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將在「Tate Film」系列活動中,呈現臺灣藝術家陳界仁的《加工廠》(Factory,2003)、《路徑圖》(The Route,2006)、《殘響世界》(Realm of Reverberations,2014)與《風入松》(Wind Songs,2015)等多部影像作品。除此之外,亦將舉辦大師班(Master Class)工作坊,透過其創作研究與生產過程的討論,以及與拍攝對象所建立的合作社群模式的分享,進一步理解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放映會與工作坊預計在3月6和7日於重新命名及翻修的斯塔爾電影院(Starr Cinema)中放映。
陳界仁《加工廠》(Factory)影片截圖,2003。 (Courtesy the artist)
這個計畫形式來自於陳界仁的「殘響」,為期兩日的活動是針對藝術家之於影像實踐的調研。透過其令人驚豔的作品啟發人們對權力結構、國家暴力和新自由主義的批判性反思與探討。
陳界仁《加工廠》(Factory)影片截圖,2003。 (Courtesy the artist)
這次放映的作品《加工廠》是拍攝一群女工回到過去任職的廢棄成衣廠操演著過去的工作內容。然而,這些工作在工廠紛紛為了減少人力開支和非法資遣員工等種種因素而移往海外設廠後消失。因此,當時被資遣的女工們並未得到應有的遣散費或退休金。影片中穿插著宣傳的廣告,細膩地捕捉了女工們工作時的姿態,以及空間中塵土瀰漫下的桌椅和其他物件。《路徑圖》則是陳界仁邀請高雄港碼頭工人所進行的一場虛構的罷工行動。這項計畫是受到1995至1998年利物浦馬頭工人與雇主默西碼頭與港口公司(Mersey Dock and Harbour Company)無預警解雇的爭端所啟發,該事件亦中斷了當地的海上貿易活動。該公司所屬的貨輪「海王星玉號」遭到全世界各地的港口抵制成為黑名單,並拒絕替貨輪卸貨。最終該船竟然在兩年後,在高雄港靠岸,由對此事件一無所知的碼頭工人卸下船上貨物、並改裝拍賣。
陳界仁《路徑圖》(The Route)影片截圖,2006。 (Courtesy the artist)
《殘響世界》帶領觀眾回到位於臺北的樂生療養院。該處是由日本殖民政府在1930年代所建,用於收容和隔離漢生(痲瘋)病患。在本片拍攝時,有70%的房舍已因政府都市更新計畫遭到拆除。藝術家透過影片中幾位不同身分的受訪者各自的觀點,交織出那些至今仍未消失的影響。2015年,陳界仁重新回到樂生療養院,並以類儀式的影像劇場形式舉辦「殘響世界回樂生」放映活動,邀請樂生院民與觀眾參與。《風入松》則藉由重演該活動紀錄的內容,探討無法忠實重現社會運動或儀式的身體經驗和記憶。然而取而代之的,則是提供了一種在多數情況下被忽視或難以言喻的想像形貌。
陳界仁《殘響世界》(Realm of Reverberations)影片截圖,2014-15。 (Courtesy the artist)
陳界仁《殘響世界》(Realm of Reverberations)影片截圖,2014-15。 (Courtesy the artist)
陳界仁《風入松》(Wind Songs)影片截圖,2015。 (Courtesy the artist)
在泰德現代美術館的影像計畫中,他們提出了這樣的宣言:「『Tate Film』的影像計畫是提供一個能夠與藝術家的影像作品之所有形式,獨一無二相遇經驗的平臺。」這個計畫是以三條軸線為其選片方向:先鋒影像、藝術家影片和反歷史等三個部分,尋找那些嘗試從習以為常的動態影像中尋求挑戰的藝術家與導演的作品,進而探究其在視覺文化中所不斷產生的作用。
Tags
ARTouch編輯部( 1705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