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線性‧符號‧東方幾何—吳學讓藝術特展

線性‧符號‧東方幾何—吳學讓藝術特展

線性‧符號‧東方幾何—吳學讓藝術特展 海報 資料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訂於2月18日至5月7日舉…
線性‧符號‧東方幾何—吳學讓藝術特展 海報 資料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訂於2月18日至5月7日舉辦「線性‧符號‧東方幾何—吳學讓藝術特展」。臺灣近代美術的發展歷程,隨著世界政治局勢的移轉更迭而劇烈變動。不論西畫或水墨,戰後改革派多具激進鮮明的西方色彩,對傳統多抱持批判,吳學讓是少見兼擅「傳統」、「寫生」與「現代」的畫家。
吳學讓畢業自近代中國畫大師搖籃的杭州國立藝專,在潘天壽、陳之佛、林風眠、李可染、吳茀之及鄭午昌等名師指導下,奠定深厚的畫學基礎。學院之外,更廣泛吸收南北二宗、工筆、寫意、金石派及現代寫生精華,達到出入古今、兼通雅俗的藝術境界。
1948年來臺之後,吳學讓除在校任職,更參與了1950、1960年代風起雲湧的現代水墨運動。他認為國畫現代化最重要的目標在於「結構」與「造形」的開創,此種認知對日後個人風格的完成具有重大影響。此後,他即以抽象性筆墨及半自動性渲染技法,在線性、符號的雙向軸線中不斷摸索,並在1970、1980年代持續建構出最具歷史里程碑意義的「東方幾何」藝術風貌。他的創作思路非僅侷限於繪畫,更被廣泛運用至書法、篆刻、蠟染、彩繪木作、指畫、陶藝等媒材,展現其作為一位現代藝術家不斷自我超越的動能精神。透過工筆、金石派及日本畫寫生手法傳達典範意義、生活情趣及斯土感情;同時,運用西方現代主義探討肌理、造型及結構變化,建立簡化、直率卻充滿人性價值的圖像意涵,賦予對家庭、在地、歷史、文化等深度關懷,進而形成一種終結意識形態對立、走向協合共榮的戰後新文化典範。
古美術編輯部( 220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