨勢,群聚的互動與交流受到嚴格管控,但臺灣的國家寶藏依然能在彈指之間,展現在你的眼前。今年文化部協同教育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合作,串連全國40多所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共同響應,配合今年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特別推出「博物館線上展覽」專頁,匯集各館所的線上展覽,讓民眾防疫在家,不出門也能「逛」博物館。

此外,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21年再度攜手,號召更多國內典藏機構共襄盛舉,重磅推出「挖寶挑戰」活動。包括中研院各館所在內的22家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機構等,運用「開放博物館」平台,打造18個線上展覽,並新增逾17,400件珍貴藏品,開放民眾隨點隨看。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數位文化中心更首度發布「開放博物館.參與」平台,打開專屬博物館的策展界限,提供民眾自由進行典藏、策展,構築自己的數位博物館。

「開放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挖寶挑戰」活動專頁首頁圖(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聯手臺灣典藏機構,18個線上展覽隨點隨看

此次推出的線上展覽橫跨生態、藝術、歷史,甚至熱門社會議題。目前最為人關心的疫情亦入展,從臺灣的新日常到異國的疫文化,從衛生紙之亂到口罩新時尚,從末日感和陰謀論到信仰的力量,藉此探索我們所處的「疫世界」。

由佛光山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策劃的「人間池塘—張大千、文人與荷花藝術大展」網頁。(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提供)。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策畫的「電影攝影機的故事」線上展。(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提供)
由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電子文化地圖協會、香港城市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聯合策劃的「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頁面。(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提供)

「開放博物館」自2018年底上線後,不斷因應合作單位多元的資料屬性與不同的敘事情境,尋求突破與精進,擴展與強化數位展示與策展功能,包括各式時間軸與地圖模組、資料視覺化工具等。此次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共同研發的「影像.足跡」探索地圖模組,提供了彙整大宗圖像資料的新型態途徑,統合數千筆標本與植物生態影像照片,使閱覽者能在世界地圖上,一覽植物過往的分布紀錄,也能探尋植物學家的研究足跡。

文化部政務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蕭宗煌指出,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復甦與新象」,希望借助中研院「開放博物館」平台的數位優勢,共同推動全臺博物館的數位轉型,同時藉此匯聚全臺博物館的能量,讓知識與文化的展示不再侷限於一地或一時。

首推參與平台,促進民眾數位參與

「開放博物館」的長遠目標之一是讓社會大眾在數位世界實現博物館夢。因此,此次更特別推出「開放博物館.參與」平台,開放國內外民眾上傳藏品,並可結合「開放博物館」的所有開放典藏,運用敘事模組、時間軸與故事地圖等,進行數位策展。

「開放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挖寶挑戰」海報(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提供)

除了數位策展與研究展示,「開放博物館」也注重「典藏」,致力蒐集並提供「能看能用」的數位藏品。藉由「挖寶挑戰」活動,「開放博物館」新增逾17,400件藏品,且多採創用CC授權。 此外,「開放博物館」近年開始從國外典藏機構匯集與臺灣相關的開放數位內容,與國際串接,拼湊出更完整的臺灣文化面貌。此次也從「日本國立博物館所藏品統合檢索系統」(Colbase)、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美國華特斯美術館(Walters Art Museum),匯入公開資料集藏品約7,000件。目前「開放博物館」已有逾14萬件藏品入藏。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