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藝術眨眼睛】一場時間的展演:溪,計畫

【專欄|藝術眨眼睛】一場時間的展演:溪,計畫

這個世代,視覺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卻也面臨單一的危機,什麼叫「好看」,什麼真正流入內心?該怎麼打開觀看的眼,才能牽引關注甚至行動?這些都是看展時,常常思考的問題。
綠稻、黑狗、磚瓦屋,像是進入前的通關密語,也是屬於小鎮的特有視野。小鎮位於兩條溪交會之口,「溪口」因此生名,嘉南平原上,靜靜躺看其上生活的人們。
會被這次的溪口展覽吸引,跟其展覽地點—溪口鄉公所,有很大相關。過去使用的鄉公所,因為這次的展覽而重新整理開放,但不是打扮成光鮮亮麗之貌,而是呈現「如舊」的一面,勻稱地以低限的設計凸顯「舊」的存在。
展覽雖然是為地方創生而起,我卻想以另一種目光看待她。這是一場樸實的展覽,幾乎謝絕所有科技效果(只有一台放在桌上的筆電,供訪客觀賞該計畫所拍攝的紀錄片),卻從中牽出許多線頭,將對年代的關懷,鑲嵌在建築本體中。細看當中設計,不難發現找來協同策展人張麗真的琢磨之處。張麗真老師擅長處理物和自然的交集,以此涉入地方特色,每一處的擺設都依隨舊物的調性,每個畫面都能看見與舊同在、與舊彈同調的細膩。
每處畫面中,「時間」往往成為主要角色。蔓延天花板上的深色綠黴,燈罩上剝落的鐵鏽,磨損的木椅角等,在其他物品相稱安排之下,以背負時間重量的姿態,攫獲目光。又好比二樓左方展間,白牆上一排時鐘,指針錯落各異座標;進門時映入數張並排的深色辦公木桌,這裡原是一間辦公場所,蔓生的雜草盤踞桌上,以植物的蔓生來佈置與妝點,並在蔓生之中,點出「時間」的存在。
布料與花草是妝點的兩大元素,也同樣帶著時間的肌理。一兩隻身形渾圓的手作雞仔,呈啄食狀或蹲或站,南瓜、青蔥、白蘿蔔或真或布擬,草堆中散放成戶外一處農村風景。掛吊的芭蕉旁,垂放各式農具,另搭上一席翠綠碎花布,上面繡著鳥隻。溪口昔日曾是鳥仔群飛的豐沃土地(鳥仔餅是溪口有名聲的餅品)。
展場另一處停放一台老式雙槓鐵馬,後座載滿竹簍,竹簍可拿來裝雞隻,這是過去賣雞簍的腳踏車—溪口街上早期常見的景象。有意思的是單車後方的窗門,披掛著窗布將落未落,和這一去不返的叫賣街景,交疊成又一個關於時間的隱喻。
另一房間,展貼溪口老人家手繪的過往村落圖,及各式由老店舖主人、老店舖老物等匯集而成的老照片。這些取材,似乎在舊公所內找到極為適宜閱覽的光。展覽收納的除了文件物件,空間裡的光和質感,也跟展品遙相對應。一場展覽若選對了空間,展覽就有了一定的神氣。
角落洗手台上方,掛了一落受潮的日曆紙,磨損的年月日期,對比一旁柱上簇新的繡線風景畫,雖不知這幅繡畫是否為溪口舊日景色,但山川依舊,物事已遠,一點點小小的對老、對舊的依戀,就被勾勒出來。
擺設之間,繁簡有道,通常是運用一個小巧的物品,就讓我們取得一個新的角度,看待破損與光影,看待這些無形的存在。
樓梯間的老鐘,卸下的泛黃琴鍵,一一現身。在這裡總會忍不住問起有誰?為什麼?在哪裡?
這是一處使人對過往的文史產生好奇的場域,而這也正應該是地方創生展最頭擺(客語裡「最初」之意)的關懷。
溪計劃 溪式生活展
展地:嘉義溪口鄉舊公所
展覽時間:2020.03.07~03.21
小典藏專欄【藝術眨眼睛】
就如同眼睛乾澀時,眨眼睛滋潤,這個專欄也希望為偶爾乾澀的心眼,提供平和的潤澤。眨一眨,緩一緩,放空再繼續,輕巧地走讀藝術與心靈。
游文綺( 16篇 )

游文綺,漂鳥演劇社藝術總監。創作路程如同飛鳥,乘著飛翔不斷探索奇異的遠方。這幾年在戲劇創作與戲劇教育、跨域藝術和文史田野調查之間耕耘,保持歸零的彈性,相信創作源自於生活,信仰善意與交流。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